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司马懿出征带的那么老头是谁 诸葛亮知道后为何说吾命休矣

中国历史10年前 (2015-06-20)520

司马懿出征带了个老头,诸葛亮得知后长叹道:“吾命休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刘备伐吴失败后,整个蜀汉面临各种危机,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而作为托孤重臣的诸葛亮在这种绝境下,力挽狂澜,恢复国力,又先后五次征伐魏国,还取得不小的战果。

但可惜,谋略盖世的诸葛亮最后还是败给了时间,陨落五丈原,只留下千古的遗憾。相传在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发现司马懿军中多了一个老头,也正是这个老头让一向沉稳的诸葛亮深感绝望,唉声长叹命将休矣。

司马懿出征带的那么老头是谁 诸葛亮知道后为何说吾命休矣

01力挽狂澜

关羽因吕蒙背刺而死后,刘备一怒之下发兵征讨吴国,但最终因为疏忽大意,导致蜀汉大军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近十万精锐士兵,多年积攒的老将家底也报销殆尽,刘备仅以身免。

兵败后回到白帝城的刘备便一病不起,临终前将幼子刘禅和蜀汉大事托付与诸葛亮。但此时的蜀汉已经犹如一艘破船,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面临一片危机景象。

首先是内部问题。夷陵之战后蜀汉精锐尽数丧失,大半个荆州丢失,荆州派系和益州派系矛盾逐渐显现,境内蛮族势力和一些摇摆州郡蠢蠢欲动意图作乱。

然后是外敌虎视眈眈。吴国在刘备还活着时曾谴使蜀汉,希望与其重修旧好。而刘禅登基后,吴国转眼翻脸,开始煽动和支持蜀汉内部的反派势力,还拒绝接待蜀汉派遣的使者。

魏国对于蜀汉的困境也幸灾乐祸,还曾多次谴使蜀汉劝说诸葛亮放弃抵抗,臣服魏国。

在这样的危机四伏的境地下,诸葛亮做出了一系列力挽狂澜的操作。

司马懿出征带的那么老头是谁 诸葛亮知道后为何说吾命休矣

先是力排众议与吴国重新结盟。诸葛亮曾数次谴邓芝出使吴国,最终促成蜀吴二次联盟,又在北方做好防御和部署以抵抗魏国,成功将处于瓜分危机下的蜀汉带回正轨。

然后是与民休息,恢复国力。在诸葛亮的部署下,蜀汉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矿业林业等经济产业,推行军屯政策。军屯也就是让士兵在不作战的期间自行耕种,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最后是养精蓄锐,训练士兵,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孟获的叛乱,收复益州南部的蛮族土地,稳定蜀汉后方。

蜀汉后方安定,国力恢复后,诸葛亮便开始了征讨魏国兴复汉室的北伐之路。

02前四次北伐

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二人引兵三万出斜谷攻打陇西,又命马谡领兵两万驻扎街亭守卫。赵云出兵陇西后,很快便攻陷了魏国的三个郡,但后来马谡在街亭被张郃率军击败,导致诸葛亮和赵云不得不撤军,之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结束。

司马懿出征带的那么老头是谁 诸葛亮知道后为何说吾命休矣

到了冬天,此时吴国与魏国正在交战,诸葛亮便趁机再次北伐,率军数万人围攻魏国的陈仓。围城的诸葛亮与陈仓守将郝昭相持几十日,陈仓一直未能攻破,而这时蜀军粮草也出现了问题,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回军。

不久后,不甘心的诸葛亮又开始了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相较于前两次而言,诸葛亮小有斩获。

直到魏国大都督曹真去世,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诸葛亮命姜维率军先后打败了费耀郭淮,又收割了上邽地区的小麦,之后退守祁山。

这时司马懿为避诸葛亮兵锋,选择固守不出,但无奈在众将的逼迫下还是选择出兵,最后魏军被魏延高翔等人击败,斩杀三千余人。

这次北伐诸葛亮为了保障后勤供应,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以方便在偏僻的蜀道上运送粮草。但可惜诸葛亮还是遇到了后勤问题,后方李严不满诸葛亮取得战功,便以粮草不足为由迫使诸葛亮回军。

回军途中,司马懿又派大将张郃追击蜀军,但被诸葛亮引兵伏杀。可以说诸葛亮第四场北伐的成果颇丰,可惜因为后方的李严的掣肘不得已选择回军。

司马懿出征带的那么老头是谁 诸葛亮知道后为何说吾命休矣

03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第五次率军北伐时,倾全国之兵十余万,驻军渭水南岸的在五丈原,并在此屯田,与魏军相对峙。

司马懿深知蜀汉国力不济,难以支撑诸葛亮长期在外作战,也明白带兵自己打仗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选择退守不出,不与蜀军交战。

诸葛亮也深知蜀军无法和魏军长期对耗,就想出了各种办法逼迫司马懿出兵。诸葛亮给司马懿送过女人的衣服以羞辱,还在魏国城内散播流言,将司马懿称作胆小如鼠的太监。

但这些都没能迫使魏军出征,后来蜀军前方的探子报告给了诸葛亮一个消息,说魏军营帐中多了一个手持黄钺的老头,诸葛亮听完后长叹:“这一定是辛毗,吾命休矣。”

原来司马懿龟缩不战的行为让魏军诸将十分愤怒,纷纷要求出兵请战。面对请战的部将,司马懿一时间无法约束,只得向皇帝曹睿报告情况。

曹睿这时便派遣辛毗来到军营,辛毗是魏国的老臣,早年曾在袁绍手下做事,后来投靠了曹魏,为官铁面无私,此时前来军营便是代表曹睿节制诸将。

司马懿出征带的那么老头是谁 诸葛亮知道后为何说吾命休矣

辛毗代表的是皇帝曹睿的意志,魏军诸将可以不卖司马懿的面子,但不能不听辛毗的命令。所以有了辛毗的坐镇,司马懿便可约束部将,使其遵从命令,坚守不出。在与魏军对峙三个月后,诸葛亮一直未能取得战果,最终在劳累中病倒了,殒命五丈原。

04结语

诸葛亮北伐以一州之地对抗坐拥整个中原的魏国,以劣势的兵力还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取得不少战果,迫使司马懿畏不敢战,如果上天再多给诸葛亮一些时间,最终鹿死谁手孰未可知。

诸葛亮在世时蜀汉可以与魏国抗衡,但在诸葛亮死后,人才逐渐凋零,而蜀汉也走向了衰落,不可避免地被魏国吞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5792.html

“司马懿出征带的那么老头是谁 诸葛亮知道后为何说吾命休矣” 的相关文章

十三阿哥胤祥文武双全实力那么强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他

十三阿哥胤祥文武双全实力那么强 康熙为何没有将皇位传给他

对十三阿哥胤祥文武双全,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正是因为这一点,康熙在挑选继承人上存在很大的烦恼。纵观历史,没有子嗣传承的皇帝不少,青黄不接的也存在,他们的烦恼是后代里边找...

汉献帝如果逃到刘备那里 刘备又会怎么处理他的

汉献帝如果逃到刘备那里 刘备又会怎么处理他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吉祥物汉献帝如果真的逃到刘备处,刘备会怎么处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读:我们且不说汉献帝是否有胆儿带着玉玺逃到刘备阵营了,就是带着去了也无外乎两种结果。虽然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是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不会把基业拱手相。第一种情况:经过一...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对曹丕登基,为何没有除掉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老板去世后,世子曹丕继承王位还没过几年,就将目光转移到了九五之尊的皇位上,对权力的渴望,就如同一只看见了肥肉的贪狼,用垂涎三尺来形容可谓是再恰当不过了。要知道,一般臣子想要谋取皇位,都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计划,但...

乾隆让嘉庆继位后 乾隆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小孩

乾隆让嘉庆继位后 乾隆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小孩

还不知道:乾隆宣布让位嘉庆后,为何让他去祭拜一个夭折的孩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皇帝是中古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经85岁的乾隆在勤政殿宣布退位,并公布了自己早就写好的...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又主动找韩信了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又主动找韩信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一开始不重用韩信,为什么后来主动找韩信,是害怕韩信了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四年,韩信率军攻下齐地,而后被汉王刘邦立为新的齐王。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不是西楚霸王吗?不是横扫天下的...

吕常: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正俭朴,深得民心

吕常: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官清正俭朴,深得民心

吕常(161~221),荆州南阳博望人,三国时期曹魏横海将军、章陵太守,为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常以中勇,显名州司,试守雉长,执戈秉戎,慎守易,兵不顿于敌国,坠不侵于四邻,拜武猛都尉厉节中郎将裨将军,封关内侯。王师南征,与充军从,奄有...

平阳公主的谥号是什么?唐朝的建立她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平阳公主的谥号是什么?唐朝的建立她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俗话说的好,巾帼不让须眉。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历史上有个说法,唐朝的江山是儿子打天下,老子坐天下。说的是李世民打天下,李渊当皇帝坐天下。李渊在起兵到当皇帝的过程中,确实没有打过什么仗。他当这个皇帝,确实有些捡便宜的味道。不过,若认为李渊的江山,是全部由李世民打下来的,这话未免有些夸张...

历史上李承乾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能被李世民废掉?

历史上李承乾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才能被李世民废掉?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八岁被李世民立为皇太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应该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子嗣也很多,一共有14个儿子和20多个女儿。但面对如此众多的子女,李世民的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他的两任太子,都远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