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乾隆帝会传位给嘉庆帝的原因是什么?他别无选择吗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18)371

1795年10月3日,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立爱新觉罗·颙琰为皇太子,并下令从次年正月初一开始改用“嘉庆”年号。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历史上的中国,一直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清军入关之后,一直没有实行这个政策,传位给谁主要看皇帝自身考虑,比如康熙是皇三子,雍正是皇四子,乾隆是皇四子。因此,乾隆帝一共有17个皇子,永琰仅排在第15位,得到皇位的几率太低,而且永琰也并非能力突出之人,为何乾隆偏偏会传位给永琰呢?其实,既有阴差阳错,也有命中注定。

雍正帝即位之后,吸取康熙朝九龙夺嫡的教训,于是采取了一种“秘密建储”的办法,即将选定的太子诏书书写两份,一份藏于内廷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后边,一份自己收藏,以此告诉群臣太子已立国本以定。雍正临终之前,大臣取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密旨,与他身边收藏的密旨对照,两相符合之后,皇四子弘历才得以继位。

乾隆帝即位之后,也采取雍正的这一建储办法,至于乾隆立谁为太子,除了乾隆自己透露之外,群臣只能靠猜,连被选定的人都不知道。根据乾隆自己透露,早在1750年之前,乾隆先后立二皇子永琏和七皇子永琮为太子。

乾隆帝会传位给嘉庆帝的原因是什么?他别无选择吗

1736年,年仅7岁的永琏被乾隆秘密立为太子。之所以立永琏为太子,既因为永琏名字是雍正帝所赐,隐示承宗器之意,又因为清朝入关后四位皇帝都是庶出,于是乾隆决定改变这一现状,由嫡子来继承皇位,所以登基后不久便将永琏密定为皇太子。但天不假年,二年之后永琏因病夭折,年仅九岁。

1746年,乾隆第七子(嫡次子)永琮出生,生母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大约在1748年时乾隆准备立他为太子,但永琮却在这一年1月因出痘薨,大约是得了天花,年仅二岁。

在永琮之前,由于乾隆一心想要传位于嫡子,所以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四人一直没有机会。

我们都知道,1746年时乾隆已经36岁了,皇后只有一个,又未必一定能生下儿子,因此如果一直没有皇嫡子,那么最终未必不会妥协,只能传位于庶子。但以上四人却因种种因素,完全告别了皇位争夺。

1748年,乾隆原配皇后去世,在其祭礼上,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不懂礼数,两人受到乾隆帝斥责,更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储资格。

而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先后过继给了旁支为嗣,也没了继承资格。1759年,17岁的皇六子永瑢奉旨过继给乾隆的二十一叔公、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1763年,25岁的皇四子永珹过继给了履亲王后著即袭封履郡王。

1746年乾隆第七子(嫡次子)永琮之后到1766年,乾隆又有十个儿子出生,其中有五个是皇后所生的嫡子,即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永琰、皇十六子、皇十七子永璘,其中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三个嫡子早夭。这让乾隆喜出望外,终于可以传位嫡子了,但或许是之前立储之后的太子早逝的阴影,这一次乾隆没有立即立储,而是等到了1773年。

至1773年乾隆再一次立储时,一共有五个选项,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皇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十六子早夭)

1,皇十二子永璂身份更高,是乾隆帝第二个皇后那拉氏所生,当时十五岁,但在1765年时乾隆与永璂生母那拉氏皇后发生尖锐矛盾,原因至今是谜,第二年皇后那拉氏去世,乾隆余怒未消,仅以贵妃丧礼葬之,这一事件预示着皇十二子永璂已经出局。其实,即便没有这件事,乾隆也不会传位永璂,因为永璂1776年就去世了。

乾隆帝会传位给嘉庆帝的原因是什么?他别无选择吗

2,皇八子永璇举止轻浮,人缘较差,乾隆曾经公开训斥他,因此乾隆心目中永璇难堪大任,所谓“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

3,皇十一子永瑆文才较优,尤善书法,喜欢仿效汉族儒生,但不重骑射和仿效汉族儒生让乾隆非常反感,曾经言辞训斥过永瑆,所谓“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4,皇十七子永璘与嘉庆帝是同母兄弟,是嫡八子,但本人并无特别之处,加之年龄最小,1773年时才8岁,与同母兄长永琰相比,他只能是备胎。

相比其他皇子,永琰不仅是嫡出的嫡六子,而且朝野口碑比较好,甚至被人猜测了出来。

时人评价:“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更爱,中外属望焉”,认为皇十五子永琰声望、人缘、能力等都堪当大任,预测乾隆立了永琰为储君。

果不其然,1795年乾隆帝终于揭开了谜底,这一年10月15日,乾隆召集皇子皇孙与群臣等,开启了密藏22年的密旨,当日正式册封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同时宣布第二年正月禅位。

笔者认为,永琰能够脱颖而出,并非其能力有多突出,除了嫡子身份与皇兄们的“作死”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乾隆活得实在太长了,1773年时只剩7个皇子还活着,1795年时只剩4个皇子还活着,岁月淘沙,让永琰的竞争者大大减少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0/26632.html

“乾隆帝会传位给嘉庆帝的原因是什么?他别无选择吗” 的相关文章

马援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没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因为什么?

马援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没能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因为什么?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28员大将。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马援“少有大志”,长大后担任郡督邮。在一次押送重犯途中,马援“哀而纵之”,自己亡命北地郡。许多当地人敬佩马援私放死囚的义举,心甘情愿归附他,使马援成为数百户人家的主人。马援经常激励他们:“丈...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关就死了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曹操将貂蝉送给关羽后第二关就死了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貂蝉被曹操献给关羽后,为何次日便自缢身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小说,它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后,将那段时期的风云迭起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既然是小说,就会有虚构的成分,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传说她被曹操送给关羽之后,次日...

吕后狠心手辣连刘邦儿子都下手 刘邦为什么没有对他下手

吕后狠心手辣连刘邦儿子都下手 刘邦为什么没有对他下手

对刘邦为什么不杀心狠手辣的吕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后在历史上以“狠毒”著称,似乎没有她不敢杀的人,无论是纵横捭阖的开国将领,还是皇帝宠爱的妃嫔,以及刘邦的亲生骨肉,再就是她本人的儿孙,在这里面,都有被她杀掉的案例。吕后剧照对于那些开国将领,刘邦是希望看到他们被...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赵云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在正史中,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据箕谷,以作疑军,而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在演义中,诸葛亮北伐点将,却没考虑赵云,并未通知他,因此,赵云主动找来,要求担任先锋,诸葛亮不允,赵云说,如果不让我当先...

胤禔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什么

胤禔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什么

胤禔是康熙皇帝皇长子,被圈禁26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据统计,康熙帝一生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虽然有夭折,但康熙仍然算是大清拥有子女众多的帝王之一了。在康熙众多子女中,有一个儿子却比较福薄命苦,其后半生遭康熙囚禁终不得出。话说虎毒不食子,那么这位皇子究竟是...

张郃和许褚都面对过乱箭 两人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张郃和许褚都面对过乱箭 两人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对同样是面对乱箭,为什么张郃被杀,而许褚却活下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在战争上使用弓箭,不够光明正大,但还是有很多著名的武将,在战场上因中箭而失去战力,甚至直接阵亡。例如江东猛虎孙坚,曾令董卓闻风丧胆,结果在讨伐黄祖时,于岘山中箭...

李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李白号称“诗仙”,李贺号称“诗鬼”,相比较两人的诗风不难发现,李白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豪放飘逸,而李贺的诗却很消极,风奇崛凄清。李白活了61岁,而李贺只活了27岁,属于英年早逝。唐...

历史上高长恭为何会选择自杀?愿意是什么?

历史上高长恭为何会选择自杀?愿意是什么?

高长恭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齐高纬继位后,虽然政局不稳,但有堂兄弟兰陵王高长恭替他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国家还算稳定。高长恭是北齐宗室最优秀代表,他不仅生得“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还骁勇善战,很有谋略。说到他天下无双...

评论列表

小鱼
小鱼
2周前 (09-08)

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我对乾隆帝选择永琰继承皇位的过程深感兴趣,经过漫长的岁月淘沙和众多皇子的竞争淘汰后,阴差阳错之下最终选择了嫡子身份的十五皇子颙炎为继承人可谓命运注定之事也非偶然之结果。命中注定要传位给嘉庆,这背后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命运的巧合之处令人深思感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