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21)430

还不了解:朱元璋和李善长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善长都76岁告老还乡了,每天生活就是耕地种田,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全家?

李善长本可以安享晚年,舒服过完一生,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竟在人生暮年被朱元璋送上了不归路。

李善长是明代的开国首相,他也是文人出身。史书评价李善长有才华,精通法家权术,策划谋略也很准。朱元璋把他比作辅佐刘邦的萧何,可见李善长的才干是不容怀疑的。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明代的开国大臣中,朱元璋册封功劳更大的六人为公爵,其中五个人都是战绩优秀的武将,唯独李善长是文官,可他却居开国功臣的首位,可见其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人们不禁要问,李善长一生战功赫赫,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何到了晚年竟落得个族灭的悲惨结局?

接下来,就让我们去一起回顾李善长的悲情始末,探寻他被朱元璋诛灭的原因吧。

1、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肱骨之臣,陪朱元璋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在朱元璋的队伍打到滁州时,李善长主动前去投奔,为朱元璋指明方向。

李善长让朱元璋学习刘邦,因为在秦末大乱的时期,刘邦虽然布衣出身,但是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最后成就了帝业。

李善长认为如今的天下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和秦末时期很像,如果朱元璋以刘邦为参考,那么平定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朱元璋打下滁州后,让李善长担任参谋,成为了自己的心腹。此后朱元璋势力越来越大,李善长的官职也是同样高升。

朱元章自封为吴王,李善长就担任右相国。朱元璋率领大军在前方征战,李善长就留守后方,处理各项事务。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无论是册立妃子、太子、王侯,还是建立制度,从小事到大事,事无巨细,全由李善长办理。在朱元璋前往开封时,他也能放心把朝廷大事交给李善长全权处理。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封为了韩国公,每年可享受四千石体禄,还得到了“免死铁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免死金牌”。

只不过在明代这是一种铁牌,上面还有一段话:

朕起自草莱,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居群雄肘腋间,未有定期。而善长来谒辕门。倾心协谋。从渡大江。于是定居建业,威声所至无不来附。一二十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日不暇给。尔独守国,转运粮储,共给器仗,未尝缺乏。况繁治剧,和辑军民,无有怨谣之言。此上天以授朕,朕独知之,其人人未必尽知也。昔者汉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皆称焉。比之与尔,萧何未必过也。今天下一家,尔年已高,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引用《明史》

在这段话中,朱元璋高度称赞李善长,说他的功劳可以和汉朝萧何不相上下,所以特赐免死铁券。

可是,免死铁券上有一句话最重要:“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所以要想“免死”是有条件限制的,就是不能谋反,否则无法免死。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条,如果朱元璋在未来处决李善长,就合情合理了。因此,所有开国功臣的“免死铁券”都是这样的,换言之,它是皇帝的底牌。

2、卸任归田的李善长依然权势巨大,胡惟庸案暴露朱元璋的决心。

正所谓世事难料,李善长的势力逐渐膨胀,慢慢变成了威胁皇权的利刃。所以朱元璋虽然赞扬李善长堪比萧何,可是他已经在考虑换下李善长了。

此后朱元璋就秘密的和刘基商量左丞相人选之事。刘基的确是个心胸宽广的好臣子,虽然他之前受到了李善长打压,可他仍以大局为重,希望朱元璋不要换下李善长。

刘基认为李善长作为开国元勋,有着卓著的声望,李善长是能够调和各方势力的重要人物,刘基还否定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些人选。

然而朱元璋没有接受刘基的建议。在洪武四年,李善长卸任左丞相的位置,可他交出权位后并没有像另一位开国元勋汤和那样得以善终。

因为李善长非常热衷于权势,正如《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外宽和, 内多忮刻。”就说明了李善长是一位刻薄嫉妒的人。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李善长作为之一功臣,他的退休的待遇也是别人望尘莫及的。朱元璋赐给他几千亩的田地,一千五百家佃户, 一百五十家看守坟墓的专业户,二十家卫士。

在洪武七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提升为了太仆寺丞。在洪武九年,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成为驸马。

而退休之后的李善长还是能够随心所欲、呼风唤雨,这就会招来非议。御史大夫汪广洋就上奏皇上弹动李善长。

可他举的例子较为肤浅,他认为皇上身体欠佳,可李善长和他的儿子没有来朝见,这是“大不敬”。

结果,朱元璋削减了李善长一千四百石年禄,以此作为处罚。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处决,一大批相关人员都被株连了。

这时候许多大臣都请求皇帝除掉“胡党”的核心人物李善长。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没有这么做,他念在李善长当初陪伴自己征战四方,是自己的股肱心腹,不忍心下此狠手。

实际上胡惟庸的升官发达之路都是依靠了李善长,李善长积极向皇帝举荐胡惟庸当丞相。

而胡惟庸被处决后,如果追查下去,李善长必然脱不了干系,说他是“胡党”分子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仅靠这个理由,是不足以处置李善长的。

可是朱元璋这么做也是在步步紧逼,他写给李善长的《谕太师·李善长》这篇敕文中是这样说的:

今卿年迈。故精力之为可期。不审为何。同小吏而枉功臣。而乃夤昏定拟诡语。符同朝奏。此非臣下之所当为。卿谋欺诳。法当斩首。然行赏有誓,尔当三免极刑。今无患矣,止削禄一千四百石。——引用《明史》

朱元璋发了这个敕文后,也在计划如何处置李善长。因为朱元璋给他的“免死铁券”中,明确说了“尔免二死,子免一死";,把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敕文中所说“尔当三免极刑”。

因此,朱元璋只是削夺了李善长一千四百石岁禄,扣了他的年薪,起个警告作用,而朱元璋也在等个机会。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3、李善长被处决的来龙去脉。

在洪武二十三年,这个时候正是胡惟庸案十年之后,胡惟庸的罪状升级了,从“擅权植党”变成了“ 通倭通虏”。

换句话说,就是胡惟庸勾结日本、蒙古“谋反”,而背后的主谋就是早已退休的李善长。

其实,根据明史专家吴晗的考证,胡惟庸没有“通倭通虏”,在他的研究成果《胡惟庸党案考》这篇文章里,吴晗给的结论也一目了然,内容如下:

“在胡案初起时胡氏的罪状只是擅权植党,这条文拿来杀胡惟庸有余,要用以牵蔓诸勋臣宿将却未免小题大做。在事实上有替他制造罪状的必要。

明代的大患是南倭北虏,人臣的大罪是结党谋叛,于是明太祖和他的秘书们便代替胡氏设想,巧为造作,弄-个不相干的从未到过北边的江苏人封绩,叫他供出胡惟庸通元的事迹,算作胡党造反的罪状。

后来又觉得有破绽,便强替封绩改籍为河南人,改身份为元遗臣,又叫他攀出李善长,引起第二次屠杀。一面又随便拣一个党狱中人林贤,捏造出一串事迹,算作通倭。”——引用《胡惟庸党案考》

所以说胡惟庸谋反,这个罪状是不适合实际的,那么李善长就不可能会“串通胡惟庸谋反”。

可是在当时朝廷向全国公布的的证词十分充分,包括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供词和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的自首。

这些很明显是按照皇帝旨意炮制出来的,后来还编成了《昭示奸党录》向全国公布。《明太祖实录》这样记载李善长与胡惟庸的谋反细节:

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之弟,也是胡惟庸女婿之父,因为姻亲关系经常往来胡惟庸家,胡惟庸要他暗中游说李善长一同起事。

李善长听后惊悸地说:“你为何说这样的话?这是要灭九族的。”李存义恐惧而去,报告了胡惟庸。胡惟庸了解李善长一向贪婪,可以利诱,十多天以后,又派李存义去游说道:“一旦事变成功,就把淮西这块地盘分封给你,让你称王。”

李善长有才能,又是衙门胥吏出身,计谋深巧,表面上佯惊不许,内心却颇以为然,不过还想观望,为子孙祸福考虑,叹息道:“我老了,由你们去搞吧!”

接到李存义的报告,胡惟庸大喜,亲自去和李善长商量。李善长把他引进密室,屏退左右,密谈良久。

胡惟庸欣然告辞,立即指使林贤下海,邀请日本大军约期来会,又派遣元代旧臣封绩带信给蒙古,请他们出兵接应。——引用《明太祖实录》

根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朱元璋逮捕了李存义父子,并严格审讯,而这就牵连到李善长。

供词揭露了胡惟庸有谋反的意图,也揭开了李善长的谋反细节。所以供词公布之后,御史们就争相弹劾李善长。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在锦衣卫的威胁下,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也揭发了李善长与胡惟庸“通有赂,交私语”这些细节。

所以,这些证词只是看起来铁证如山,实际上却没有能真正度量李善长罪行,可是这时候的李善长也是有口难辩,无从反驳,因为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最后朱元璋终于发话,他说李善长明知胡惟庸“逆谋”而不揭发,这个行为是大逆不道的,而且李善长还串通胡惟庸谋反,犯了“谋反”罪,“免死铁券”失效。

最终,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和他的家属七十余人被一起处决了。而他的儿子李祺作为驸马逃此一劫,李祺的儿子李芳、李茂也得以安然无恙。

4、朱元璋处决功臣,背后另有原因。

在李善长去世一年后, 解缙起草为李善长鸣冤,解缙说得内容让朱元璋哑口无言,而朱元璋也就默认是枉杀。

解缙也明白鸣冤于事无补,只得退而求其次,对朱元璋说处决功臣必然导致各臣心寒,最终会民心丧失。

至于朱元璋看到这些话后有什么想法不了解了,可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却感触良多,他劝朱元璋如果处决功臣可能会伤朝廷的和气。

到了第二天,朱元璋就把太子教育了一番。他把长满刺的树干扔在地上,然后叫朱标捡起来,朱标无奈,无从下手。

朱元璋就借此对朱标说:“如果把树干上的刺除去,你就可以使用了;我现在诛杀功臣,是为你消除隐患。”

通过朱元璋的这个对话,也展露了朱元璋这么做的深意。朱元璋担心后代子孙懦弱,无法制衡功臣,所以才有了“胡案”“李案” “蓝案”。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结语

李善长劳苦功高,对大明王朝的建立奉献了大部分精力。在明代成立前,朱元璋为了笼络人才,对文人以礼相待,但是大明江山稳定之后,朱元璋也暴露了自己的寡恩与独断。

朱元璋认为他的子孙较为懦弱,而陪自己打江山的功臣们又很强势,如果不除掉以李善长为首的势力集团,这个潜在的威胁将会酿成大祸,危及自己的基业。

李善长的结局是悲惨的,这也反映了在封建王朝里,作为大臣无论有多大的功勋,只要触碰到了皇权的根基,那么终将成为一个悲剧。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史·李善长传》、《胡惟庸党案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0/27088.html

“李善长都已经76岁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下令满门抄斩” 的相关文章

郭彰: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舅父,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郭彰: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舅父,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郭彰,字叔武,太原晋阳人。西晋大臣,皇后贾南风从舅,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与西晋权臣贾充素相亲遇,贾充妻郭槐待之若同母生。历任散骑常侍、尚书、卫将军,加封冠军县侯。当时贾谧参管朝政,郭彰参与贾谧权势,世人讽称二人为“贾郭”。后...

诸葛亮和庞统作为顶级谋士 两人谁更胜一筹

诸葛亮和庞统作为顶级谋士 两人谁更胜一筹

对诸葛亮与庞统,三国顶尖智囊,究竟谁更胜一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他们同为水镜先生的高徒,是三国中顶级谋士。那他们究竟谁更胜一筹?如果庞统不死,蜀国会是怎样的局面?其实,想知道他们谁更厉害,就得先分析他们两个...

有哪些与钟会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钟会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钟会出身颍川钟氏,少年成名,博学多闻,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

氏叔琮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氏叔琮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唐天祐四年,朱温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国号大梁,为与南朝梁相区别史称后梁,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天祐元年(904年),氏叔琮遭朱温赐死,死前大呼冤枉。氏叔琮是晚唐名将,为人骁勇善战,曾经两次围攻太原,打得李克用差点要弃城而逃。既然氏叔琮能征善战,又对...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三国时蜀汉重臣、学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东汉末年,新势未定,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有很多人拜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为师,诸葛亮在隆中时,也有幸结识了这两位大咖,并从司马微处学到了很多济世安邦之才。算起来,诸葛亮与向朗是师出同门。向朗字巨达,是襄阳宜...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6年6月,尚在襁褓中的刘强被父皇光武帝立为皇太子。在“资性方洁”的老师和“强毅耿直之臣”的悉心教导辅助下,刘强品学兼优,成长为合格的储君,在通往帝位的道路上稳步向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强1...

历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建成真的不如李世民吗

历史上的李建成到底是什么样的 李建成真的不如李世民吗

对李建成真的远不如李世民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高祖李渊一生有22个儿子,但这22人的年龄差距很大,唐朝开国战争期间,活跃在朝局舞台上的成年皇子,不过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对最有力的储君竞争者。他们之间矛盾产生的源头,正在于老爸李渊。李...

曹操想要刺杀董卓 曹操就不怕董卓身边的吕布吗

曹操想要刺杀董卓 曹操就不怕董卓身边的吕布吗

还不知道:曹操欲行刺董卓,难道不怕一直在董卓身边的吕布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重新温习一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就能够看到曹操内心的纠结和较量。曹操从王允那边拿到了那把宝刀,然后去董卓家里面玩儿,在最开始的时候,曹操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