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阎宇在魏灭蜀之战爆发后是什么下场?他去了哪里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21)490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景元四年(263年),执掌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制定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计划。于是,司马昭任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以廷尉卫瓘为镇西军司马,以此成为曹魏灭蜀大军的监军。

阎宇在魏灭蜀之战爆发后是什么下场?他去了哪里

在魏灭蜀之战中,面对曹魏大军,尤其是偷渡阴平后的邓艾大军,后主刘禅不仅派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前去抵挡,还通知了其他将领来成都支援。其中,就本文所要说阎宇,就在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爆发后回援成都。但是,阎宇不仅没能改变蜀国灭亡的结果,还在蜀汉灭亡后下落不明。换而言之,在《三国志》等史料中,都没有阎宇结局的相关记载。

首先,陈寿在《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裴松之注》中记载,:阎宇,字文平,南郡人也。

阎宇是荆州南郡人,因此,在笔者看来,阎宇很可能早在赤壁之战后,就开始跟随刘备了。对于刘备来说,在荆州之地收获了众多人才,比如黄忠、魏延、蒋琬、费祎、庞统、诸葛亮等。换而言之,荆州可谓刘备一生的发迹之地。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阎宇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直到蜀汉后期,阎宇接替张表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降都督,从而镇守蜀汉的南中之地。众所周知,蜀汉历史上,曾设立了汉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等都督,从而来镇守蜀汉的各个重镇,比如魏延曾担任汉中都督,李严曾担任永安都督等。其中,就庲降都督来说,虽然没有直接承受来自曹魏或者东吴的压力,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南中地区一旦不平稳,整个蜀汉就会后院不稳,不仅诸葛亮、姜维北伐难以进行,甚至会让蜀汉腹地受到威胁。

因此,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降都督,意味着阎宇成为了蜀汉一位重要的将领。

阎宇在魏灭蜀之战爆发后是什么下场?他去了哪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阎宇为人勤勉,处事精细,但是,他在南中地区的威望和成绩,都比不上前任庲降都督马忠。换而言之,阎宇的能力还不能说是顶尖,这也是他在蜀汉历史上长期没有什么记载,直到蜀汉后期才出现的重要原因。

延熙二十年(257年),东吴大权被孙綝执掌,大臣们不满篡夺大权而猜疑离心。在此背景下,东吴骠骑将军施绩担心东吴内乱而让曹魏趁虚而入,便秘密书信联络蜀汉,考虑蜀汉和东吴之间的盟友关系。蜀汉朝廷于是派遣时任右将军的阎宇率领五千军力增强镇戍白帝城的守御,以接应施绩以后的打算。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公元257年,阎宇应该离开了南中之地,从而负责镇守蜀汉的永安白帝城了。景耀元年(258年),永安都督宗预因病回到成都,蜀汉朝廷任命阎宇为永安都督,镇守蜀汉与孙吴交界的戍卫重镇巴东郡。对此,在笔者看来,在蜀汉历史上,阎宇先后担任庲降都督和永安都督,这是比较少见的情况。当然,这也是因为蜀汉后期人才匮乏,导致阎宇不得不填补空缺。

在阎宇成为永安都督后,尚书令陈祗病逝。对于尚书令陈祗来说,不仅深受后主刘禅的信任,而且还支持姜维北伐中原。现在,因为他的去世,宦官黄皓得以进一步把持朝政,玩弄权术,并对姜维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当时,将领罗宪因不肯依附黄皓而被贬为巴东郡太守,时任右(大)将军的阎宇虽有巴结黄皓,亦看重罗宪之才而任命其为领军,作为自己的副手。换而言之,虽然阎宇依附于宦官黄皓,但是,作为蜀汉资历丰富的大将,阎宇还是可以明辨是非的,至少能够重用罗宪这样的良才。

景耀五年(262年),蜀汉大将军姜维又一次北伐失败,这也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中原了。因姜维连年北伐未果,黄皓于是想除掉姜维而扶植依附于己的阎宇,姜维畏惧而不敢回到成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是一年后爆发的魏灭蜀之战,或许阎宇真的能够取代姜维的位置。但是,因为魏灭蜀之战的爆发,不管是姜维、黄皓,还是阎宇的命运,都因此受到了影响。

阎宇在魏灭蜀之战爆发后是什么下场?他去了哪里

最后,陈寿在《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费姜传第十四》中记载: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襄阳耆旧记·卷二·罗宪》中记载: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公元263年,魏国兴兵攻伐蜀汉,后主刘禅命令阎宇率兵西向救援。在此基础上,阎宇留下二千兵力令罗宪镇守永安城,毕竟蜀汉的东大门不能放弃,而阎宇则亲自率领剩下的兵马西向救援成都。对于阎宇来说,最终率领的兵马,应该不会低于1万人。因此,如果阎宇能够成功赶到成都的话,或许能够改变蜀国灭亡的结果。但是,在阎宇到来之前,邓艾兵临成都,已经迫使后主刘禅归降了。

值得注意的是,后主刘禅归降后,还下令让姜维等蜀国将领放弃抵抗。此后,关于阎宇的记载不详。对此,在笔者看来,阎宇很可能是在蜀汉灭亡后归降了曹魏。当然,因为年龄较大等原因,阎宇应该没有继续为西晋王朝效力。而这,应该是阎宇最终在历史上下落不明的主要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0/27098.html

“阎宇在魏灭蜀之战爆发后是什么下场?他去了哪里” 的相关文章

贾昌朝:北宋宰相、训诂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贾昌朝:北宋宰相、训诂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贾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府获鹿县人,北宋宰相、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赐同进士出身,任为国子监说书。宋仁宗朝,历任天章阁侍讲、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等职,累官至左仆射、观文殿...

历史上张承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如何

历史上张承业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如何

宦官制度在我国古代朝代扎根许久,为了维护皇宫日常运转和皇帝日常事务所采用的。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张承业自幼净身入宫,长大后因通晓军事,得以出外主持地方军务,回朝后获赐紫衣,升任内供奉。此后,他因多次奉命出使渭北,被唐廷任命为晋王李克用的监军。他与李克用相互尊重,结...

都说吕后是一个歹毒的妇人 吕后是怎么迫害刘邦的八个儿子的

都说吕后是一个歹毒的妇人 吕后是怎么迫害刘邦的八个儿子的

对刘邦死后,吕后怎样迫害他的八个儿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世人都说吕后是个极其歹毒的女人,那她毒到什么程度呢?吕后的丈夫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即长子刘肥、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本文就讲讲刘邦死后,吕后是如何迫害他的...

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间都长达60年 雍正为何只有13年

康熙和乾隆在位时间都长达60年 雍正为何只有13年

还不知道:康熙当61年皇帝,乾隆60年,为何雍正只当13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许多人眼里,中国人是公认的“工作狂”。但是有一个人要说自己工作勤奋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这个人就是“雍正皇帝”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当年火遍大江南北且现在热度依旧不减的《甄嬛传》。其中,...

演义中张郃前妻处处被虐 张郃后面为何突然就无敌了

演义中张郃前妻处处被虐 张郃后面为何突然就无敌了

对三国演义中,张郃前期处处被虐,为何后期突然就成了无敌的存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张郃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职场中人研究、深思!看懂了张郃的一生,我们能够在职场中避免许多大坑!大众眼中的张郃在三国演义中,张郃的地位非常尴尬,他本身武功非常不错,远超那些二三流...

曹操不计前嫌接纳张绣 张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曹操不计前嫌接纳张绣 张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曹操不愧为枭雄,不计前嫌接纳杀子仇人张绣,多年后张绣下场凄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若说曹操一生最为后悔之事,因自己风流而害死长子曹昂,绝对算是其中之一。然而,张绣作为杀死曹昂的罪魁祸首,数年后当张绣再次投降,曹操不仅丝毫未提报仇之事,甚至表现得相当热情,这又是为什...

贺兰敏之作为武则天的外甥得到了重点栽培,为何被坐罪赐死?

贺兰敏之作为武则天的外甥得到了重点栽培,为何被坐罪赐死?

咸亨二年(671年),武则天的外甥、大唐第一红人周国公获罪流放,来到韶州后,没多久便去世。贺兰敏之容貌俊美,年纪轻轻就袭承外祖父的周国公爵位,可谓是前途无量,他究竟为何会落得这般下场呢?早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迎娶相里氏为妻,生下武元庆与武元爽兄弟。相里氏死后,武士彟才娶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生下武顺...

赤壁之战有郭嘉就不会败北 曹操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存在

赤壁之战有郭嘉就不会败北 曹操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凭什么说:倘若郭奉孝在,赤壁之战定不会败北,有何原因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赤壁战败后,曹操带着残余分子返回南郡,终于有时间休息了。曹操在宴会上突然哭了起来,说道:“如果奉孝若在这里,这场战斗将如何被打败?”曹操认为,如果郭嘉在那里,他绝对不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