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四朝元老杨廷和为何晚景凄凉?
似乎一提到明朝时期的首辅,人们往往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像是张居正,徐阶,严嵩等这样的名人上,而忽视掉了一些相对来说不那么出名的首辅。而杨廷和作为四朝元老,其实在明朝的政坛当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不过似乎大家对于更富有传奇性的人物更加感兴趣,对于这位政坛常青树显得是知之甚少,那么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四朝元老到底是怎么成为了明朝中期的“政坛常青树”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初入官场
杨廷和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其祖上因为躲避灾祸而进入到四川地区,其父亲则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员。不过这也就使得杨廷和从小就能够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而这也就为其后来能够进入官场当中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要知道杨廷和从七岁开始就对于科举进行较为系统的准备了,这也是其在十九岁就能够取得进士及第的原因。
显然对于当时年仅19岁的杨廷和而言,取得进士及第其实与他十几年的苦读有着极大的关系。而由于其年龄比较小,政治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根据惯例,杨廷和先是进入到翰林院担任职务。不过随后告假回云南娶妻,后参与修撰书籍,因为才华出众而受到赏识。因此从翰林院也转而侍讲东宫,成为了当时皇太子的侍读。这显然就是杨廷和政治生涯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其后续的为官之路有着极大的好处。毕竟这个位置就基本上相当于是皇太子的老师,能够提前亲近储君可谓是占尽先机。
朝堂争斗
果不其然,在新皇帝明武宗登基之后,对于这位很有才华的老师可谓是青眼有加。即便杨廷和明目张胆地得罪宦官刘瑾,被调到南京这个清水衙门,皇帝也能再次起复。而这一次。杨廷和可谓是一步登天,直接进入了当时的权力中枢内阁,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
事实上来看,明朝时候极大程度地限制了相权,这也就使得内阁的权利得到了极大地增强。皇帝批阅奏章之前都要经过内阁的票拟,可谓是当时的权力核心。而当时的杨廷和能够进入内阁,其实除了帝师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对抗宦官刘瑾。
当时的刘瑾可谓是如日中天,掌握着当时朝廷当中的权柄。皇帝显然不愿意看到宦官集团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杨廷和其实就相当于是皇帝的一把刀,用来除掉刘瑾。而显然这位帝师做的是相当不错,先是帮助皇帝平定了两次叛乱。随后面对咄咄逼人的刘瑾,借助宦官张永,使得其内部出现矛盾,最后刘瑾被下狱处死,看似是张永的功劳,但是杨廷和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也是必不可少的。
解决宦官的皇帝显然开始变得得志意满起来,朱厚照就开始荒废政务,终日沉湎于游山玩水之中。面对这一情况,杨廷和曾经数次上书,建议皇帝勤勉的处理政务,但是这些奏折都被朱厚照按了下去,不做处理。
而此时处理政务的重担其实都落在了杨廷和的肩膀之上。这位帝师就只能是尽力而为之,不过情况还算不错,在皇帝不愿意处理政务的情况之下,杨廷和也将朝堂之上的大小事情处理的妥善得当,这不得不说是大明的幸运的事情。而后来发生亲王叛乱,当时的朱厚照在外游玩,都依靠杨廷和一人成功平叛,这位首辅的功力可见一斑。
迎立新君
朱厚照在郊祀过程当中突发疾病,宫内的太医对于此可谓是束手无策。但是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朱厚照并没有子嗣,这也就使得明朝存续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应当将何人推举到皇帝的宝座之上,这也就成为了诸多臣子所纠结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这个事情也是一个机会,而杨廷和就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这也是他后来继续位居权力核心的关键。
作为当时明朝百官的一把手,杨廷和的话语权其实是相当大的。于是他翻阅书籍,提出了“兄终弟及”这一观点,最后得到了百官的认可。于是选择迎接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为新君,由皇太后发遗诏,召其进京就位,稳定了当时的局势。而在其进京之前的三十余天里面,京城的事务都是由杨廷和一手操办。一方面其先是稳定军心,使得禁军维持在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同时裁撤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机构以及人员,间接进行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晚节不保
不过杨廷和晚年的景象确实十分凄凉,按理来说作为皇帝的从龙之臣,他提出让朱厚熜继位,这位皇帝也应当是投桃报李,对这位阁老加以重视。但是偏生二人之间却又爆发了矛盾,主要问题就集中在了皇位如何继承的这一过程当中。
杨廷和要求皇帝按照礼法,应当按照皇子继位的方式来办。但是显然朱厚熜也是要面子的,作为朱厚照的哥哥,怎么能够按照儿子的礼节来继位呢?于是干脆就不进京了,最后不得已就按照其要求进行继位。
而这也就使得杨廷和与新皇帝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和的分歧,原本应当是从龙之臣的杨廷和偏生就因为这样的一个事情而受到了牵连。反正年纪也大了,这位阁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仡佬回家,不伺候皇帝了。而新皇帝显然也对这位阁老意见很大,寻了一个由头,就直接将杨廷和削职为民,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纵观杨廷和的一生,可谓是为大明鞠躬尽瘁了。先是帮着不靠谱的皇帝朱厚照擦 *** ,数次平定各地发生的叛乱。在迎接新君之后,又是因为一点小事情被削职为民。虽然作为四朝元老,杨廷和很是有能力,但是最后还是难逃世事变迁,令人是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