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诸葛亮逝世后,为何不让属吏前去奔丧呢?
后主刘禅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234年,为蜀汉的建立、发展、壮大奉献了一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一生淡泊名利,只因报效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一直兢兢业业为蜀汉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后,刘禅却下达禁止奔丧的诏书,结果只有谯周一个人因行动迅速,独自一人来到前线奔丧。那么后主刘禅为何不让丞相府属吏前去奔丧呢?下面依据《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三个原因。
其一,刘禅认为如果丞相诸葛亮属吏都去前线奔丧,蜀汉朝政可能会瘫痪。
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可是天也没有塌,蜀汉国家还在,还得正常运转。如果蜀汉官员因为擎天柱诸葛亮病逝,就失去控制,连手头的工作也丢下不管,盲目前去五丈原奔丧,这个国家也就不会长久了。当时,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益州牧和司隶校尉,在先主刘备去世,也掌权十几年之久。在诸葛亮手下当过差的各级官员、军政要员,还有丞相府的幕僚等等,几乎所有的蜀汉官员都和诸葛亮有关系,就连后主刘禅,还得称呼诸葛亮一句“相父”。
按照当时礼节来说,上到皇帝刘禅,下到大部分官吏,都得前前后后有多少属吏故吏,这么庞大的数目,遍布蜀国各地。 诸葛亮在关中五丈原去世,这么多的人员去关中,或者去栈道奔丧,整个蜀汉 *** 就会立即陷入瘫痪状态。即使是要有人去奔丧,也得有组织地去奔丧,乱哄哄地奔丧。
其二,刘禅认为诸葛亮灵柩已经被杨仪护送,不久就能回到成都,没必要兴师动众前去奔丧了。
诸葛亮病逝于前线,他遗命长史杨仪在他死后撤兵,同时,向成都报丧,让成都刘禅及文武大成做好接应的准备,为丞相诸葛亮准备下葬、祭奠等后事。当时,杨仪、姜维、王平等人护送着诸葛亮的灵柩返回成都,已经走到了半路上。不久,杨仪就能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到后方成都。因此,成都的文武大员已经没有必要再兴师动众,前去前线五丈原祭奠诸葛亮了。
如公元223年先主刘备病逝白帝城永安宫时,也只有丞相诸葛亮及刘永、刘理前去见了刘备最后一面,当时的太子刘禅只能坐镇成都,稳定局势。在刘备死的死后,刘禅肯定想念自己的父亲,想见父亲最后一面,可是为了国家,他忍住了,没有胡来。现在诸葛亮病逝,情形相似,他也是非常想去前线,亲自迎接“相父”诸葛亮,他也忍住了。
其三,谯周因为行动迅速,在禁止奔丧圣旨下达之前已经奔赴前线奔丧去了。
后主刘禅在接到“相父”诸葛亮的死讯后,刚开始愣住了,呆住了,没有反应过来,不敢接受“相父”已经离去的现实。后来,他反应过来了,为了蜀汉国家大事,他下达了禁止奔丧的诏书,可惜的是,已经迟了,在家休息的谯周已经出发了,沿着蜀道风驰电掣般奔向前线。刘禅只能默认谯周的奔丧,而对于其他人,他严禁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谯周也是由于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为了尽一份作为下属的心意,这才快速奔丧,赶在了禁止圣旨的前面。好多人觉得蜀汉就是被谯周给劝说没了的,就是他劝说刘禅放下武器的,对这个“投降派”印象非常差。实际上,谯周是一个蜀汉的一个著名学者,非常有文化。
总结:从以上三个原因可知,后主刘禅禁止蜀汉文武大员前去五丈原前线奔丧,主要是为了蜀汉政局稳定,而诸葛亮灵柩在会成都的路上,也没必要兴师动众,前去奔丧。至于谯周,他行动太迅速了,在刘禅下诏书之前, 已经出发了,所以只有谯周一个人。顺利到达前线,为诸葛亮奔丧。
而不是有些谣言,说刘禅早就厌恶诸葛亮把持朝政大权,威胁到他的皇位。这次诸葛亮病逝,他为了削弱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特意下了这么一道圣旨,不让蜀汉官员前去五丈原前线奔丧。实际上,从始至终,刘禅对“相父”诸葛亮都非常信任,没有怀疑过他,这从他招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驸马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