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蒙古军队战斗力那么强 朱元璋是如何推翻元朝的
对朱元璋推翻元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成吉思汗统领蒙古大军以来,蒙古兵的战斗力一直是让其他军队畏惧的。但是朱元璋却是带领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先后除去了陈友谅和张士诚,最终推翻了元王朝。
1360年之前,数目庞大的明军,每年都需要很多的钱粮,于是朱元璋实施了屯田制,不光是自己要种地,还帮助当地兴修水利设施,这使得明军有了充足的粮草,为决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决战时,陈友谅先是用六十万大军,攻击朱元璋的边关重地洪都,明军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统帅下严防死守,足足守了八十五天,没让陈友谅前进一步。
七月,朱元璋以二十万大军反扑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军队人数是明军的三倍,朱元璋奇妙运用火攻战术,在顶住陈友谅疯狂攻击后,成功烧毁了陈友谅的船队,反败为胜,将陈友谅完全击败。
随后,朱元璋调转目标,开始进攻另一大割据实力——张士诚的“吴”政权。
在元末各大势力中,张士诚是最喜欢打防御战的。他最成功的战役就是早年起兵时,以几万军队守住了高邮城,顶住了元军的百万大军,在死守四十天后一举反败为胜。
而这一次也不例外,朱元璋在张士诚的防御面前吃了一鼻子灰,朱元璋把张士诚首府平江围住后,张士诚就一直死守不出,明军在平江郊外围铸起了三层木塔楼,并以塔楼向城内发射弓弩,却一直没有效果,在战役后期,明军还动用了襄阳炮。
襄阳炮是一种铜铸的重型火炮,按照《明史》的记录,它不光是威力很大,并且射程也很远,在平江之战中,他的炮弹不光重创平江城池,更是有炮弹落进了张士诚的王宫之中。
这场艰难的战争,也是人类战役史上较早的炮兵马队步卒协同作战的例子。经过八个月的艰苦战斗后,明军总算占领了平江城,灭掉了张士诚大军,而这场战役除了非凡的政治意义外,军事含义也十分重要——打败了当时我国最擅长守城防御的张士诚,自此,再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明军。
如果把这些战役比作现代拳王争霸战的话,那么之前明军与陈友谅,张士诚等争夺地盘的战争,就等同于其中的预选赛,目的就是取得挑战“拳王”——元王朝的资格。
比起消灭张士诚和陈友谅来说,挑战元王朝,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难上加难的战役,从元末各地农民起义后,还没有一支军队能够北伐成功的。
再往以前看,还没有一位开国皇帝,是从南向北完成大一统的。明军北伐元朝,不仅是改朝换代,更是在一种巨大的挑战。
最后明军成功了,除了正确的战术以及政治策略(两路北伐,先山东后大都,以及在北伐中坚持正确的民族平等方针和严明纪律)外,军事层面,明军也做足了充沛的准备。
首先是马队,这是明军与元王朝相比劣势更大的,虽然在专业马队本质上,后天才训练马队的明军是有劣势的,可是明军士兵也有自己的优势——长期严格纪律所构成的军令如山的风格,以及刻苦耐劳的品质。
而明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正是把这两条优势发挥到了极限。
明军与元朝主力马队的经典决战有两场,一场是太原之战,一场是定西沈儿谷之战。
太原之战,集结了那时候明军两位大将——北伐元帅徐达与副元帅常遇春,本来明军想要直接攻打太原,元朝名将王保保将计就计,在明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提早驰援太原,以人数优势镇守在太原郊外,挡住了徐达的主力。
就这样,处于劣势的徐达陷入了危险之中。可是徐达却趁夜发起劫营,以主力决死一搏,突袭元军大营,一场混战后,消灭元军四万人,俘虏四万人。
如果说这一战,明军胜利是因为元军大意了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定西沈儿谷之战,就更加证明了明军的厉害。
当时的明军进军甘肃,元将扩敦帖木儿以攻为守,反而主动攻击兰州,想要让明军救援,继而集结大军包围明军。明军由徐达率领,到了定西沈儿谷与元军对峙。
在人数少于敌方,后勤补给不够,难以持久的局势下,徐达使出了“疲敌之计”,徐达命令戎行昼夜擂鼓,大声叫唤,假装要大举进攻,却一直不发起总攻,期间更是屡次击退元军的反击,几天的对峙后,元军被拖垮了。
徐达也在这时命令总攻,趁夜以中央突破战术直扑元军大营,一场厮杀后,俘虏了八万六千多人,收获了五万匹驼马,全军覆没的扩敦帖木儿,只带着一家老小仓皇逃离。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蒙古马队受到的更大打击。
正是因为明军杰出的战役本事——迅猛的冲击,令行如一的坚决执行力,以及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的意志,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朱元璋也顺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明军的威名都让敌人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