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对抗明朝攻无不克 李自成为何打不过十万八旗军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自成和八旗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1643年,闯王李自成击败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陕西总督孙传庭,占领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
一年后,大顺军攻克大明国都北京,崇祯帝在内外交困的绝望中于煤山自缢身亡,建国近300年的明朝灭亡。这是李自成人生的更高光时刻!
可是好景不长,仅仅在三个月后,清军和吴三桂自山海关杀入中原,曾经在对抗明朝时攻无不克的大顺军,却打不过满清10万左右的八旗军,开始节节败退。
从河北退到河南,再从河南转移到陕西,直到第二年五月兵败武昌,李自成更是在撤退途中被湖北九宫山的地主武装所杀,曾经煊赫一时的大顺政权自此支离破碎。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会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看上去颇为强悍,在明朝多年打压下依然像打不死小强一样的大顺军,在攻占北京前后的战斗力差距会那么大呢?
通常主流的观点是,李自成等起义军的头目和首领们,毕竟只是些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苦哈哈出身,刚刚攻下京城占领了这个花花世界,就立即被这些金钱美色腐化,开始安于享乐,长工当地主也把鸡蛋补,所以大顺军的战斗力才会有那么大的滑坡。
历史学家们甚至还会举出陈圆圆的例子,觉得正是因为李自成不约束自己手下,关键时刻没能拉住关宁铁骑这支决定历史走向的精锐部队,才会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但实际上,说大顺因为腐化堕落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恐怕不太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吧。
让我们看看这个时间线:大顺军进京是三月十九日,而李自成讨伐吴三桂并被八旗军击败是四月十三,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一支曾经转战大半个中国,最后攻灭大明王朝的农民军,就堕落到不堪一用了?
说到刘宗敏抢夺陈圆圆,致使吴三桂“冲关一怒为红颜”投降清军,打开山海关的情节,本来就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中杜撰的段子,金老爷子写《鹿鼎记》借用一下没什么,咱们拿来当证据就有点不合适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大顺政权的政治风气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定兴县志》就说:“时贼法严,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注意,这里的“贼”指的就是大顺,连处于敌对立场的人都这样肯定大顺军的军纪,应该不会有多少水分。
事实上,如果我们穿越回公元1644年,会发现刚刚被大顺政权占领的北京城,呈现出的并不是战争过后一片兵荒马乱的末世景象。恰恰相反,在李自成“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的政策基调下,因战乱而导致的种种乱象,已经开始有平复的迹象。
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假如再给李自成一些时间,大顺政权将会像历史上大多数新生王朝一样,以一种令人欣慰的速度恢复着生机和活力。
只可惜,这种愿景只能是一种想象了。就在一个月后,吴三桂献关降清,李自成兵败一片石,刚刚从战乱中暂得喘息的中原又再次被战火淹没。
虽然李自成一生中经历过不少失败,但山海关之战依旧算是他一生中更大的滑铁卢。战前,这位刚刚攻灭明朝的胜利者,对于吴三桂的战力并不感到担忧,他曾经轻蔑地说“此弹丸者,不足当京师一角,可靴尖踢倒耳”,看看多么霸气!
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仅仅带着6万大顺精锐,在急行军9天后,就敢直接攻打有5万关宁军驻守的山海关的原因。
他难道没有考虑到,山海关外还有十来万八旗军,也有可能会介入大顺军与关宁铁骑厮杀的战局吗?结果,在双方打得精疲力竭后,八旗军几乎是以收割人头的姿态降临战场。
这次战败对李自成打击太大了,他最精锐的部队是麾下的老营兵。与农民起义军兵器简陋、士气低落的习惯印象不同,老营兵们追随闯王转战各地,李自成“五歼官军”的战绩有一半都是这支军队打下的,其余的外围部队基本只是壮壮声势、凑凑数。
在这场战役中,3万老营兵死伤惨重,之后在八旗军和吴三桂的持续追击下,这股力量一直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得到补充。
反观清朝,它依靠八旗军制,建立起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骑兵、步兵混合部队。以往,它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劫掠,不仅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半岛,而且就连明朝也被不断放血。这次的山海关之战,又将李自成多年积攒的家底给掏了个空。
此外在根据地建设方面,盘踞辽东经营多年的满清,对于汉族官僚、将领有着相当丰富的拉拢经验。在得知明朝灭亡后,多尔衮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攻入山海关,当真是伪装得“师出有名”!许多汉族将领就是这样半推半就的归顺了清朝。
对于归附的明朝将领,清廷往往会给予优厚的待遇。明朝在重文轻武的风气影响下,武将经常受到文官们的打压和排挤,士兵们更是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正是因为对比太过明显,在这种重赏激励下,如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这样的明朝降将纷纷倒向清朝。
一招鲜吃遍天,满清入关后,以明朝降兵为先锋,以八旗兵为“督战队”的作战方式几乎没有变过。所以,表明上看是满清十来万的八旗军打败了大顺、攻灭了南明,不如说是其麾下的明朝降兵降将们,用庞大的数量堆死了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