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汉臣的范文程,为什么能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用?
范文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入清后,历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和清圣祖四代皇帝,为清朝开国文臣之首,是之一个受到重用的汉族官僚。
范文程是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清史稿。列传十九》记载他:“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采并为沈阳县学生员。”生员,也叫诸生,民间俗称秀才,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处于更底层,要想登科举第,还要经过府试、乡试、殿试的层层考试。可见,范文程作为读书人,其身份地位都是不入流的,范文程有远志,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抱负不仅难以施展,连求取功名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出身名门之后,却执意投清
范文程是辽东沈阳人,当时的辽东因为后金的崛起一直战事不断。在这种时局动荡的情况下,范氏兄弟的求取功名之路显得无比的艰难。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辽东重镇抚顺,范文程与其兄范文采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了后金。而且是之一次见面即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视,根据《清史稿。列传十九》记载:
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这段话出现了范文程的两位先人,一位是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正德年间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直臣。另外一个人,就是范文程的十七世祖,大名鼎鼎的北宋名相范仲淹,所以努尔哈赤才会对诸贝勒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这两个牛逼的范氏先人应该是范文程主动告诉努尔哈赤的,这么强大的祖上背景,自然是让努尔哈赤非常重视。努尔哈赤志在进取中原取代明朝,所以急需笼络汉族文士为己所用,范文程的到来,加上他那天下谁人不知的先祖,确实让努尔哈赤开始重视起这个才21岁的年轻人。
范文程有真才实学,并非徒有虚名
范文程历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皇帝,是清朝的开国元勋,肱骨重臣,被誉为是清初文臣之首。范文程的政治才能,丝毫不亚于他的先祖北宋名相范仲淹。
努尔哈赤对范文程有“知遇之恩”,皇太极则直接对他“宠信有加”。崇德元年(1636年),范文程被任命为内秘书院大学士,皇太极每议军国大事必听取他的意见,宣谕各国的敕书,都出自他的手。一个满人皇帝对一个来归顺的 *** 读书人如此器重信任,范文程自然是感恩图报,殚心竭力,操劳国事不敢懈怠。太宗时期,范文程极受倚重,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如孔有德、耿仲明投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太宗去世后,八岁的福临即位,为清世祖,睿亲王多尔衮总摄朝政。范文程率先上书摄政王,奏请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是文官之首,他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李自成入主北京,吴三桂来降等大事上,范文程都积极献言进策,为清军入主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殊功。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进据北京。范文程又不辞劳苦,面对百务废弛、社会混乱,人心波动的紧张局势,依然是昼夜操劳,往来奔波,佐理朝政。清朝入关后,由于异族的身份,民族矛盾非常激烈,范文程从 *** 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禁抓根本原因,为革除明季弊政,与民谋利,争取人心,开国定制而艰苦奋斗。在他的努力下,局势得到稳定,清朝的统治也趋于稳固,民族矛盾也没以前那么激烈了。
功成身退,寿终正寝
范文程在多尔衮任监国摄政王(后更升级为皇父摄政王)期间,朝中政局风云诡异,由于多尔衮大权在握,对顺治帝的皇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朝廷要员纷纷站队多尔衮,范文程又贵为文官之首,如何取舍一时颇觉艰难。他蒙受太宗皇帝殊恩,殚精竭虑为国分忧,但时局莫测,多尔衮大权独揽咄咄逼人,顺治帝的皇位岌岌可危,再加上几年前豫亲王多铎曾夺范文程之妻,被罚银一千两,夺其十五个牛录,如今亲哥多尔衮大权在握,多铎旧事难忘免不了会对他报复迫害。范文程既不想负幼主,又不想从摄政王,左右为难之际,唯有急流勇退,托疾家居。但至此便被多尔衮排除在了议政之外。
直到多尔衮去世,范文程才重新得到重用,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知天命之年,但依然忠心不改,继续尽心竭力佐治国政,顺治九年(1652年),进世职为一等子,授议政大臣,为《太宗实录》总裁官。次年八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年近花甲之年的范文程,以病奏请致仕回家。
范文程一直活到了康熙五年(1666年)因病去世,享年70岁,这个从二十一岁就追随努尔哈赤,一生效命清朝四代皇帝的汉族官僚,死后也得到了较为崇高的礼遇,康熙帝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范文程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文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