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4-21)37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穆和刘裕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辛弃疾的一首词小编至今还记忆犹新,而这首词也是辛弃疾对于宋武帝刘裕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起于贫寒,中年投军,不惑之年方才出人头地,对内平定桓玄、孙恩、司马休之叛乱,对外灭南燕、后秦、碾压北魏。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刘裕可以说创造了神话,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从来都是骑兵追着步兵炮,然而在刘裕的手中,北方胡人听到刘裕之名无不胆寒,以水军步勇著称的北府军在中原大地所向披靡。

然而刘裕本可以创造更大的功勋,由于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让这一切都戛然而止,他就是刘裕当时的首席谋臣刘穆之,在刘裕收复长安准备进一步北伐之时听到后方传来刘穆之病逝的消息,而刘裕为了自己的图谋不得不留下少数人镇守长安,自己则率军返回建康。

有人曾经断言,假设刘穆之不死,那么凭借刘裕的雄才大略,那么古中国的统一大业至少会提前一百多年,那么有这种可能吗?很遗憾的说,不可能。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我们不否认刘裕的雄才大略,小编甚至认为比起唐宗宋祖以及朱元璋,刘裕在军政上的才华比之他们也是不遑多让,然而刘裕当年的形势比起唐宗宋祖来说更加险峻,因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门阀力量最厉害的时期,而且这一时期堪称人才辈出,中国历史上大量的绝代枭雄都在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大放光芒,而在当时也有两个人堪称刘裕一统天下的更大障碍,可以说有这两个人在刘裕绝难统一:

胡夏赫连勃勃

如果熟悉魏晋南北朝的人很多人肯定听到过赫连勃勃的大名,也就是这个人一手摧毁了刘裕的北伐大业,使得长安城得而复失,而刘裕精锐的北府军也在这场大战之中几乎尽数报销。

对于赫连勃勃,小编之一印象就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魔鬼”,比起后赵时期的那个“大魔王”石虎,赫连勃勃的凶残可以说是不遑多让。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然而赫连勃勃却是一个天才战略家以及军事家,在那个时代他的战略眼光绝对是堪称少有,在后秦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以一支弱旅将整个后秦拖垮。

当时后秦姚兴在位,后秦可以说是强盛一时,而赫连勃勃清楚的知道以正面交锋绝对不是后秦的对手,故而采用“游击战”的方式,利用骑兵的快速移动和打击能力在后秦处处破防,而后秦对赫连勃勃的战法也是无可奈何,最终被赫连勃勃活生生拖垮可以说刘裕灭后秦,背后也有赫连勃勃的功劳。

而当刘裕北伐后秦之时,赫连勃勃就曾经断言刘裕绝对守不住长安,因为他已经看穿了刘裕北伐绝对不是为了统一天下,其目的只是为了取东晋而代之,所以在这之后绝对不会在长安稍作停留。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当然和刘裕正面交锋就算是赫连勃勃他自己也没有信心,然而刘穆之的意外死亡给了赫连勃勃机会,在这之后趁着刘裕手下将士内乱长安群龙无首之际,击败刘裕帐下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等诸多北府名将,唯有檀道济当时跟随刘裕南下而侥幸逃过一劫,也就是这次大战让后来的刘宋时期的大将凋零,直接导致刘义隆无将可用,唯一一个檀道济自己还不信任。

可以说,只要有赫连勃勃在,刘裕北伐绝对不会那么顺利,因为除了刘裕北府军帐下只有少数人能够击败赫连勃勃,或许王镇恶可以,但是刘裕放心让他掌权吗?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北魏建国之一功臣:北方士族领袖北魏崔浩

或许很多人认为刘裕北伐更大障碍还是当时的北魏,这么说的确没错,当时的北魏的确无法和刘宋相比,因为北魏统一北方还是二十年后的事情,而且此时北魏拓跋焘也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和刘裕一较高下,此时的北魏当家人还是拓跋嗣,由于其父和其子的光芒太过于闪耀,以至于他很尴尬,因为论能力确实无法和这两人比较。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但是在当时北魏还有一个人物绝对值得刘裕忌惮,那就是拓跋嗣的首席谋臣北方士人领袖的崔浩,可以说在小编的印象里这是一个可以和前秦王猛一较高下的人,他辅佐了北魏三代君主,可以说北魏只要有他在,刘裕的北伐还是有阻碍的。

北魏崔浩不但辅佐拓跋嗣治理北魏,同样的在军事上他也颇具眼光,刘裕北伐后秦之时,拓跋嗣想要趁机占便宜,唯有崔浩反对,因为他认为在刘裕手中北魏绝对逃不了便宜,事实证明崔浩的眼光没有错,北魏大将长孙嵩率军三万尾随刘裕,想要在刘裕和后秦鏖战之时偷袭,没想到被刘裕以两千人在黄河边上击败,也就是此战“却月阵”昙花一现般地出现在了历史上。

而崔浩对于刘裕的评价却是:“军事才华胜之慕容垂”,并预言了后秦的灭亡,可以说崔浩虽然并没有亲自上战场,但是他对战局拥有敏锐的洞察,可以说拓跋焘凶威名镇北方的背后是有崔浩在支持。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因为拓跋焘用兵善于行险,险到有时候就连自己都怀疑,这个时候他就会向崔浩请教,只要崔浩一旦同意他的计划,那么对于拓跋焘来说这计划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所以对于刘裕来说,有这几人在,他想要北伐成功还是挺困难的。或许这就是刘裕的命,雄才大略比之历史上那些帝王也是不遑多让,可惜偏偏遇上了英雄辈出的魏晋南北朝,所面对的对手都堪称是“BUG”级别的,但凡刘裕能够早上个十年形势或许会好得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4/58694.html

“刘穆之不死刘裕就能统一天下吗 事实是不是真的” 的相关文章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在玄武门之变前差点被杀,是因为什么?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在玄武门之变前差点被杀,是因为什么?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曾摘下身上的佩剑交给尉迟恭,让他去杀掉房玄龄和杜如晦。我们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后来还都当了李世民的宰相。为什么李世民却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前的节骨眼上,要杀掉自己...

宋徽宗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宋徽宗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6年在位。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初,身体一向不怎么好的宋哲宗病逝,他的弟弟赵佶在向太后(宋神宗之妻,所生之子早夭)的力主下,成为新的皇帝,即宋徽宗。宋徽宗是后来导致宋朝失去半壁江山的罪魁祸首之一,“靖康之变”的最主...

后世对徐敬业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徐敬业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李敬业(636—684年),本名徐敬业,曹州离狐人,唐朝大臣,司空李勣的孙子,梓州刺史李震的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敬业善于骑射,颇有才智。总章二年(669),承袭英国公,授太仆少卿,出任眉州刺史,迁柳州司马。光宅元年(684年),面对武太后废除唐中宗李显...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kūn)(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坚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仕州郡,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坚殁,随孙策战伐,孙策上表徐琨领丹阳太守,恰逢吴景从广陵归吴,吴景更得人心,因此孙策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任徐琨为督军中郎将。从督军中郎将破庐...

全琮: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为人恭顺,被孙权亲近重用

全琮: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为人恭顺,被孙权亲近重用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仁义,赈济灾民。起家奋威校尉,参与讨伐山越。募兵守卫牛渚,迁偏将军。参加洞口之战,加号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授九江太守。参加石亭之战,配合辅国将军陆逊,大败曹...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崇祯和魏忠贤相比,他到底差了哪一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历史上始终流传着一种说法,当年崇祯皇帝不应该杀害魏忠贤,若是魏忠贤在位的话肯定崇祯皇帝不会把大明王朝给整垮,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后果,虽然当时的朝廷可能会依旧的乌烟瘴气,但会有一种另外的...

崇祯继位后还有一个21岁的皇嫂 崇祯是怎么处置的

崇祯继位后还有一个21岁的皇嫂 崇祯是怎么处置的

还不知道:崇祯继承哥哥皇位后,是如何处理21岁的皇嫂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1627年8月,大明朝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年轻的明熹宗朱由校不治而亡,将天下托付给了他的弟弟,比他更加年轻的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朝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投降的人那么多,为何单单于禁被鄙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三国时期投降的猛将那么多,比如张辽、张颌、黄忠、姜维、太史慈等等,就连一向以忠义著称的关羽,也有过不得已降曹的经历。,于禁作为投降中的一人,于禁为什么会被鄙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年纪作为最早和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