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7-24)24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这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治理论,至于提出“大一统”的原因当属多方面的:

首先,汉朝初期采用黄老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到了国力相对强盛的汉武帝时期,便不那么受用了,需要新的思想来巩固汉武帝的政权。

其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矛盾,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民反地主的斗争,还有一部分是地方豪强反对中央政权的斗争。这个时候,急需实现思想的大一统,来缓和这些矛盾。

最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统一思想的举措,为何独独选择儒家,而不选择法家或者别的学派?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他还参考了秦朝失败的经验,得出“独尊儒术”的结论。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1、提出大一统原因之一:汉初黄老之术不适合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

汉朝建立初期,民生凋敝,汉朝初期的历代君王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确实在采用黄老之术,以修生养息,韬光养晦的姿态恢复民生。

毕竟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大战乱,又在秦朝的苛政下艰苦生活,直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百姓才得以稍微缓上一口气。汉朝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即重建被战火毁坏的家园,恢复民生。

所以,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们,大多以清静无为的姿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任百姓相对自由地发展,在税收等各方面的管制上,可以说是比较松的。经过汉初各位君主的努力,到了汉武帝这一时期,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王朝可以说是相对强盛了,百姓比较富足,这个时候,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就不太合适了。

在吃不饱的时候,人们会集中精力解决吃饭问题,当吃饱肚子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别的需求就来了,比如说对荣誉、权利的渴求等等。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秩序和制度,朝廷依旧“清静无为”,那么便离“天下大乱”的日子不远了。

所以,不管汉武帝愿意不愿意,当国家比较强大,百姓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吃饱饭问题,而是类似对名利追求的精神需要时,清静无为的“黄老道家”就不能作为治国思想。而为了让大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适当追求并满足个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就需要通过统一思想的方式,维系一个稳定的秩序,以此确保社会稳定运行。

所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汉初的黄老之术不适合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2、原因之二:需要统一思想来缓和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

随着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足,社会中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矛盾,汉武帝时期,掌权者们面对的社会矛盾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农民为了利益与地主之间的斗争;其次,则是地方豪强为了名利反对中央政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类斗争?其实原因并不难分析。

朝廷清静无为,对谁最有利?朝廷?百姓?相较之下,获利更大的,大抵是介于朝廷和百姓之间的大地主,或者说地方豪强。

因为朝廷管控较松,对下,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压榨百姓,对上,他们也有更大余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以至于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还能反对中央政权。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所以,董仲舒审时度势,便以“大一统”来达到提高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一方面以此来打压地主或者说地方豪强,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上安抚和管制百姓,继而能很大程度上缓和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而事实上,董仲舒的“大一统”确实比较奏效。

3、为何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提倡独尊儒术呢?

最后,我们来议论一下,为何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会提倡独尊儒术。要说在当时和儒家思想比较有竞争力的,应当是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了。

道家

而汉朝初期,汉朝统治者们大抵采用了黄老道家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黄老道家明显不适合“烟火气十足”的民间治理。某种程度来说,董仲舒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大抵就是不合时宜的“清静无为”下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道家思想比黄老之术更加贴近“自然”,“无为”意味十足,用作个人修身养性还好,作为治国思想,就稍显“消极”了。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首先,道家思想的“节奏太慢”,不太适合富裕国家高节奏发展的生活实际;其次,道家思想相对来说确实更“晦涩”,形而上的意味比较浓郁。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道家”思想不好,只是百姓学了,未必能明白其几分真意,并且还容易钻牛角尖,将“无为”内含的“适当而为”之意理解成字面含义的消极不作为,这对社会发展来说,肯定是不好的。所以,道家思想没有被董仲舒选中,也属意料之中。

法家

我们再来看看法家思想。秦王朝强大如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无人能及,最后秦王朝维系的时间并不长。它太过强大,而覆灭得又太过迅速,这样大的反差,不免惹人深思,董仲舒对于这一点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董仲舒反思秦王朝的覆灭,他认为类似申不害、商鞅、韩非等这些法家思想家,他们的主张太激进,刑罚苛重,并洞悉到过重的徭役和赋税会造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贫富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百姓会为了生存而揭竿而起。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由此,董仲舒看出,过度重法肯定不行,并进一步提出政治当“德化为本”,要做到“任德不任刑”。而从此处董仲舒强调“德”来看,他就有强调儒家德治的意思。

儒家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德”为主导,强调上下尊卑秩序,十分维护“礼”。而一个社会要良好发展,肯定需要“德”。同时,汉武帝时期所面对的社会矛盾,从大轮廓来看,大抵是以为下者不服从为上者“管制”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儒家强调尊卑有序的“正名”思想也正好可以经过转化后,成为维护统治者权威的工具。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于是,董仲舒一定程度上融合法家思想,提出“宽猛相济”、“威惠并施”的政策,继而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的温和,缓和法的锋芒,又以法的锐利,巩固君的权利,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确实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积极作用是有的,消极作用也是有的,还请大家客观看待,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去具体发挥其积极和消极作用了。

4、小总结

最后简单来个小总结吧,董仲舒的大一统,提倡独尊儒术,一方面是汉初的黄老之术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不再适用,并且也无法解决,甚至对于农民反抗地主、地方豪强反抗朝廷这些个斗争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在盛世中让为下者“守规矩”就是董仲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而汉初,黄老之术主要解决的是为下者的“吃饭问题”,国情不一样了。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另一方面,要让为下者守规矩,就要想方设法抬高为上者的“权威”,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有维护尊卑秩序的鲜明特色。而且儒家更加重视“德”,要知道,后天教化对人的“约束”,可比严刑峻法更加“稳固”。所以,重“德”且维护为上者权威的儒家思想更合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不能直接生搬硬套作为汉武帝时期的主流思想,毕竟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加重德,而秦朝的兴起也让董仲舒等人了解到“法”的重要性,所以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以儒的重德,缓和了法的锋芒,一方面加强了对百姓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拔高了君主的权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607/74913.html

“汉初时期黄老之学盛行,为何董仲舒要舍弃黄老独尊儒术?” 的相关文章

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小说中的一样吗

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小说中的一样吗

对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刘备早年虽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但其境遇比较悲惨,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却始终没能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不世之才诸葛亮。在诸...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对于嫡长子可谓寄予无限厚望。公元618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封李承乾为皇太子。看似波澜不惊的立储,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翻看历史我们知...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董卓进京导致江山乱,还是大将军何进无能,汉室衰败可以避免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何进如果不死,董卓进京也不会导致江山混乱。传统观念认为何进是个头脑简单的屠夫。但何进是大将军,他的外甥是皇帝。用金钱和权力杀几个太监很容易。没有必要带领雄心勃勃的军阀董卓...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对江东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对江东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他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并且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刘备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刘备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刘备伐吴,攻打孙权,给关羽报仇,一路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孙权非常害怕,求和不成,派孙桓和朱然抵抗刘备,孙桓被关兴和张苞打的大败,损兵折将,溃不成军,关兴和张苞斩将立功,刘备这时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说了一句...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

朱允炆削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朱允炆削藩最后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削藩事件,这些削藩事件很少有失败的。之所以都不容易失败,一是因为削藩是众望所归,代表全国各阶层的利益,包括老百姓的利益。毕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藩镇割据,藩王造反。二是...

谢鲲:晋朝时期官员、名士,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鲲:晋朝时期官员、名士,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鲲(281年~324年),字幼舆,陈郡阳夏县人。晋朝时期名士、官员,“江左八达”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是国子祭酒谢衡的长子,太常卿谢裒的兄长,太保谢安的伯父。年少知名,生性豁达,喜读《老子》《易经》,成为名士王衍所亲善的“四友”之一。西晋末年,授太傅(司马越)参...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