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名夏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顺治帝会他下手
朝代更替之际,有人慷慨就义,以身殉国;也有人见风使舵,迅速转换角色,官照做,马照跑。陈名夏,就是后者的代表之一。
陈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阳(今江苏常州溧阳)人,生于1601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参加大明王朝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取得殿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的好成绩,步入官场。陈名夏例授翰林院编修后,随即被崇祯皇帝任命为户兵二科的都给事中。
都给事中品级不高,仅为正七品,但位轻权重,属于谏官系列,不但可以干预六部的工作,还有权奏报皇帝、上达天听。不过,陈名夏还没来得及在这个位置上大展身手,李自成部队就攻陷了北京。享国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覆灭了。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官。一个王朝覆灭了,另一个王朝取而代之,官员却还是那批人。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急需用人。陈名夏在京城陷落之日上吊自杀,未果。便在一名山西秀才的推荐下,进入大顺政权,被任用为弘文馆编修。弘文馆就是翰林院,兜兜转转之中,陈名夏又官复原职了。
陈名夏有心为大顺政权效力,大顺政权却无意久留。短短42天之后,李自成就带着人马撤出北京,留下一帮投诚的大明官员在风中凌乱。
下一步何去何从?陈名夏经过反复衡量,决定南下投奔在南京创建南明政权的福王朱由崧。然而,当时把持南明朝廷的马士英、阮大铖闻讯,给他定了一个“从逆”的罪名,应处绞刑。陈名夏见势不妙,中途止步,撤回北京。
这时候的北京,已经被清朝入驻了。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陈名夏顺理成章地投降了清朝。时任保定巡抚王文奎与陈名夏相识,知道他名气很大,便向睿亲王多尔衮作了隆重推荐。多尔衮任命陈名夏回翰林院任职。
陈名夏从大明的翰林、大顺的翰林,变成大清的翰林。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官还是那个官,节操却在上下起落中一点点丢光,剩下的只有苟延残喘、保命为先的苟且。
陈名夏在清朝的官运颇为亨通。最初,他投靠多尔衮,历任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多尔衮倒台后,陈名夏仍然屹立不倒,官至秘书院大学士(正一品)。清朝沿用明制,不设置宰相一职,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陈名夏能够以一名明朝降臣的身份,位极人臣,殊为难得。
出乎意料的是,陈名夏这棵政坛“常青树”,会败在一句脱口而出的话上面呢?
那是1654年的事情。2月的一天,顺治皇帝拿了一件明朝的朝服到内院,展示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说好看,顺治皇帝也没有反驳。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陈名夏对内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说了一句话:“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这句话真是匪夷所思。清朝入关后,立即推行“留头不留发”的既定国策,为了这5个字不知杀了多少人!宁完我又是陈名夏的政敌。对政敌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岂不是自寻死路?
很快,宁完我就上了一道弹劾陈名夏的折子:“臣思我国臣民之众,不敌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统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骑射,士马精强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是计弱我国也。”好一个“变清为明”“计弱我国”!将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上纲上线到谋反的地步,简直就是想将陈名夏一棒打死。
此外,宁完我还恐高陈名夏犯下行事叵测、擢升私交、加罪言官、结党营私、纵子行贿等罪行。这就是不但打死,还要踏上一只脚,让陈名夏永世不得翻身了。
顺治皇帝很重视这件案子,亲自审理。其实,官场如战场,这样的事情对于陈名夏来说屡见不鲜。如果陈名夏像以往那么,老老实实承认了,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悔罪,多半顺治皇帝就放过他一马,权当给一个深刻的教训。可陈名夏偏不认罪,没等罪状宣读完毕,就开始反驳了,搞得顺治皇帝龙颜大怒:“即使要辩解,为何不等宣读完毕?”
审讯开始了,陈名夏除了“留发复衣冠”一条承认外,其余罪行一律否认,还逐条反驳,态度也很桀骜不驯——或许,陈名夏真觉得自己是委屈的吧——弄得审讯的人十分反感,最终,就凭“留发复衣冠”定了一个斩立决。顺治皇帝改为绞刑。
当年3月12日,陈名夏在北京宣武门内灵官庙被刽子手用弓弦绞杀,时年63岁。据称,顺治皇帝得知陈名夏伏法的消息后,“悯恻为之堕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