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名相寇准不为人知的一面 君子小人皆不喜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2-05)320

寇准不为人知的一面:丁谓之所以能登上佞臣榜,仅仅因为一个人,他就是名垂青史的寇准寇大人;而其间的因缘际会,仅仅因为一件小事,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溜须”事件。

关于溜须事件,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准再度出山,取代王钦若成为宰相。也就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丁谓也再次升官进入中书省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二人成为同事,关系也非常亲密。寇准曾多次向担任丞相的进士同年李沆推荐丁谓,但被李拒绝。寇准问其原因,李回答说:“看他这个人啊,能使他位居人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能始终压抑他屈居人下吗?”然而,有一天,中央召开更高国务会议,会后,身为内阁成员的寇、丁二人都参加了宴会。宴会间,寇准的胡须上沾有一些饭粒汤水,身旁的丁谓见了,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这一举动在同事兼好友间,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准不以为谢,反而板起了脸,冷笑着说了一句让丁谓下不了台的话:“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典故“溜须拍马”中“溜须”的出处。现在想来,寇大人说这句话,无非有两种解释:一是寇大人认为丁谓身为参政,却为他人拂羹汤,不成体统;一是寇大人装大,在地位略低于自己的同事面前充上级,意在公共场合摆谱。前者是传统的解释,我以为,结合寇大人的为人,后一种解释更切合当时的情境。假如真是不成体统的话,作为朋友,寇大人理应更低调处理,不必小题大做。

其实,说起来,丁谓也不是那种喜欢溜须拍马之辈。丁谓听了“好友”寇准这话,顿时备感尴尬,从此记恨上了寇准。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最终将寇准击败,把他赶到雷州。那么,丁谓为什么会上佞臣榜,而寇准却上了忠臣榜呢?来看丁谓这个人吧。丁谓的遗憾也许就是现代人的遗憾,现代人的遗憾也就是寇准的遗憾。

丁谓,字谓之,后改为公言。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966年,正牌的科举进士。丁谓年少的时候就以才出名,当时着名文学家王禹偁看到丁谓寄来的作品后大惊,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来才有如此之作。可见他仕途起点之高,令人头晕,也就不足为怪了。淳化三年,也就是初登进士甲科之时,就担任了大理评事、饶州通判,相当于副省长。只过了一年,就调回了中央,以直史馆、太子中允的身份到福建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去采访。回来之后,就当地的茶盐等重要问题写了篇调查报告,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当上了转运使,相当于节度使,并且还 *** 三司户部判官。不过,由于宋代派系斗争的传统,丁谓仕途后来也有起伏。

丁谓的才干,其实远在寇准之上。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说的就是丁谓。大中祥符年间,禁宫失火,楼榭亭台,付之一炬。宋真宗命晋国公丁渭担负起灾后重建的重任,修葺宫廷。丁谓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重建方案,命人将街衢挖成壕沟以取土,再把水引入壕沟,以便将城外的建材通过水路运进城中,等房屋建好后,那些壕沟又成了废墟垃圾的回填场所,不仅“省费以亿方计”,还大大缩短了工期。这样精巧的规划、缜密的思维,即使是现代都市的规划师也未必想得到,只要看看城市里的马路有人恨不得装条拉链就知道了。

再看他另一件大事。丁谓官拜副相之后,四川一带发生了以王均为首的少数民族叛乱,中央先后征调大批兵马前往平乱,都被叛军打得落花流水。丁谓受命于危难之际,深入蛮地,竟然以兵不血刃之势,安抚了叛乱。

接下来看看寇准。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比丁谓大五岁,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五年为参知政事。寇准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其实也只因一件事,那就是中学课本里讲的“澶渊之盟”。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宋真宗渡河亲征,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暂时稳定了局势。《宋史》上提到寇准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正直”。不过,说他“直”,没话讲;说他“正”,就值得重新考量了。

“澶渊之盟”后,有人对皇帝说:“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皇上听说过赌博吗?赌博就是倾其所有孤注一掷,寇准就是把您当作他的“孤注”啊。这个比方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当时的中央并没有势力和辽国抗衡,会盟前,寇准曾经威胁和谈代表,说要是超过了某某数,就要砍他的头。想来皇帝听了这话,心上一定会隐隐作痛吧。

寇准一生为官远不止“三起三落”,但都是因其不“正”而导致的。仗着“澶渊之盟”有功,寇准的权力欲达到顶峰。“契丹既和,朝廷无事,寇准颇矜其功,虽上亦以此待准极厚。”因而,寇准得以毫无顾忌地大权独揽,实行宰相专政,常常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地左右皇帝。特别是在人事任免上,包括本来依制度不应由宰相插手的御史任用上,寇准都大权在握。史载:“准在中书,喜用寒峻,每御史阙,辄取敢言之士。”寇准以“进贤退不肖”为己任,而不愿遵守规定,“尝除官,同列屡目吏持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器百官,若用例,非所谓进贤退不肖也。’因却而不视”。当时中央流行着一种偏见,瞧不起南方人,寇准也终生瞧不起南方人,一直排斥南方人。景德二年,14岁的晏殊以神童召试,时任宰相的寇准因为他“(属)江左人”,也想压制他。所以后来丁谓偏要把他贬到南方之南的雷州,让他病死在那里。

寇准之一次为相后不久即被他所瞧不起的南方人王钦若排挤罢相。罢相后出知陕州(今河南陕县),寇大人基本上不理政事,沿袭多年官场的旧习,终日宴游。“旧相出镇者,多不以吏事为意。寇准虽有重名,所至终日宴游。所爱伶人,或付与富室,辄厚有所得,然人皆乐之,不以为非也。”还有记载说寇准在知天雄军任上,与知雄州的李允则相互设宴,竞比奢华之事。大概因为政治失意,寇准终日与酒相伴,还曾写《醉题》一诗:“榴花满瓮拨寒醅,痛饮能令百恨开。大抵天真有高趣,腾腾须入醉乡来。”

有记载说,在一次过生日时,寇准大摆筵席,广邀宾客,当所有人到场之后,他突然穿出了一件新衣服,那是一种黄色且绣龙的皇帝制服,地地道道的龙袍!这消息立即披上了羽毛传进了京城。皇帝把宰相王旦叫来,问:“寇准乃反耶?”王旦听到大惊,立即表示去信呵斥,竟把大事化小了。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在王旦的力荐下,寇准重回权力之巅,任西府枢密正使。两个人本来应该同心合力,但寇准似乎不大瞧得起这个晚于他为相的同年。因此,他不是以合作的态度与王旦共事,而是不时地给他找些麻烦。史载:“(寇)准为枢密使,中书有事送枢密院,碍诏格,准即以闻。上谓(王)旦曰:‘中书行事,如此施之,四方奚所取则?’旦拜谢曰:‘此实臣等过也。’中书吏既坐罚,枢密院吏惶恐告准曰:‘中书、枢密院日有相干,旧例只令诸房改易,不期奏白,而使宰相谢罪。’”就是说,寇准对东府送来的文件,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差错,找到了,并不与东府商量,直接呈报给皇帝,借皇帝来责罚王旦,有意出东府的丑。

一报还一报,后来,东府的人也有样学样,凡西府送去的文件,他们也找岔子,以报复寇准。但王旦却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直接把文书退给了枢密院,没有报告给宋真宗。当枢密院吏把这件事汇报给寇准时,寇准感到非常惭愧,第二天,见到王旦,对王旦说:“王同年大度如此耶!”

王旦的行为虽然让寇准感动不已,但寇准还是一有机会就不放过攻击王旦。他的行为与后来王旦处处保他相比较,真是“复复何言”。

当寇准得知将要被罢免枢密使时,便托人求王旦要更高一点的官(使相)。对于寇准这种跑官要官的做法,王旦感到很吃惊,说使相怎么可以自己要求呢,并表示他不私下接受别人的请托。王旦这种态度使寇准又羞又恼,“深恨之”。但当宋真宗问起王旦,寇准罢枢密使后应当给他个什么官时,王旦却说:“准未三十已蒙先帝擢置二府,且有才望,若与使相,令处方面,其风采亦足为朝廷之光也。”在寇准为使相的任命颁出后,“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是!’上具道旦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出语人曰:‘王同年器识,非准所可测也’”。

王旦为相12年,病重之际,宋真宗让人把王旦抬进宫中,问以后事:“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王旦开始并不直接回答宋真宗的提问,仅说:“知臣莫若君。”宋真宗没办法,只好一一点名来问,王旦都不表态。最后,真宗只好请王旦直说:“试以卿意言之。”王旦这才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但宋真宗对寇准的性格不满意,说:“准性刚褊,卿更思其次。”这时,王旦固执地坚持:“他人,臣不知也。”

在皇帝眼里,寇准心胸狭隘,又过于偏执。与其他大臣也屡有冲突。无论君子、小人,都不喜欢他,宋真宗因此也不愿碰这只烫手山芋。但是,毕竟有王旦临死前的推荐,寇准终于找到了机会。天禧三年,永兴军内有个叫朱能的巡检,勾结内侍周怀政伪造了天书。寇准为了迎合热中此道的宋真宗,上奏云“天书降于乾佑山中”。果然此计奏效。十来天后,寇大人就被召赴京。到这年六月,王钦若因事下台,寇准为相。

然而,这一次,寇大人一上来就碰上了丁谓这样一个才气和才干都比他高的对手。寇准在和丁谓的争斗中,因为看不起刘皇后而得罪了她。担心自己的处境,寇大人决意发动政变。然而,机事不密,一次酒后失言,自己走漏消息,被丁谓的亲信觉察到了,很快寇大人就走上不归路,曾被寇准压制过的冯拯等多人纷纷出了口恶气。半年后,真宗还念念不忘:“寇准之居相位,多致人言。”

莫名其妙的是,“多致人言”的寇大人竟然也能名垂青史!唉,说到这里,不得不叹,有些事情,原本就不该这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702/108898.html

“揭秘:名相寇准不为人知的一面 君子小人皆不喜” 的相关文章

庆贵妃陆氏出身不高,为何能一生享尽殊荣?

庆贵妃陆氏出身不高,为何能一生享尽殊荣?

庆贵妃陆氏是乾隆后宫里非常特殊的一个妃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庆贵妃陆氏的出身,在《清史稿》中并没有记载,只是说她是陆士隆之女。陆士隆是汉人,也并不是权高位重的官员,因此,陆氏坐定了是汉女出身。根据满清后宫祖制,皇帝的嫔妃必须从满洲八旗显贵中择选。因此汉女想在后宫占一席之地,...

婉贵妃一生无儿无女,为何最后还能得以善终?

婉贵妃一生无儿无女,为何最后还能得以善终?

婉贵妃,陈氏,陈延璋之女,乾隆帝妃嫔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有别于白月光的富察皇后,嚣张跋扈的高贵妃,心思歹毒的娴妃还有嫉恶如仇的魏璎珞,婉贵妃则属于知进退、懂格局、识大体的女子。婉贵妃一生不争不抢,一生无儿无女,在那个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尤其是置身皇宫大院,有子嗣跟无子嗣则是自...

公孙瓒是真心对待刘备的 刘备为何还要单独去闯

公孙瓒是真心对待刘备的 刘备为何还要单独去闯

对公孙瓒早年对刘备亲如兄弟,为何刘备还是选择独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家里生活艰苦,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可以相依为命,为了谋生,刘备干着织席贩履的生意,要知道,在古代,从来都是重农轻商的,所以刘备当时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多人都瞧不起他,更不相信...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是什么人?黄巢死后他是什么结局?

秦宗权,唐末蔡州节度使,被称为乱世魔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启元年(885年),黄巢败亡后不到一年,其旧部秦宗权就在蔡州称帝,公然对抗大唐。秦宗权论实力与谋略远不如黄巢,而黄巢都被唐军打得兵败自杀。为何秦宗权能在黄巢死后迅速席卷整个中原,打得唐军畏惧,还公然称帝呢一,占据蔡州...

欧阳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才华如何?

欧阳修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才华如何?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四岁时父亲病逝后,欧阳修与母亲寄居在随州叔叔家。叔叔家经济窘迫,童年的成长环境十分艰苦。欧阳修自幼好学,家中没有什么藏书,就到别人家借书来抄,常常书还没抄完,已经基本能背诵了。叔叔安...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

许慈: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从师刘熙,精通郑玄经学,钻研《周易》、《尚书》、《论语》等。建安年间,与许靖等一道来到蜀地。刘备平定蜀地,以许慈、胡潜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一起掌典文献古籍。后主刘禅时期逐渐升至大长秋,后卒于任上。其子许勋官至...

张皓:东汉顺帝时期司空,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张皓:东汉顺帝时期司空,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张皓(一作浩)(50年-132年),字叔明。犍为郡武阳县人,东汉时期大臣,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任郡吏、大将军掾、尚书仆射、彭城国相等职,在廷尉任上,留心断狱。延光三年(124年),安帝听信谗言,将要废时为太子的汉顺帝刘保,张皓与太仆来历...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亲兄弟,为何却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十三子,也是被大清为数不多被工作“累死”的铁帽子王爷之一,而雍正明明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亲兄弟,但一辈子中却是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十三阿哥正是爱新觉罗·胤祥,清朝的第一任怡亲王。其实...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