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隋炀帝女儿南阳公主为何削发为尼?南阳公主结局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3-04)150

隋炀帝杨广与萧皇后生有二子一女,此女出生后被册封为南阳公主。

做为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与宫中的其她姊妹相比,拥有两项“唯一”,隋炀帝诸女中唯一有封号的女儿,隋炀帝诸女中唯一被载入《烈女传》的女儿。

之一个“唯一”得意于南阳公主的嫡出身份、得意于她的祖母、太后独孤氏,而能够载入正史拥有自己的传记,则完全得意于皇后萧氏对其教诲和南阳公主不逊色于男子汉的那份气节!

话说隋文帝开皇年间,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将自己的哥哥杨勇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杨广费尽心机讨好自己的母亲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悍妇、妒妇,不仅不准自己的丈夫纳妾,就连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儿子宠爱家中的小妾,都会遭到她的诋毁。杨广正是摸准了母亲的这个心理,除了嫡妻萧氏外,故意疏远其她妃嫔,于是出现“ *** 有子,皆不育之”独特现象。

杨广以此来取悦孤独氏!虽然后宫中姬妾众多,却只有嫡妻萧氏能够生儿育女且生下的儿女能得到杨广的关爱!

鉴于南阳公主是于开皇六年出生的,此时的杨广为了自己的夺嫡大计并无庶子庶女出生,籍此可以充分佐证南阳公主是萧皇后嫡出的历史事实。

从笔者上传的有关隋炀帝和萧皇后的几篇文章中,相信各位网友对萧皇后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历史上的萧皇后是一位谨守礼教的知识型女性,萧皇后的人品、秉性可以从她的《述志赋》中窥见一斑,至于后人误读的萧皇后曾历侍六位帝王传说,是自愿还是屈从,个中理由只有萧皇后自己知晓,在此不予过多的论证。

注:文章作者,张再坤 文章有版权,选用、转载请慎重!

假如历史上的萧皇后拥有她《述志赋》所呈现出的温柔、端庄、知书达理的性格,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亲手 *** 的女儿一定也是“贤良淑德型”的女子。

杨广对南阳公主也是非常宠爱,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史载南阳公主美貌有才学,她一生被记录下来的事情主要有三件,都是她谨守礼教,“忠孝节义”的表现,其中后两件造成了她一生的悲惨命运,也是她被载入《列女传》的缘由。

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介绍,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与公主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所以大业十年四月杨广为了征高丽驾幸北平郡时,马夫人也“扈从銮驾往北平郡”,跟随南阳公主的銮驾一同上了前线。

等到义宁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时,南阳公主也与萧皇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

由此可见杨广无论是东征还是南巡,都将自己的爱女带在了身边,否则南阳也不会在杨广死后被宇文化及带走。

杨广在位的十六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如此,后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宫女、公主,沦为战利品被李唐王朝随意打发。然而和父亲一起出游,同样也是南阳半生凄凉的开始。

有关南阳公主的“孝”,在《隋书 列女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初为人妇的南阳公主并没有恃宠生骄,而是孝顺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阳不仅亲自打理饮食,还侍奉汤药亲力亲为。

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沉痛的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心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德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德将其杀害。

当亲生儿子禅师处在生死攸关之际,南阳公主站在忠于大隋、为父尽孝的立场上!此等忠孝之气节不是任何女子所能做到的!

国破家亡,夫离子丧,南阳在重重打击之下,心灰意冷削发为尼。

及至后来,宇文士及投奔了李唐王朝,再后来,南阳与曾经的驸马宇文士及在洛阳城中不期而遇,宇文士及恳求南阳与他重归于好,南阳对此自然是严辞拒绝,并说道:“我与君是仇家,只恨不能手刃君,只是因为另兄谋逆之际,君并不预先知情罢了。”严厉的让他赶紧离开。士及坚决求见,公主发怒说:“如果执意要求,死了就可相见。”士及见其言切,知不可屈,乃拜辞而去。

藉此以后,关于南阳公主本人的事迹便戛然而止!

因为得到父皇的厚爱,南阳公主的前半生可谓惬意畅然、风光无限!

当杨广被缢死、南阳公主与萧氏用苇席将杨广草草下葬后,南阳公主的人生就此走向黑暗!

因为忠孝、因为性格中的那份刚烈,决定了南阳公主在对待亲生儿子的生死问题上、在对待曾经的丈夫真心要求复合的问题上,没有选择普通人眼里的“常理”出牌,那么,她的后半生注定要在凄凉、孤独中度过!

同样是在国破家亡后,母亲萧氏带领部分宫女和庶出的公主,历经十几年的“战俘”生活,最后从西域回到大唐时,剩下的只有萧氏和孙子杨正道!从谨守礼教的知识型女性,到随波逐流的“放 *** 人”,萧氏内心的那份坚守与坚韧,得以成功地保护了杨家的骨血!

同样是在国破家亡后,南阳公主选择了“忠孝节义”,放弃的是母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爱情!

隋炀帝杨广,以荒淫无道被载入史册,而在他生前死后,皇后萧氏和女儿南阳两个女人,从感情上不离不弃,如果杨广地狱有知,也该知足了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703/113569.html

“隋炀帝女儿南阳公主为何削发为尼?南阳公主结局” 的相关文章

襄樊之战的战况如何?刘备心里知晓吗?

襄樊之战的战况如何?刘备心里知晓吗?

关羽在襄樊之战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出色,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拿下了汉中,占据荆、益二州,势力达到了顶峰,这一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关羽率兵北上,攻打樊城,这就是“襄樊战役”。战役前期,关羽取得巨大胜利...

李存璋是谁?李存勖能继任晋王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李存璋是谁?李存勖能继任晋王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李存璋是五代时期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八太保,在帮助义兄弟李存勖继任晋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使得前晋转危为安。那李存璋是如何安定前晋的一,追随李克用李存璋是河东道云中郡人,早年从军。乾...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郭子仪最后能得以善终,是怎么做到的?

自古伴君如伴虎,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

李世民和李治都宠爱武则天 最后为什么只有李治让她做皇后

李世民和李治都宠爱武则天 最后为什么只有李治让她做皇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李治都宠爱武媚娘,为何只有李治让她做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武则天》、《武则天秘史》、《武则天传奇》、《至尊红颜》等剧,武则天的历史不止一次被搬上荧幕,但是有一件事看过的人可能会有些不懂,李世民和李治都喜欢武则天,为何李世民只给武则天...

康熙在位时期一共有35个儿子 九子夺嫡中为何其他26个人不参与

康熙在位时期一共有35个儿子 九子夺嫡中为何其他26个人不参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皇帝共有35位皇子,9位参与夺嫡,其余26位就不想争一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够够得上“千古一帝”称呼的雄主;身为“守成”君主,却依然能够拥有“圣祖”庙号;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在顺治朝...

范旻:北宋宰相范质之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范旻:北宋宰相范质之子,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范旻(936-981年),字贵参,大名府宗城人,宰相范质之子,十岁能属文。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德中,以父荫为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迁著作佐郎,转度支员外郎,判大理正事,知开封县。宋太宗领京兆尹,颇器重之。及平岭南,迁知邕州兼水陆转运使,通判镇州有能声,迁库部员外郎...

萧衍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后为何会被饿死

萧衍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最后为何会被饿死

在中国史上,仅有5位帝王最终被饿死,其中有一位是开国皇帝,此人正是南梁武帝萧衍。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南北朝时期,南梁王朝的开国皇帝叫萧衍,他是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之一,活了八十六岁,也是在帝位上待得比较长的皇帝之一,足足四十七年。高寿且位久,皇帝当到萧衍这个份上,应该是不虚此生了...

李隆基作为唐朝盛世皇帝 李隆基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李隆基作为唐朝盛世皇帝 李隆基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还不知道:李隆基晚年过得有多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帝王,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勤勉朝政。开创了唐朝最繁盛的时期,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开元盛世”。有人评价他有与生俱来的帝王之相,是集才华与智慧于一身的帝王,是古今之世难能一见的帝王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