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硬的皇帝 却害怕一恨之入骨的小国
众所周知,日本最服的就是隋唐帝国,对隋唐帝国那是毕恭毕敬,连倭国改名日本,都要请求我们的女皇武则天批准。然而,对明朝他们是立而不拜。不过据此判断日本对明朝轻视,那也太武断了,在日本论坛上,很多年轻人说:“太祖朱元璋是中华史上更高的英雄。”“光复中国的圣人皇帝,天下的楷模”,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也反应了在日本年轻一代的心中,对明朝的朱元璋甚至对整个明朝的历史,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肯定。那么为何明太祖朱元璋对日本满腔怒火,说日本是他生平最厌恶的国家呢?
*** 配图
说起朱元璋对日本的鄙视,用深入骨髓也不为过,他经常对大臣和子孙说,日本是反复无常的跳梁小丑,其心可诛。就连在一首夸赞日本进贡的折扇的诗中,都不忘骂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梁小丑,并在结尾写道:“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提醒自己注意日本的异常动向。洪武初年,日本国王两次派遣使者前来朝贡,竟都被朱元璋拒之门外。朱元璋不仅不接收日本的贡品,还把前来出使的日本使者软禁在四川、陕西的寺庙中,令他们没法回国复命。日本竟然要中国册封他们,朱元璋置之不理,一直到朱棣即位,才颁赐给他们一块金印,正式册封为“日本国王”。
值得奇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上列出了十几个“不征之国”,日本就赫然在列。对这些“不征之国”,朱元璋的说法是这样的,吾恐后世子孙,仗着中国强盛,贪图一时之功。说明太祖是很谨慎的。而且那几个国家对于中国而言,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不值得耗费兵力去攻打。但是,不派兵攻打是一回事,内心接受与否又是另外一回事,除了日本之外,朱元璋对其他国家的朝贡都是接纳的,唯有日本,好几次将他们关在大门外,任他们把嘴皮说破,都不会给点好脸色看。而对于朝鲜呢,朱元璋的态度又是不一样,不仅仅给他们赐予国号,而且他的后宫还有10多名朝鲜后妃,与朝鲜的关系可见一斑。琉球国就不用说了,明太祖派使臣带诏书亲自去,赐给他们国号,还赐给他们汉姓,让他们成为明朝的藩属国,置于明朝保护之下。
*** 配图
太祖为何如此反感日本?日本不也诚心诚意来朝贡吗?原因是太祖并不是一般人,他能洞悉日本民族的劣根性,说实话,日本跟匈奴有点像,都是欺软怕硬并且反复无常,没有常性,没有骨头,“力”字当头,没有道义可言。谁打的过他们,他们就服谁。之所以对明朝存有几分畏惧,是因为明朝的实力远非他们可及。
在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时期,倭寇一边请求上贡,一边在东南沿海作威作福,无恶不作。当时称之为“倭患”。洪武十四年时,入侵次数竟高达每年两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剿灭这帮害虫,朱元璋绞尽了脑汁。早在洪武二年的时候,明太祖就想震慑日本人一下,他派使者送去一封措辞很严厉的信,日本的执政者并不知道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他们一直以为是蒙古,大家知道,日本是很讨厌蒙古的,一直是亲宋而反蒙的,所以他们态度极其恶劣,斩杀使者五人,其余的都关起来了。太祖非常震惊。但以大局为重,第二年,他还是派使者去日本。可怜的使者赵秩经过九死一生,才没被怀良亲王一刀宰了,还送去一些土特产让他拿给明太祖,并且把之前抓的人放了。
后来朱元璋了解到,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日本另有天皇。于是太祖很失望,觉得自己想通过外交来缓解“倭患”不太现实。洪武十三年,日本来朝贡,没带任何正式文件,只带了一个征夷将军的书信,文章写的嚣张至极,朱元璋大怒,拒绝接见日本人。第二年,他们又恬不知耻的来了,朱元璋推辞不过,只得让礼部写一封回信给那个征夷将军,回信措辞严厉,但他没想到,日本也回了一封文采斐然,措辞强烈的信,看的朱元璋血气上涌,越发痛恨不已。然而明朝此时刚刚建立,虽然当时有大将军劝他率军东渡,攻打日本,但为了明朝基业的稳定,他还是没有同意。
*** 配图
而且日本孤悬海外,又生性狡猾,明朝对日本就像老虎咬刺猬,就算胜了,也得不着太大的好处,如果只是“教训”一下,却要付出明朝许多将士的性命,亦不值得。何况海上风高浪急,一有不测,会出现忽必烈征讨日本时的惨败情形。换句话讲,他汲取了蒙古穷兵黩武终至亡国的教训,暂时忍下这口恶气,也不失为一个有胸襟、有战略眼光的帝王的策略。
史载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对蒙古皇室并没有采取杀戮的策略,而是优待,对投降的蒙古骑士编入军中,对于一般的蒙古人,太祖发出告示,说他会一视同仁,当然,前提是必须成为“顺民”。其实明初,太祖是搞了一次大屠杀的,据说塞北地区某个城市,10万人被杀,城市被焚毁。而在北驱蒙古的途中,仇恨的 *** 一路劈杀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分投降不投降的一律杀死,以至于到了河北,蒙古人无不崩溃奔逃。元大都的场景异常惨烈:80多万人口的元大都城中只剩1.3万人,元顺帝逃往上京,大将军徐达下令追击,遇者一律斩杀,凶悍的中国大汉铁军一路劈杀,所谓的蒙元皇帝元顺帝手下随从人等“枕尸二十里”,“道路相死,十之八九”,先锋常遇春到了张家口,以为到了“靼子界”,下令部队不封刀,“杀五百里”,路上很多不能辨别的人也被斩杀了,一路上都是尸横遍野的蒙古 *** 和色目 *** ,不下数十万。由此可见,太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是十分仇恨日本的,明朝刚刚建立,基业未稳,所以只得忍住怒火,正因太祖的理智,才有大明王朝数百年的繁荣。而对于蒙古,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杀掉的人表明的是他的态度,而没杀的,则是他的忍耐。一个新建立的、摇摇欲坠的王朝大厦,最需要的是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