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唐朝朝廷怎么应对自然灾害?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07-23)150

古代唐朝朝廷怎么应对自然灾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四时的运作,是农村生活的基本步调。相对之下,朝廷表面上是该节奏的推动者,实际上却也是干扰者。然而,朝廷只是农民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他们还有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

无法预知的大自然

农民顺从着大自然的意志规律的运作生活,大自然却未必给予善意的回应。最终,他们仍旧要向剥削他们的外在世界求援。

日食

从先秦时代开始,天人感应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用以制衡王权的理论工具。经过历代的发展后,更是深入人心。由此,时令的灾祸最终还是导向执政者本身。如同孟子所说:

最终执政者还是要承担起相当程度的责任。

古代唐朝朝廷怎么应对自然灾害?

月食

无论如何,经营农业的过程中,必然有各种自然灾害的干扰。

面对着这些自然灾害,唐朝廷是抱持着什么态度,又是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部分会在下个章节有所讨论,在此先看看唐代主要的自然灾害与时人的看法。

一、天地的预警

依现代自然科学的眼光来看,日食、月食、流星等,只是单纯的天文现象,大多可以预测。地震虽是地层运动造成地层断裂后,释放能量的结果,今日科学仍无法预测。

日月食,流星等天象虽属灾异,却只有在很极端的情况之下,才会真正造成人员与财产的伤亡,大多时候只是造成民众的恐慌而已。相对之下,地震却是往往造成大量的伤亡,其他的地质灾害亦如此。以下一一列举讨论之。按《唐会要》之记载,唐代可考的日月食等天象灾害发生时间及次数如下:

地震

表:唐代历朝日食月食次数

日食大多集中在玄宗朝以前,短短的138年高达64次,余下的151年却只有27次,很明显的不合理;月食的记载,玄宗朝以前尚称完整,到德宗朝以后甚至无记载,可见这与当时政治上轨道与否有很大的关系。故玄宗朝以前的日月食记载较可信,之后则需详加考证方可。

唐人对于日食的看法,可见于宪宗朝的一场讨论。元和三年(808)七月辛巳发生了一场日食,宪宗便趁此机会询问朝臣:“昨太史奏,太阳亏及朔月,上瞻如言皆验,其故何也?”李吉甫是这么回答的:

唐代的天文学的发展,已足以理解日食发生的原因,并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经由精密的计算推估的自然现象。李吉甫对这个现象可能也只是略懂而已,当然无法详细交代,只是稍微解释一番,重点还是在之后的进谏:

当时宪宗当下“深然其言”,回答道:

这或许也算是另一种程度的罪己,只是因为没有造成实际的伤亡,不用诏告天下,仅限于朝廷上的议论而已。若是造成实际伤亡的灾害,皇帝则常常会下罪己诏自谴,其内容不外乎以下四项:

一、强调自己奉天承运的身份,表达自己因失职导致灾害时心中的内疚;

二、反省自己的德行;

三、对自己为政不力自我批判;

四、提出弭灾或减灾的具体方略。

二、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地震的原因,出自于地层断裂后,释放之能量造成的地表灾害。在唐人的眼中,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历代正史的《五行志》,皆这么引用刘向的说法,“金木水沴土,地所以震。”因此地震在五行灾异当中,也有着相当的地位。唐代朝廷知其然,却也往往为其所苦。

地震的到来,首先便是无预警的天摇地动,有时未必造成伤亡,如元和七年(812)“京师地震,草树皆摇。”其下无记载,可能只是一般五级以下的有感地震,并未造成严重的伤亡。严重者则撕裂地表,有时连地下水源都涌出地表,如干符三年与四年的地震,皆有“地陷水涌”、“山裂水涌”之记载,可见其释放能量之巨大。

在这过程里,隐藏于地壳中之气体、液体爆发性的冲出地表,或因地壳之间的摩擦等因素,故往往伴随着如雷的巨响,如贞观二十年(646),“灵州地震,有声如雷。”强度大的地震便会直接造成屋舍倒塌与人员伤亡。可考之唐代地震,以开元二十二年(734)者为最剧,史载“秦州地震,西北隐隐有声,坼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卢舍殆尽,压死四千余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

同样的,地震的造访,出自于君王的不德。故有地震时,大臣也往往藉机进谏。高宗朝连续发生地震,张行成便藉着皇帝忧虑自省的机会,趁机进奏:

张行成之谏议,实为针对高宗朝之情势所发,皇帝表面是深以为然,实际上只是当成耳边风,其后之作为却无太多差异,最后仍不免女主临朝的结果。

山崩等其他地质灾害成因较为复杂,难以单一因素归结。然新旧唐书五行志,皆江山崩裂于地震之后,可见这也是唐人理解中,类型较为接近的灾害。唯一的差别,在于许多山崩的记载往往伴随异象。故在其复杂的成因背后,又参杂了些神秘的色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7/200883.html

“古代唐朝朝廷怎么应对自然灾害?” 的相关文章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袁尚败后,归附曹操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袁尚败后,归附曹操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朱棣不削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朱棣不削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朱棣不削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成功,那么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呢?他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那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何还要延续藩王制度了。当时朱允炆削藩的时候,手段太过于狠毒,甚至还逼死了自己的亲叔叔。所以朱棣是借着这个名义,认为朝中有奸佞小人,...

历史上真实的元稹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有哪些风流韵事?

历史上真实的元稹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有哪些风流韵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在唐朝时期,国家的繁荣和富强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的升华,使得人们越发注重于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

高孝珩:北齐文襄帝高次子,涉猎经史,爱好文学

高孝珩:北齐文襄帝高次子,涉猎经史,爱好文学

高孝珩,北齐宗室大臣,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次子,母为王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涉猎经史,爱好文学。北齐建立后,封为广宁王,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迁司徒、录尚书事,拜大将军、大司马等职务。幼主高恒即位后,拜太宰,出任沧州刺史。率军抵抗北周军队,兵败为宇文宪所俘...

宇文述简介:隋朝名将,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子、宇文化及之父

宇文述简介:隋朝名将,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子、宇文化及之父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宇文述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宇文述(547-61...

历史上朱瞻基是怎么死的?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历史上朱瞻基是怎么死的?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接下来听听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到了明代,国民平均寿命相比元朝从39岁提升到43岁,放到贵族群体中,这个平均值只会更高,但朱家皇族却一直低于平均线,从朱标到朱瞻基,一直有一种诅咒般的诡异,朱标是37岁去世的,而朱瞻基,跟他“伯祖”(朱标)一样,也是3...

历史上朱元璋能成功建立明朝,他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历史上朱元璋能成功建立明朝,他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讲到皇帝,大家首先想象的都是权利的象征,他是一国之君,不仅拥有江山社稷,还有后宫佳丽三千等等。若是明君,则是一国之幸,他会深受百姓拥戴,无数拥有满腹报国之志的臣子都愿意归于其麾下,只为报效祖国,国家的百姓更会安...

为什么古代很多妃子生不下子嗣?

为什么古代很多妃子生不下子嗣?

为什么古代很多妃子生不下子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人类刚诞生文明时,人类文明处于母系社会。这时,女子的地位很高。之后,由于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发展,男子的地位逐渐上升,从而渐渐发展成了父系社会。这一社会体系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一宗旨是不变的。这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