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重俊发动了景龙政变,为何最后会被手下杀死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16)140

李重俊是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等人,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他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

提到李重俊,很多人对其更大的印象可能就是景龙政变,因为这一次政变可以说是李重俊的高光时刻,然而却也可以是他人生中天堂与地狱的抉择。政变似乎在唐朝的历史中有如家常便饭,尤其是在唐前期,不发动政变而坐上皇位者,都能够算作是一股清流,令人惊讶之余也大感艳羡,毕竟政变有风险,稍不留意便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看到李重俊最后的结局便能有所感触。

太子之位,权势与威胁并重,在拥抱无限荣耀的同时也容易带来诸多不安,而这种不安的情绪也容易导致更加不理智的行为。疯狂与灭亡,很多时候是能够进行并论的,可是对于李重俊来说,他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李重俊的大致人生轨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理解李重俊在发动景龙政变之时所处的境地。

说起来,这太子之位原本就不是李重俊的,就如同他老爸一样。想当年,他老爸李显也是作为武则天的第三子,并没有资格成为太子,若仅是如此,也许李显就不会有后来从皇帝之位被贬房陵的悲惨经历,而是安心当着自己的太平王爷。然而,身为皇子,人生的选择权似乎并不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因为在当时,还有着武则天这个更大的变数。在武则天的“安排”下,李显的两个哥哥都因故去世,而这太子之位,不偏不倚的恰好落在了李显的头上。

而李重俊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他作为李显得第三子,本来太子之位与其相之甚远,然而命运使然,早在武则天时期,李重俊的大哥李重润就因议论张氏兄弟擅政之事而被武则天处死,而二哥李重福则是被韦皇后诬陷而被贬于外,于此,作为老三的李重俊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入主东宫。神龙二年七月,卫王李重俊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不知在此时此刻,李重俊该做如何感想,是喜是悲,唯有自知。

从整个朝局来看,李重俊在初为太子之时并没有什么根基,毕竟他仅是半路出道,此前并没有太多人看好,更别提倾附。并且,就连这个时候的李显,也并没有太多的政治资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估计李重俊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所处之境。当然,既然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么李重俊所要做的就是安分守己,寄希望于以退为进,平静的过完未知的太子任期。可是,想归想,身不由己本来就是形容人生的无常与被动。所以,就算是李重俊想要平稳的过渡,却仍然不得不铁心做出最后的决定,将自己的性命系于天意。

李重俊发动了景龙政变,为何最后会被手下杀死呢?

既然李重俊心知前路不易,唯求安稳自保,又为何会在最后关头做出发动政变之事呢?其实,李重俊走到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出来的,自古皇家无温情,李重俊在权势斗争的刀光剑影中,难免也会受到连累,不为其它,只因他占据着储君之位。而在当时来看,李重俊的处境确实也不容乐观,因为当时的他实际上也仅是个空壳太子,比他更显赫的大有人在。故此,李重俊的不安全感可见一斑,发动政变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就我们所知的,李重俊是在韦皇后诬陷二哥李重福之后才当上太子的,也就是说,韦皇后是有除了李显之后话语权比较重要的人物。而李重俊和李重福一样,并非是韦皇后亲生却占据太子之位,所以难免也容易被韦皇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在韦皇后看来,李重俊庶子身份却成了太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更为要紧的是,没当想到这,韦皇后又不免要为自己死去的亲生儿子李重润赶到惋惜,继而化悲痛为打击力量附加于李重俊之上,所以这样一来自然就容易引起李重俊的敏感与警惕。

当然,若是就韦皇后刻意针对于李重俊,那还没什么,毕竟早在李重俊当上太子之前,就没有少受来着韦后的针锋相对。真正令得李重俊难以接受的是来自自己所谓的妹妹安乐公主。我们知道,安乐公主在李显一朝可谓是风光至极,仗着自己有着父皇母后的宠爱,便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据说,但凡安乐公主之求,李显莫得不许,这也就直接性的导致了安乐公主觊觎于至高皇权。因为有祖母武则天的先例,所以安乐公主也开始了自己的女皇梦。

当然,想要成为女皇,自然而然的就站在了兄长太子李重俊的对立面,这也是无可厚非。然而实际上,似乎从一开始,安乐公主就瞧不起自己这个兄长。也许是见惯了母亲对李重俊的冷嘲热讽,安乐公主对李重俊也从未有过身份上的认同,尽管李重俊已然成为了太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皇权继承人。所以,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安乐公主在李重俊面前从未有过好脸色,不但不尊其为自己兄长,甚至在言语上对其贬低,称李重俊为奴才,丝毫不给李重俊一分颜面。

没办法,李重俊先天条件不足,又遇上一个刁蛮任性的妹妹,故而就只能任由其骑在自己的头上,将一切烦苦闷于心中,只期盼成就帝位之时机能早日到来,一洗往日之耻辱。然而,李重俊并没有想到,他仅求能够相安无事,可有人却要咄咄相逼。当安乐公主请立皇太女的消息传到李重俊耳中,他也有些发懵,因为他很明白这“皇太女”的称号意味着什么。很显然,安乐公主这是要夺原来属于李重俊的皇位继承权,若是让其得逞,那么李重俊的结局可想而知。

其实,也许是因为年纪尚轻,未通人事,亦或者是李重俊看中情义,尽管韦后和安乐公主一直在针对于他,可是李重俊却并未将她们当作自己真正的敌人。在李重俊看来,韦后和安乐公主毕竟同自己有名分上的关系,所以就算是人家刻意针对自己,也不能够对其做的太绝。所以,李重俊在一番思考之下,便认定了自己的几个“真正”对手,即是武家父子与上官婉儿。而实际上,在李重俊后来所发动的景龙政变,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于这几个人而展开的。然而,这里不免也有一些疑问,为何李重俊要将这几个人当作自己的政敌呢?

我们先来看武家父子。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我们也都知道,在李显成功恢复帝位后,便逐渐的拉拢武家势力,并且将自己最为宠爱的女儿也就是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崇训,让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武家媳妇。于此,安乐公主便是有了更大的底气,因为她已然成为了皇族与武家的联结枢纽,能够享受到来自两家的政治资源,就这一点,便是李重俊可望而不可及的。

并且,除了武家所给予安乐公主的底气之外,武家父子长期以来也对李重俊进行了政治上的抨击。据《旧唐书》中记载:“时武三思得幸中宫,深忌重俊”。也就是说,从武家决定和中宫结盟的那一刻,就已然把矛头对准了李重俊。而后,“三思子崇训尚安乐公主,常教公主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直以来武家父子的所作所为给予李重俊的打击不可谓不大,毕竟李重俊再如何不济,也还是皇家子弟,韦后、安乐公主可以嘲弄,但是武家父子却不可以。故此,在李重俊看来,武家父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导致自己处境艰难的罪魁祸首之一。

除了武家父子之外,上官婉儿也被李重俊看作是自己的政敌。我们知道,在神龙政变之中,其实上官婉儿已经是倾向于归政李氏的,所以在此次政变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所以在论功行赏之时,李显也特意重用上官婉儿,先令其专掌起草诏令,而后又拜作昭容。当然,如果是仅于此,那李重俊也没有理由去将其视作敌人。关键是上官婉儿实际上还充当着联结武家与李显的作用,以至于如今武家在神龙政变后也照样受到重用,未曾有所损耗。就我们所知的,上官婉儿所为实质上是由李显授意,然而李重俊却不这样看,仍然是单纯的以为上官婉儿因私废公,故意在李显面前为武家说好话,所以武家的壮大乃至韦后、安乐公主的跋扈和上官婉儿也大有关系,故此,上官婉儿自然也在李重俊的“讨伐”之列。

说起来,发动政变是有风险的,搞不好就会身首异处的。按理来说,若是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已然身为皇位继承人的李重俊倒也是没有必要去做如此高风险的事情。然而问题就在于,被逼无奈。恰如前文所说,安乐公主深受李显宠爱,几乎满足安乐公主的所有要求,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安乐公主对于更高皇权的觊觎。在当时来说,安乐公主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不仅有父皇母后的宠爱,同时还有武氏家族的支持,所以,从权势的层面来说,安乐公主要超过作为太子的李重俊许多。

不过,真正令得李重俊心悸的倒也并非是安乐公主逐渐壮大的权势,而是后者直接性的向李显提出要成为“皇太女”。毫无疑问,这皇太女恰恰就是和皇太子相对的,也就是说,安乐公主想要取李重俊而代之,成为正式的皇位继承人。不过,尽管李显一直对安乐公主的请求尽量满足,不过册立“皇太女”事关重大,已然涉及到国家根基的问题,所以李显也只能暂时搁置下来,并没有松口答应。然而,李显得这种拖拉在李重俊看来却是别有滋味,因为这同样也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犹豫,说白了就是在考虑。所以,这个时候的李重俊恰是有如锋芒在背,若是再不采取行动,只能成为砧板之鱼肉。

虽然明知山有虎,但是在李重俊看来,唯今只有上山一途。不过,在这个时候,李重俊的目的并非就是皇位,而仅是铲除他心目中的敌人。所以,在后来所发动的景龙政变中,也并未提及要对安乐公主、韦后出手。所以从发动的目的来看,这一次行动也仅仅是“锄奸”行动而已,并未上升至颠覆政权的层面。不过也正是因为目的的“单纯”,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导致了政变的失败。

既然准备好了要发动政变,那么李重俊自然需要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当时来看,李重俊所积聚的实力尚不足以同武家乃至李显等人相比,但是虽说如此,却仍然有人愿意投效于李重俊,协助其发动政变。当时来说愿意帮助李重俊的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另一位则是成王李千里。可以说,这两位都掌管着一定的人手,是有着发动政变的资本。并且,由于李多祚和李千里等人都不满李显、武三思在神龙政变后的所作所为,故而也有意扶持太子李重俊。

而就在这样多方的一拍即合之下,一次直指武家父子与上官婉儿的行动在宫廷之中谋划开来。《旧唐书》记载:三年七月,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杀三思及崇训于其第,并杀党与十余人。

既然已经确定了目标,那么如今纠结的就是先后顺序的问题。在当时来看,武家是在长安城的南边,而上官婉儿身处皇宫,却在长安城的北边,所以李重俊并不能够同时的对两方进行出手。故此,在一番权衡之下,李重俊还是率先去了城南,因为在他看来,武家对自己的威胁相较于上官婉儿要更大一些,毕竟长期以来,安乐公主和武家父子没少在自己面前冷嘲热讽。诛杀武家父子的过程毫无波折,手起刀落,便解决了一大政敌,就此,李重俊离成功就更进了一步。

然而,在从武家离开前往皇宫准备诛杀上官婉儿时,却并没有如此的顺利了。据史料记载,在李重俊解决完武家父子后,便“率兵趋肃章门,斩关而入,求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所在”。当然,进宫的动静着实太大,所以很容易就惊动了李显等人。当然,当时李重俊进宫所打的口号是“以昭容上官氏素与三思奸通,扣閤索之”,所以并没有将矛头对准李显乃至韦后、安乐公主。如果当时李显能够直接将上官婉儿交出去,估计会是另一番场面,然而上官婉儿毕竟还是个聪明的女性,直接地相李显点名唇亡齿寒的道理。

在李显看来,上官婉儿所说的不无道理,因为纵观前史的政变动乱,还没有听说过诛杀臣子后就点到为止的,也许当李重俊遂了心愿诛杀了上官婉儿后,便又会将矛头对准自己了。故此,李显一家和上官婉儿抱团一同上了玄武门,并且“召左羽林将军刘仁景等,令率留军飞骑及百余人于楼下列守”。当然,刘仁景所带来的仅有一百多将士,而李重俊一方却有三百多人,双方在此时的力量对比并非平衡。若是李重俊能够迅速出手,纠集兵力发动进攻,倒还有很大的赢面,然而,李重俊还是有一些犹豫了。

李重俊发动了景龙政变,为何最后会被手下杀死呢?

要知道,为将者最为忌讳的便是阵前踌躇,因为时机稍纵即逝,而当两军对阵之时,李重俊却在思虑着如何对待和上官婉儿在一起的李显等人。很明显,李重俊此行的目标很单一,即就是杀死上官婉儿,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在杀死上官婉儿后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而李显却不同,李重俊的此番行为已然能够以谋逆论处,再加上在上官婉儿、韦后乃至安乐公主的一番议论下,李显也认为李重俊此举是为了皇位而来,故而自然不能再论父子亲情。所以,虽然双方兵力失衡,然而一边是踌躇不决,一边却是心怀杀意,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在李重俊犹豫的同时,李显还说了一句话,令得当时的局势瞬间便有所扭转,当时,李显对李重俊所率禁军言:“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简单来说就是劝告那三百禁军好自为之,站对队伍很重要,并且以富贵许之。李重俊手下本就不是心腹之人,并没有特定的政治立场,经由如此一说,自然有所动荡。毕竟他们也很清楚,自己所做之事一是受命,二是荣华,如今竟然连皇帝都说免罪许贵,那诸多禁军将士倒也就没了继续政变的动力,军心不稳,必如山倒,李显与李重俊之间,成败已分。

虽然李重俊发起景龙政变是身不由己,并且通过了一定的努力已然取得了部分的优势。然而,严格意义上来讲,李重俊在此次政变中的所作所为仍然存在不少漏洞,这也给政变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一来,当时制定进攻路线之时,便直接去了城南,而并非皇宫。二者,李重俊并没有认识到谁才是自己真正敌人,以至于因为思虑是否对父皇下手而错失良机。

可以说,李重俊虽然身处皇家,却并没有足够的政治觉悟,试想,即便是铲除了武家与上官两大政敌,李显又会如何看待李重俊的这番行为?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看到,在政变过后,尽管李重俊身首异处,但李显却毫无父子亲情,严肃处理了这次政变,以儆效尤。故此,我们可以认为,景龙政变的最终失败,其实就是李重俊自己给造成的,说到底,他所面对更大的敌人,还是自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11/220988.html

“李重俊发动了景龙政变,为何最后会被手下杀死呢?”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张温一家被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张温一家被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张温,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汉末三国时代,虽说中原才是士族聚集之地,但江东地区也有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尤以吴郡四姓顾、陆、朱、张最为显赫。顾雍、顾谭,陆逊、陆绩、陆抗,朱桓、朱据都是三国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那孙权为何要废黜张温,甚至牵连其家...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弘时作为雍正的亲生儿子 最后为什么会被幽禁致死

还不知道:雍正为何将亲儿子弘时幽禁致死?他比乾隆真的差太多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清朝历代皇长子,都非常难做,除了那些早年夭折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康熙的长子胤禔被幽禁致死,雍正实际的长子弘时也被削除宗籍,乾隆的长子永璜也被训斥早逝,道光的长子奕纬更是传...

顾邵: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博览群书,以善于识人为名

顾邵: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博览群书,以善于识人为名

顾邵,字孝则,吴郡吴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丞相顾雍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博览群书,与舅舅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名声广扬,远近闻名,孙权将孙策之女许配于他。以善于识人为名,官至豫章太守。人物生平顾邵博览群书,少年时与舅舅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杨玉环的时候 儿子李瑁为何不反抗

李隆基在霸占儿媳杨玉环的时候 儿子李瑁为何不反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他霸占儿媳,逼杨玉环穿上道袍,寿王为何不反抗?他的结局如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52岁那年,唐玄宗深爱的武惠妃去世了。他郁郁寡欢,高力士进言:您的儿媳杨玉环生得倾国倾城。唐玄宗大喜,立即宣寿王妃到华清宫沐浴,自己则躲在暗处偷看!此时,寿王李瑁正承...

康熙死活陪伴六十年的心腹被雍正处死 这人到底知道了什么秘密

康熙死活陪伴六十年的心腹被雍正处死 这人到底知道了什么秘密

对康熙刚驾崩,雍正就连夜处死了父亲60年的心腹,他知道了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哪怕一个不懂历史的人,也能凭借常识,判断出皇帝身边的宠臣应该善始善终这件事,可这个常识在雍正继位后就被打破了,因为康熙刚驾崩没多久,他就处死了父亲身边,兢兢业业工作了六十年的心腹,那...

郭銛:升平公主与郭暧最幼子,她有着怎样的经历?

郭銛:升平公主与郭暧最幼子,她有着怎样的经历?

郭銛(787年—823年8月14日),男,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州市华州区)人。唐朝外戚大臣,郭子仪之孙,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与驸马都尉郭暧最幼子,唐宪宗李纯懿安皇后同母弟,唐穆宗李恒亲舅。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郭銛以外戚之贵,拜殿中监,娶唐顺宗之女西河公主为妻,...

历史上朱元璋死后,张美人为何没有殉葬?

历史上朱元璋死后,张美人为何没有殉葬?

殉葬是古代极其野蛮的丧葬制度。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他曾经经历战乱的纷扰,在那样的环境下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于是朱元璋便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反抗的道路。可以看到,朱元璋能够成功建立大明王朝,是跟他周围的忠诚人士分不开的。但是朱元璋在成...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前都做了哪些事情?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前都做了哪些事情?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此战过后,三国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稳定对峙时期。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在刘备伐吴之前,吴蜀双方为了增加己方的政治筹码,都进行了很多努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夷陵之战前,刘备和孙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