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连横与苏秦的合纵,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说到合纵连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张仪的成功与苏秦的失败
苏秦和张仪是隔世老对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关于张仪和苏秦在一块的事迹基本上是错的,张仪岁数比苏秦大,张仪比苏秦早去世26年),他们将合纵和连横都推化和使用到一个极致的地步,被战国时期的人感慨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上一篇文章说到过合纵和连横都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是自身存在有极大的局限性:合纵和连横的实施是需要很好的口才和相对应的计谋去实行,几乎是将这样的阴谋诡计和外交口才当作国家强盛的关键对待。大家都知晓这样有点虚假,不符合现实,可在战国中后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七国君臣沉迷于此。
秦国虽然也重用这种纵横家数十年,可并没有像山东六国君臣一样沉迷的那么深。秦国在张仪的带领下实行的是连横,山东六国则在苏秦的引导下实行的是合纵,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连横成功,合纵失败。甚至可以说是:连横一直在成功,合纵一直在失败,连横很简单,合纵非常困难。合纵和连横均作为纵横之术,张仪和苏秦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真是大部分人想的那样,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吗?其实并不是的,前面说过这些耍嘴皮子的纵横家的局限性,这些才是让张仪的连横成功和苏秦的合纵失败的关键因素。
成功的三大要素
下面笔者将采取逆推的 *** ,将张仪之所以能成功的各种因素说出,其中大部分都是苏秦所没有的。张仪连横成功的关键,其实是在于秦国,在于张仪是在为秦国办事。主要是三大因素:其一,张仪的连横被秦国君臣实施的非常彻底,所以结果相当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似山东六国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阻碍,造成合纵效果大打折扣。
其二,秦国自秦孝公之后的数代君王,例如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甚至是在位不过四年的秦武王,皆是励精图治、精明能干之辈,为秦国的不断壮大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他们颇有眼光,能坚持实施良好的国策,也能从众多真真假假的来秦士人中找到能为自己所有的人才。山东六国则不行,君主没眼光,才能还不行,多是些昏庸之主,且不能重用人才,所以给了秦国许许多多的机会。
其三,耕战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国策让秦国不断强大,但强盛的秦国仍不能以一敌六,所以连横政策为秦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安全的外部环境,两者相得益彰,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秦国强大,为连横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后盾,让六国畏惧;连横政策,为秦国的不断强大和对外扩张提供计谋支持,帮助秦国在实力不够的时候减少山东六国对自己的军事征伐。而东方六国呢,合纵策略就是合纵策略,不过是缝缝补补过日子,遏制秦国的发展,而且还是很短暂的遏制,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强大之路。
同时期的纵横家陈轸曾言:“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天下诸侯争先恐后地割地秦国,秦国一点力都没出。天下诸侯主动为秦国烹煮自己,秦国没有提供薪火。秦国何其聪明,山东诸侯何其愚笨啊。陈轸说得很对,可并没有说全。天下诸侯割地秦国,秦国还会去索要更多;天下诸侯烹饪自己,秦国会加大火力,助他们一臂之力。山东六国攻秦时,秦国会巧妙地解决;秦国东出函谷攻山东六国时,秦国不会直接开战,而是会想办法挑起各国矛盾、激化各国矛盾,帮助一方攻击另一方,或者破坏完他们的联盟再进行攻城掠地。
成功与否非人之过
秦国利用合纵能干的事太多,山东六国借着合纵不过是防止秦国侵犯和武装 *** 威慑秦国,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军事征伐,夺取其城池进行削弱。战国中后期,于秦国而言,天下没有永远盟友和敌人。例如楚攻韩,秦助韩攻楚;齐、魏和韩三国攻楚,秦国帮忙抵御;韩、魏、楚三国伐燕国,秦国掺和进去帮三国。秦国做这些自然不是良心发现和做好事,而是这是他国发生战争后,自己国家利益更大化的军事行动,颇有隔山打牛的味道。
秦国凭借着自身的强大,辅助着张仪的连横,能成功是自然的事。况且,秦国的连横更低要求不过是找些国家能不出兵攻打自己,都不用帮忙的,秦国够强大,干得过残缺不全的山东诸国。反观山东六国和苏秦的合纵,实在太难了,六个国家起码六条心,六对君臣,各自的利益还不同,驱使他们共同向秦国发起进攻,简直是比登天还难,苏秦做到更好,不过是让六国缔结盟约而已。
所以,张仪的连横能成功,苏秦的合纵却失败,个人能力的问题占其中之一,但并不起重要作用,各国实力才是起主导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