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什么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向秦国求和,而不是和别的国家联手对抗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2-07)150

对赵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长平之战经过三个月的拉锯战,赵军被迫步步后撤至丹朱岭上的百里石长城防线,秦赵双方军队陷入僵持局面。而面对不利的战局,赵孝成王为何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而是要单方面遣使向秦国求和呢?

当秦赵两军在长平之战中陷入僵持局面时,一个显著的问题便跃然浮出水面,那便是双方大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在赵孝成王的最初判断中,长平战场距离秦国都城咸阳有500公里之远,而距离赵国都城邯郸却只有不到100公里。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和路况,远道而来的秦军是经不起长期对峙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粮食消耗,赵国却首先吃不消了。

秦国自从攻占了巴,蜀地区之后,便占据了天下的粮仓。况且秦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是农耕大国,有着雄厚的粮食储备。而赵国人,却不善农事,更善于从事手工制造和商业,在和平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固然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然而战争时期农业的发达更能体现优势。

为什么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向秦国求和,而不是和别的国家联手对抗呢?

后勤供应与军事上的双重压力,让刚刚二十出头的赵孝成王异常烦恼。他找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并且提出想亲自领兵与秦国决战。“军战不胜,寡人欲亲自领兵与秦一战,何如”?楼昌答曰:“不可,不如发特使与秦求和”。虞卿答曰:“楼昌所言以为不和,则军必破也。若如此,则主动在秦”。

虞卿认为在目前秦军占优势的条件下去谈,主动权是在秦国。况且秦军此番前来的目的,并非只是为攻取上党郡,而是为了彻底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是不会和谈的。因此他建议应该派出使臣到魏国和楚国去求援。虽然秦军很强大,但对于三国的这种联合,还是很顾虑的。

为什么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向秦国求和,而不是和别的国家联手对抗呢?

作为一个成大事者,尤其是一国之君,要能沉得住气,尤其是用人要不疑,在这两个方面赵孝成王都有所缺失。他起用了廉颇,最后却又动摇,说明此时他对廉颇的信心已经不足。如果赵国向另外几个国家派出使节,实际上便能造成了一种假象。就是这几个国家准备联手对抗秦国,这样秦国反而会惶惶不安。然而赵孝成王却最终选择了向秦国求和,这又是为何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长平之战开始时,年轻的赵孝成王年龄刚过二十岁。长平之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让这位年轻的君王,有点无法承受。亲政不满三年的他,缺少险中求胜的耐心和决心。此时的长平战场上,赵军已经丧失了上党郡的全部土地。对于赵孝成王来说,赵国已经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意义。尽快的从战争泥潭中脱身,便成了当务之急。

其次,还有一个客观因素。战国时期,交通状况很不容乐观。使者乘坐的双轮马车,即便在道路状况十分通顺的情况下,也只能达到每小时10公里。长途跋涉,为确保马匹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天也只能行进80公里。从赵国都城邯郸出发,到楚魏两国都城将近1000公里。一路上还需要翻山过江,绕道而行。

为什么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向秦国求和,而不是和别的国家联手对抗呢?

如果赵孝成王听从虞卿的建议,分别出使楚魏两国。光是耗在路上的时间,单程就需要半个月以上。再加上与两国谈判和交涉的过程,整个行程必定超过一个月。即便两国同意出兵援助,几十万援兵,从集结到抵到长平,最少还得一个多月。这样算下来,就得三个月的时间,这样漫长的等待,对于赵国的后勤供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更何况,如果楚魏不愿出兵相助,那时再去与秦国和谈,必定对自己更加不利。而派使者直接去秦国求和,虽然也免不了旅途奔波,却能得到最直接的结果。如果秦国同意议和当然更好,战争自然不用再打下去。即便秦国不愿议和,自己再派使者去向楚魏求援,也还来得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孝成王做出了向秦国求和的决定。

为什么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向秦国求和,而不是和别的国家联手对抗呢?

相较于年轻的赵孝成王来说,年过六十,执掌秦国已达五十年的秦昭襄王的政治经验显然更加丰富。老谋深算的他立即用更高的礼仪接待了赵使,却久久不予和谈,致使和谈最终不了了之。他这种高超的“政治表演”彻底了麻痹了其他诸侯国,使赵国失去了所有的外援。(各国都有使节常驻秦国,大家认为秦赵已经和谈,都不愿此时出兵援赵,开罪秦国。)年轻的赵孝成王终于为自己草率的决定付出了代价,也预示了长平战场上赵国将士的最终命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2/235291.html

“为什么赵孝成王最终选择向秦国求和,而不是和别的国家联手对抗呢?” 的相关文章

嘉靖后宫的妃子一共有八十多人 嘉靖为何只有一儿一女

嘉靖后宫的妃子一共有八十多人 嘉靖为何只有一儿一女

对明朝妃嫔最多的嘉靖帝,为何最后仅剩一儿一女,只因长期服用丹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作为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帝的妃嫔数量是明朝建立以来之最,据记载,他一共有妃嫔八十余人,比肩先祖朱元璋与朱棣的妃嫔总和。但即使他有这么多的女人,在位45年间,留下的子嗣却并不多,到...

韩琦:北宋宰相、词人,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韩琦:北宋宰相、词人,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宋人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其文“词气典重”...

诸葛丰:西汉时期官员,自幼聪慧,性情刚正不阿

诸葛丰:西汉时期官员,自幼聪慧,性情刚正不阿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他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对朱标不死蓝玉就不会死,朱棣也不会造反,是这样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子朱标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面对这么年轻且无经验的接班人,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看似给他...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历史上刘伯温在死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

刘伯温,在中国民间的名气非常之大,甚至能与三国时代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相媲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时的老百姓常说“古有诸葛亮,今有刘伯温”。众所周知,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顶级的谋略家和军事指挥家,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而人们把刘伯温跟孔明先生齐名比喻,说明刘伯温的才华和谋略在...

魏忠贤为何能被明熹宗喜爱?他的权利为何会如此之大?

魏忠贤为何能被明熹宗喜爱?他的权利为何会如此之大?

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魏忠贤本来是一介草民,混迹于街头,迷恋酒色,为了生计,他自己动手阉了自己,为的是能进宫混口饭吃。魏忠贤虽然不识字,但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挥刀自宫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进宫做一个太监。他22岁进宫,当时服侍的就是后来的明...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出生名门,血管里流淌着忠臣良相血脉的范文程,在后金攻打自己的国家时,却积极讨伐明朝,对大清建立新制建议献策。万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于辽东沈阳,据《清史稿》记载:“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曾担任兵部...

刘备死后孙尚香最后嫁给了谁 后半生生活怎么样

刘备死后孙尚香最后嫁给了谁 后半生生活怎么样

对刘备死后,孙尚香嫁给了谁?后半生过的幸福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并不多,虽然她的名字千百年来早就广为人知,但她后来的命运可不像我们知道的那么简单。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孙尚香只不过是一个一笔带过的女子。就是正史对她的描...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