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就缺粮呢 真相到底是什么的
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就缺粮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战争中,两军开战除了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之外,也需要具备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简言之,就是需要很多钱粮物资,如果没有坚实的后勤保障,那么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取得成功。
当然了,没有坚实的后勤保障系统,也不可能诞生出强大的军队。
所以才有那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但是你会问了,一个士兵一天不过只吃两顿饭,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都没有叫饿肚子,可为何一遇打仗的时候就叫嚷着缺粮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难解释,只要你大致熟悉古代各个朝代的兵役制度和基本的战争常识你就知道了。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兵役制度”。
我们就拿唐朝来举个例子。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什么叫做府兵制呢?简言之就是“农兵结合”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说,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是农民,到了打仗的时候,农民也就变成了士兵。
这种模式就是将“武装集团”变成了“生产集团”,所以在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自然不用担心饿肚子。
但是到了打仗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些士兵作为最有力的生产力,一下子就没有了,那么势必会对农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国家的生产也就成了问题。
如果战役持续过长的时间,那么国家的农业生产也就难以为继了。
但是这种兵役制度的实施对于战和时期的士兵影响都不是太大,因为本身就有一定的生产水平在那儿,而且府兵制度下的兵士本身数量也不多,所以在粮食问题上也不必太过担心。
但是这样的制度其弊端也很大,那就是不适合于大的战事。
当国家遇到大战事的时候,府兵的数量和正规性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所面临的战局,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培养数量更多且更为正规的正规军。
这也就是后来的“募兵制”。
募兵制的优点就是能培养出正规部队,其战斗力远远大于府兵。其次就是,募兵制下的士兵基本上不用劳作,是真正的职业军人。
但是职业军人也得养家呀,所以朝廷必须对其发放粮饷。这就引起了国家收支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了,这些问题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也都相安无事,毕竟没有战争的时候,其士兵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
但是到了战争时期,士兵被开赴前线,动不动就死人,为了及时补充兵源,国家就不得不再招募更多的士兵去前线作战,这样一来,其战争成本也就慢慢增加了。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前线作战,粮草是不可能运一次的,是需要运很多次的。但是运粮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战争常识”。
什么意思呢?
我们平时看到影视剧里面所说的“运送粮食五千石”,实际上真正运到军营中的还不到一千五百石。为何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运量人也需要吃饭呀。而且运送粮草乃是大事,所以运量队伍的人数肯定也不少,在运量途中,他们也需要吃饭,并且在回去的时候也需要吃饭。
所以,军营中的粮食怎么能够呢?
其次,再加上战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等造成的一些浪费和损失,军营中的粮食也自然不够。
因为,处在作战期间的士兵是无法自给自足的,也无法开展生产活动,只能依靠后勤补给或者抢夺敌军的粮食予以自足,否则根本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