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还有宫女为此丧命
三令五申,就是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希望引起重视并绝对服从。三令五申原本是古代的军事用语,是指军队将领指挥军队作战,士兵必须绝对服从的作战原则。后来泛指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或长辈对晚辈的告诫,态度严肃端正,语气严厉,带有很强的强制性色彩。
这个典故与孙武有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是春秋末期的军事家,被后世人尊称为“兵圣”。本是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将所写的兵法十三篇,也就是被后人统称为《孙子兵法》的书籍,进呈给吴王阖闾,受到重用。《孙子兵法》共计五千多字,十三篇,为后世的军事家所学习和应用,目前还被翻译成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古代之一部兵书”,除了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甚至还跨界应用到经济、体育等领域。
当初吴王阖闾看了十三篇兵法后,很是喜爱,可是这些都是纸上的理论,不知道在实践中有没有作用。于是就问孙武,“先生,文章我都已经看过了,可以拿军队试一试吗?”孙武说当然可以。吴王又问:“那么,可以用女人试一试吗?”孙武说行。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引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王就召集宫中的女子出来,共计一百八十人,带到校场上供孙武驱使练兵。孙武把这些人分为两支队伍,每队九十人,让吴王最宠爱的两名宫姬当队长,都拿着长戟。孙武问道:“你们知道胸口和左右手以及背后吗?”众宫女都说知道。孙武就说:“向前就看我胸口,向右就是你们的右手方向,向左就是你们的左手方向,向后转就是转到你们背后的方向。”
宫女都齐声回答:“知道了。”规矩既然讲好了,孙武就令人搬出铁钺,也就是古代杀人的刑具,当即三令五申,不听从命令者,斩之。然后击鼓挥舞令旗,让宫女们向右转,可是宫女们觉得好玩之极,嘻嘻哈哈地打闹着,根本就不听从号令,导致队形大乱。
孙武大声说道:“纪律没有讲清楚,号令得不到执行,这是将领的责任。”于是再一次三令五申,全部都得听从将领的号令,号令一出必须严格执行,不执行军令者,罪当诛。讲完纪律条令后,孙武击鼓挥舞令旗,让队伍向左转。这些宫女们依然嘻嘻哈哈地打闹不休,根本就没有把纪律当一回事。
孙武严肃地说道:“既然纪律已经讲明,号令也明白无误,但是没有按照指令行事,那就是队长和士兵们的责任了。刚才已经讲过了,没有执行军令者,当斩。”于是喝令左右,将两名队长拉出去,用铁钺斩首示众。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引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王在看台上慌了神,急忙派人对孙武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这两名爱姬要是不在了,寡人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千万不要杀了。”孙武说:“臣受王命为将,将在军中,可以不接受君王的命令。”于是杀了两名队长。孙武重新任命了两名队长,继续击鼓号令,宫女们都严格地按照将令执行,再也没人敢出声嬉笑了。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引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令和五申,在古代的军令上,原本有具体的指向,那么,它们具体所指都是什么呢?在《武经总要》里有所解释。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
《武经总要》是北宋宋仁宗年间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由曾公亮和丁度两人主持编写,分为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学术价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