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18)180

吕后专权。赵王刘友娶吕氏女为妻,但是呢,刘友有一个比较好的优点就是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所以并不怎么宠爱吕女,吕女当然不开心啊,所以就找到家人,向吕后诬陷刘友,吕后竟将刘友囚禁起来活活饿死。

对此我们对吕后的残忍手段也能稍微看出一些,刘友怎么说也是个王,虽然没有啥权利,但是身份还是有的,毕竟是皇家的人,因此,身在朝中的很多人不满意吕后的做法,但是当时的吕后独揽大权,还建立了自己的吕氏集团,因此他们也是有苦说不出,就是敢怒不敢言吧,所以只能表面上顺从,刘友被囚禁之后,很多这样的大臣还偷偷的给刘友送食物和水,但是吕后又怎么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但凡是有人私通刘友的,统统抓起来,不问是非,立即斩首,最后,刘友就被饿死了,也是够憋屈的,临死前还仰天长叹,希望老天爷来制裁刘氏,不可谓不可悲,但是,刘氏的势利由此也可见一斑,仅仅因为家庭矛盾,就被活生生饿死,吕氏的势利,可想而知。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当然,对于这件事或许也并非是吕氏残暴不仁,这里说的残暴不仁指的是只认刑罚,个人意见吕氏之所以这样做,只为了一步步瓦解刘氏集团的势利,因为虽然现在是吕氏集团掌握大权,但是天下还是姓刘,因此,吕氏要想自己的势利更加持久,就必须为后来做准备,干掉自己唯一的对手——刘氏集团就是她的主要目标,因此,我们说刘友之死,虽然有点儿磕碜,但是,实际上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并非简单的家庭矛盾,想象也能知道,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岂不是太滑稽了吗。赵王死后,吕后又将梁王刘恢徙为赵王。刘恢娶吕产之女为后,吕女专横擅权,对刘恢处处监视,刘恢不得自由,终日生活在吕女的 *** 下,最后竟被逼自杀。

公正地说,吕后虽然在宫廷争斗中残忍专横,但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却仍能执行刘邦时的政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吕后从刘邦死后实际就执掌了朝政,刘盈死后临朝听制,前后专权统治达15年之久。司马迁评价说: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司马迁嘛,他的评价还是十分中肯的,但是后期的吕氏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利,毫无节制的发展自己的吕氏集团,这也是他=她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后来诸吕之乱的祸根之一。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吕后八年(前180年)七月,61岁的吕后病重,她自己也十分清楚,以自己的身体情况,怕是成不了多久,所以,她很快就开始部署自己的吕氏集团,为了巩固吕氏集团的势利,防止刘氏的反扑,吕后把军权全部分给吕氏族人,并告诫他们小心谨慎,不要让刘氏有可乘之机,这样做鲜明的体现了吕氏的战略眼光,如果历史动词委会,那么吕氏真的可以彪炳千古了,但是吕氏的做法虽然确实是抑制了刘氏集团的势利,同样也给后来的叛乱买下了深深的伏笔,也不要去送葬,不要被人乘机所制。

南军北军为禁卫军,是当时汉军中的精锐部队,吕后让诸吕把持了军权后又遗诏以吕产为相国,掌握了政权。吕后的临终布置,显然是想让吕家继续把持朝政。但是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吕氏的族人们手握重权,竟然打起了当皇帝的注意,这也难怪,但是吧,这群人只有想法,没有作为,只是想想而已,因为刘氏政权还有一群老臣们支持。但是吧,吕氏的这个想法,一不小心被自家的人走漏了风声,被齐王知道了。齐王布告各诸侯王,谴责吕后,并揭露诸吕的阴谋。但当时的情形是,吕产、吕禄分别掌握了精锐的南北军,身为更高军事长官太尉的周勃被架空,不能入军中主兵,所以周勃等老臣和在外的刘姓诸王皆不敢轻举妄动。而诸吕要发动叛乱,也内惮周勃、刘章等人,外畏刘氏诸王,所以也犹豫不决。于是双方一时暗中对峙,都在等待时机。

这时,老谋深算的周勃和丞相陈平发现了对方的弱点。他们发现曲周侯邮商的儿子那寄和吕禄是好友,于是劫持了哪商,然后令郦寄去骗吕禄交出军权。吕禄对郦寄十分信任,在郦寄的再三游说下终于交出军权,太尉周劫得以掌握了北军。周勃在进入军营之前,为了试探一下军心,传令说:凡是拥护吕氏的右袒,而拥护刘氏的则左袒。结果军中将士皆左祖。由此可以看出,吕氏的谋乱不得人心。这个时候的吕产并不知道老铁吕禄已经被缴械了,还很得以,然后就杀进未央宫,准备在这里起事,但是不凑巧的是,还没撸起袖子呢,就碰上了前来镇压的刘章,吕刘可是死冤家,结果吕产分分钟被刘章给办了,杀了吕产之后,吕禄就没什么用了,又顺手把吕禄也砍了,这样一来,吕氏集团掌握兵权的两个重量级人物就没了,吕氏也再无势利可言,因此,接下来就是刘氏全年面反扑的时候,吕氏一族悉数被斩。诸吕之乱也就此平定。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叛乱平息之后,执政的吕后倒台了,那就要里一个新的皇帝了,最开始的时候,大臣们商量着要不让齐王刘襄当皇帝,但是这时候有人提出来说刘襄,娘家人不太好,这边儿刚把吕后干倒,别一不小心又培养出一个吕后,所以刘襄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所以最后决定迎立远离权力中心、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为稳定人心,在即位的当天夜里就下诏定诸吕之罪,说:“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精明强干、羞杀须眉的吕氏不曾想到,她殚尽心智地培植吕家势力,却把吕氏送人了毁灭的深渊,最终落得个灭族之祸,真是应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8/268490.html

“怎么评价吕后专权?它又是怎么结束的” 的相关文章

上方谷大火被一场雨浇灭 诸葛亮为何阻止手下人放箭

上方谷大火被一场雨浇灭 诸葛亮为何阻止手下人放箭

还不知道:诸葛亮于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为何大雨灭火后,阻止部下用箭射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决定一场战争胜败有很多因素,人们多会认为战术、战士、将领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未必,很多时候战争真的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若少了运气的成分,很可能会惨遭败北。在《三国演义》...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上位时都杀了多少人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上位时都杀了多少人

还不知道:武则天杀了多少人?当一个女皇帝有多难,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则天是皇后,她也是皇帝,关于她的故事多了去了。这里只说她为了当上皇帝,杀了不少人,有亲人,政敌等。武则天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将其宠幸了一回,唐太宗赐名“武媚娘”,后来封为才人...

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

三藩之乱被平定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三藩之乱被平定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1644年4月15日,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到了这样一封书信:……流寇逆天犯阙……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之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上,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

曹爽听桓范的能赢吗 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曹爽听桓范的能赢吗 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曹爽如果当年听桓范建议,号召天下勤王,能否反杀司马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众所周知,司马一族之所以能取代曹魏的统治地位,一场政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场政变便是“高平陵之变”。在这场政变中,司马懿不仅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在朝中的势力,...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为何却被乾隆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新皇帝的上位都代表着一次政权的变更。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祖孙三代,用人制度、治国手段都大有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尽管...

在答谢宴上,庞统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的原因是什么

在答谢宴上,庞统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和刘备就已经把眼光瞄向了益州。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兵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庞统听取刘璋谋士法正和张松的建议,让刘备立即动手,杀掉刘璋,一举可以拿下益州。为此,庞统在刘备设宴答谢刘璋的时候,安排魏延在酒席上舞剑...

康熙在位时期一共有35个儿子 九子夺嫡中为何其他26个人不参与

康熙在位时期一共有35个儿子 九子夺嫡中为何其他26个人不参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皇帝共有35位皇子,9位参与夺嫡,其余26位就不想争一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够够得上“千古一帝”称呼的雄主;身为“守成”君主,却依然能够拥有“圣祖”庙号;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在顺治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