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还珠格格的原型是顺治帝的情人?

中国历史5年前 (2020-03-09)180

清朝是一个极为注重血统的王朝,在268年的历史里,凡王公重臣多为满族出身,八旗勋贵,所有的阿哥格格,都是满族血统,有人可能要说话了,不对!还珠格格就是汉族的格格。十年前,一部《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列位看官想必都记忆犹新吧!那您知道当年琼瑶阿姨写《还珠格格》的灵感是从何而来的?据说,是去北京时路过了一个叫公主坟的地方,顿生感悟,便开始了《还珠格格》的创作,公主坟里葬的是谁?有不少说法,其中更流行的说法就是,此处所葬的,乃是大清王朝唯一的一位汉族和硕格格孔四贞。

还珠格格的原型是顺治帝的情人?

*** 配图

按大清律例,和硕格格只能满族皇亲才可受封,而孔四贞是汉族人,那么她又是如何受封的呢?主要是为了表彰她的父亲定南王孔有德的功绩,方才破例加封,清朝初年,为笼络人心,曾加封了五个汉族降将,孔有德便是其中之一,其余四位为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以及义王孙可望(孔吴耿尚四位均为明朝降将,孔早死,后三位即为“三藩”,孙则是大西皇帝张献忠的义子,后投降清朝),封王时曾许诺诸人地位与满蒙亲王等同,并允许其继续掌握手中军队,条件可以说相当优厚。可见,清朝为了笼络各方势力,下了不小的本钱啊!

清军入关后,孔有德随豫亲王多铎追剿南明武装力量,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其功劳大概只有吴三桂可以相比,孔有德与吴三桂都属叛将封王,二人交情不错。因此,孔四贞幼时,曾是吴三桂的养女。

顺治四年会同清军破桂林,守将瞿式耜、张同敞在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被杀,其中张同敞即为明朝万历年间名相张居正的曾孙。顺治九年,李定国攻破桂林,孔有德自杀,只有孔四贞一人逃出,孝庄皇太后感其父忠勇,收为养女。《清史稿》曾言:“孝庄皇后育之宫中,赐白金万,岁俸视郡主。”

孝庄皇太后收养孔四贞,更重要的还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因为这几位藩王手中都有自己的军队,对于刚刚入关的大清,实在是巨大的潜在威胁,而且孔四贞生于将门,性情刚烈,为维系实力雄厚,忠于孔有德的定南王旧部,善待孔四贞实在是上上之策,于是才下旨“封四贞为和硕格格,掌定南王事,遥制广西军”。本文由历史网网原创,请勿转载!

还珠格格的原型是顺治帝的情人?

*** 配图

后来,为了进一步笼络孔氏部将,孝庄皇太后再次下旨:“定南武壮王女孔氏,忠勋嫡裔,淑顺端庄,堪翊壸范,宜立为东宫皇妃,尔部即照例备办仪物,候旨行册封礼。”显然孝庄皇太后想通过册妃这一方式,更直接地控制无主之定藩,而非以弱女掌藩府。那么,孔四贞究竟成为了皇妃吗?

清人叶梦珠在他的笔记《续编绥寇纪略》言道:“世祖怜之,将册立为妃,知先许孙延龄(其父部将孙龙之子),乃止。”由于顺治知道了孔有德已将孔四贞许配给部将孙龙之子孙延龄方才作罢。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孝庄皇太后提议立孔四贞为东宫皇妃,除了笼络定南王部将,还有一层目的,那就是此时顺治皇帝正与董鄂氏处于热恋之中,董鄂氏是顺治皇帝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王妃,孝庄皇太后非常不满,她希望孔四贞的出现能让顺治皇帝避免这场“ *** 恋”。不可否认,孔四贞与顺治皇帝是有感情的,而且还是很深的感情,毕竟相处了好几年,可能有点朦胧的,青涩的感觉,但应该还没有上升到男女之情的程度,所以迷恋董鄂氏的顺治皇帝一听说孔四贞早已许配给孙延龄,册妃一事便不了了之。

孔四贞与孙延龄成婚后其实并不幸福,孔四贞是和硕格格,孙延龄被授以“和硕额驸”的称号,被赐予世袭侯爵,并成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但这一切都是沾了妻子的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他一直生活在妻子的阴影之下,他感到矛盾,但无力反抗。本文由历史网网原创,请勿转载!

康熙二年,孔四贞和孙延龄回到广西,在路途中,接到封孔四贞为“一品夫人”的旨意,这分明是想架空孔四贞嘛!孔四贞早已是和硕格格,比一品夫人高贵许多,果然,回到广西以后,定南王旧部并不买孙延龄的账,缺少自知之明的孙延龄却不思谨慎从事,竟然想像尚之信、耿精忠那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少东家,甚至效法吴三桂任意安置亲信,于是夫妻关系越来越紧张。

还珠格格的原型是顺治帝的情人?

*** 配图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造反,孙延龄感觉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响应吴三桂一同谋反,得知孙延龄的反谋,孔四贞立即出兵征讨,孙延龄无力抵抗只得投降,吴三桂察觉到孙延龄反覆,马上攻打桂林,最终。孙延龄死于吴三桂侄孙吴世琮的刀下。

当吴三桂见到孔四贞时,吴三桂并没有杀了她,而是将她软禁起来,也许是看着干女儿落得如今这番地步,心有不忍吧!如果这样想,那就太小看吴三桂了,对于像吴三桂这样的政治投机专家而言,他可不会念着这二十年不见的父女之情,更重要的,他也同孝庄皇太后一样的想法,想通过孔四贞笼络定南王旧部。然而,孔四贞唯一的儿子死在在战乱中,这让她悲痛欲绝。

康熙二十一年,三藩平定,孔四贞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北京,她交出一直隶属于父亲的军队,此时她已孑然一身,“更筹响尽烛凝灰,报道将军奏凯回,一纸捷书新凑罢,小车还载美人来。”用明史专家孟森的话说,孔四贞虽回到京师,但夫死子亡,只不过是孙家的一个老寡妇,既没有什么政治利用价值,亦不复当年英姿飒爽的霸主形象。

孔四贞的一生虽说富贵之至,但其人生道路上布满坎坷荆棘,更为多方政治势力所利用,唯一可贵的就是她能在各种历史关键时刻认清形势,不投机,不攀附,坚持自我实属难得。本文为历史网原创,未经历史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003/303862.html

“还珠格格的原型是顺治帝的情人?” 的相关文章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平生前说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陈平生前为什么感叹自己的阴谋会殃及子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179年,陈平的人生在这一年永远的定格。陈平生前,却说了一番引人遐思的话,他称自己犯下了道家禁忌,阴谋使用过多,担心会祸及子孙。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以吾多阴祸也。”——《史记》陈平...

刘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

刘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

刘琰(?-234年),字威硕,鲁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琰于刘备在豫州时即开始随同周旋,并于刘备取得益州后受任固陵郡太守。后主刘禅继位,刘琰受封都乡侯,升任后将军兼任卫尉、中军师,再升任车骑将军。建兴十二年(234年),刘琰因怀疑入宫月余向太后祝...

夷陵之战刘备被围困时,关兴和张苞为何没有冲杀出去?

夷陵之战刘备被围困时,关兴和张苞为何没有冲杀出去?

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刘备伐吴,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结果被孙权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彻底击败,刘备全军覆没,狼狈败走。关兴、张苞和傅彤保护刘备,被陆逊大军团团围住,死死困在马鞍山,关兴、张苞突围,被乱箭射回,都受了重伤,根本冲不出去。危机时刻,赵云率军...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219年),字叔朗,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昭义中郎将孙静第三子,武烈帝孙坚之侄,孙权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号称精锐部队。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追录...

隆科多当初帮助雍正上位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雍正

隆科多当初帮助雍正上位 后面为什么还要背叛雍正

还不知道:隆科多为何要主动背叛雍正?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隆科多和年羹尧作为雍正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两个关键人物,两人受尽恩宠但下场都很凄惨,年羹尧因92条大罪被赐自尽,而隆科多更是被雍正囚禁而死。但相比于年羹尧,隆科多的身份更不一般,姑姑和姐姐都嫁给了康熙,而且姐...

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贡献?

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贡献?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郡郯县人。他的父亲于公曾任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于公在狱史一职时,东海郡有一个妇女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没有孩子,对婆婆很是孝顺,婆婆心疼她让她改嫁却被她拒绝,后来老太太为...

历史上奕纬为何会被父亲道光帝一脚踹死?

历史上奕纬为何会被父亲道光帝一脚踹死?

旻宁,为嘉庆帝的第二子,于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继位,定年号为“道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爱新觉罗奕纬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这一位到底是谁?如果不是翻阅清朝的衰亡史,谁也不会注意到一个英年早逝的皇子。毕竟在清朝,皇子早逝,真实是太正常了。...

赵元偓:宋太宗赵光义第六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赵元偓:宋太宗赵光义第六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赵元偓(977—1018.6。18),字希道,镇恭懿王,是宋太宗的第六子,字希道,为人厚道、寡言,晓音律。端拱元年出阁,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1018年去世,年41岁。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至道二年,拜洪州都督、镇南军节度使。真宗即位,加同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