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文言家训在今天的有什么特殊意义?
文言家训即是指我国古代的家训著作,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映射出先人对于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的弘扬。早在秦汉,已有如《太公家教》、马援的《诫长子严教书》、诸葛亮的《诫子书》和杜预的《家训》等言简意赅的训世著作。一般认为,北齐黄门传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教的之一部专著,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两宋时期家训著作已经十分丰富,司马光编写的《驷马温公家范》十卷,汇集了儒家经典关于处理家庭关系的各项准则和历代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模范事例,颇有影响。明清两代撰写家训的风气更是浓盛之至,可考者有60余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庞氏家训》(庞尚鹏)、《药言》(姚舜牧)和《治家格言》(朱伯庐)等。
我国文言家训著作卷帙浩繁,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在许多方面反映和记录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文言家训可以被概括为四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两方面在今天的意义尤其重要。
关于社会公德。古代文言家训中的社会公德意识主要体现在淡泊名利的情操和珍惜丝缕的作风。如《药言》说:“凡势焰熏灼,有时而尽,岂如守道务本者,可常享其荣盛哉!”颜之推告诫儿孙要遵守“仕宦不可过两千石,婚姻勿贪世家”的祖训,同时不要谋求过多的财富,“良田十顷,堂室方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这类关于淡泊名利的训诫对于社会公德的提升和社会风气的净化是很有好处的。
历代家训都谆谆告诫后人要厉行节俭,“始于俭,卒于奢,自然之理也”,“治家舍节俭,则无所经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类的治家格言,随处可见。这些表面看好像不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其实节约资源、爱护生态正是社会公德的表现,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节约资源和生态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个人品德。古代文言家训对于个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读书和怎样交友两方面。纵览古今家教著作,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不教导儿孙要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的。当前很多文章把读书归到“职业道德”范畴,我觉得不妥。(如光明日报国学版2009年6月29日《古代家教的启示》)因为读书和学习很多时候既不是“在公供职”,也不是“履行公职”,应该算做“个人品德”。陆游遗训后人,“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颜氏家训》中有专门的《勉学》篇。很多家教除勉励学习儒经外,还要求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医药和骑射等“杂艺”。
古人教育子女要慎于择友,十分重视朋友的选择。明代杨继盛告诫儿子:“拣着老实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建国初期,周信芳演出京剧《打严嵩》时就曾考虑用上这段话。姚舜牧也说:“交宜亲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则诱之佚游而荡其家业,大则唆之交构以戕其本枝,甚则淫欲以丧其身命,可畏哉!”
总之,我国古代的文言家训精华是我国古代人民(尤其是士大夫)教诲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育读本。包含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我国人民固有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可贵精神。我们回顾、认识、了解、汲取古代文言家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对于我们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