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 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07-04)150

刘邦白登之围分别是汉朝高祖以及和刘邦有关的一次事件,对于刘邦白登之围这个问题,史料中有很多记载。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 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冒顿单于画像

白登之围是刘邦进攻匈奴时,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而引起的一次危机。当时韩信因为敌不过匈奴大军,多次派出使者向匈奴求和,引起了汉高祖刘邦的怀疑,刘邦怀疑韩信勾结匈奴对汉朝不利,也因此事责备韩信。韩信害怕刘邦会因此事处死他,决定于匈奴联合共同攻打汉朝,刘邦得知之后更是大怒,并且亲自派遣32万大军征伐韩信、攻打匈奴。

刚开始刘邦取胜,未尝一败,大败韩信的军队,在铜辊取得了胜利,并且将韩信的军队重创,韩信只能率残军落荒而逃,与匈奴汇合再次密谋。汉军在刘邦的带领下乘胜追击,士气高涨,匈奴和韩信的军队都不敢迎战,直接被追到晋阳。这时匈奴在此设伏,刘邦又拒绝听从刘敬的建议,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被匈奴包围在白登山,被围困了七天七夜,这就是刘邦白登之围。直到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贿赂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脱困,白登之围之后刘邦意识到用武力征服匈奴是不现实的,只能采取亲和的政策来巩固边疆的安宁,从此刘邦再也没有用武力与匈奴交战过。双方通过联姻的方式换取一定程度的和平,这促进了当时边疆地区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汉高祖为何会陷入白登之围

史料记载中关于汉高祖为何会陷入白登之围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汉高祖刘邦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那么具体来讲,汉高祖为何会陷入白登之围呢?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 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刘邦画像

汉高祖称帝之后封了很多诸侯,诸侯拥有比较大的权力,其中还有不少异姓诸侯,其中韩信就是其中权力比较大的诸侯。韩信本来的封地是中原腹地的阳翟一带,后被汉高祖刘邦以防御匈奴为由调到太原,韩信又以太原不利于防守匈奴为由申请去更北边的马邑,也得到了刘邦的同意。之后韩信与匈奴的战斗中,胜少败多,还多次派遣使者向匈奴求和,引起了刘邦的怀疑,韩信害怕汉高祖因此事杀他,同匈奴共同攻打汉朝。

刘邦听说后率领32万大军进攻匈奴,起初一直大胜,刘邦也因此乘胜追击,但是到了晋阳之后匈奴埋伏起来,将自己羸弱的一面展现给汉军看,刘邦又没有听从刘敬的意见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进入了白登山这就是汉高祖为何会陷入白登之围的原因。在刘邦进入白登山之后,被匈奴军包围,并且与汉军的主力断了联系,形势对于刘邦来说岌岌可危,还好冒顿单于的妻子贪财,得到刘邦的贿赂游说了冒顿单于,才安全逃离。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刘邦再也不敢跟匈奴交战,只能以和亲这种屈辱的政策讨好匈奴,这使得边疆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客观上促进了华夏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白登之围的真相

白登之围是汉朝初期刘邦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困在白登山的事件,最终刘邦采纳陈平的计策贿赂冒顿单于十分宠爱的新得来的妻子阏氏,才得以安全逃脱。那么白登之围的真相是什么呢?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 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冒顿单于画像

白登之围的真相是在韩信反叛之后,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攻打韩信与匈奴,在初战时汉军连战连捷,并且溃败了韩信的军队。自此开始乘胜追击,一路猛追到达白登山前后,刘邦派遣使者去观察匈奴军队的状态,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指挥下,将羸弱的一面展现出来,将精兵隐藏起来埋伏汉军。刘敬劝说刘邦说两军交战,应该展现出自身的长处,但是匈奴反而展现自己的短处,怕有埋伏,刘邦不信还将刘敬监禁起来,然后轻敌冒进的进入白登山被匈奴围困,在进入匈奴40万大军的包围圈后,汉军的骑兵与步兵被匈奴断开,双方展开战斗,损伤都十分大,但是被包围的汉军与外界的汉军主力失去了联系,粮草也不足,十分被动。

被围了七天七夜后,陈平的计策拯救了被困的汉军,利用匈奴的冒顿单于宠爱新得来的妻子阏氏和阏氏喜爱金银财宝的缘故,刘邦派使者贿赂了阏氏,让其帮助汉军向冒顿单于说话。最终冒顿单于听从了妻子阏氏的建议,打开了包围圈,放走了被围困的刘邦和汉军。这就是白登之围的真相。此次事件过后,汉朝再也无力征讨匈奴,只能以和亲换和平,这种状况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改善。

白登之围事件的结果及影响

史料中对白登之围事件的结果及影响的记载有很多,白登之围是汉高祖刘邦在韩信反叛之后进攻匈奴和韩信时,因为轻敌冒进而发生的一次事件,那么白登之围事件的结果及影响是什么呢?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 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陈平画像

白登之围事件的结果及影响对汉朝和汉高祖刘邦来说是一次的教训,让刘邦明白的轻敌冒进的危险。白登之围事件的结果是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趁着大雾天派遣使者贿赂了冒顿单于十分宠爱的妻子阏氏,让阏氏向冒顿单于说汉军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才迫使冒顿单于从包围汉军的大军中打开一个缺口让刘邦和汉军从白登山撤退,刘邦这才安全的撤出了白登山。史学家称如果冒顿单于继续将刘邦和汉军围困在白登山,没有粮草和援军的刘邦或许就被困死在白登山,之后的汉朝盛世或许就不再有。

白登之围事件的影响对汉朝颇大,刘邦之前没有听从刘敬的建议致使他被困与白登山,在成功撤退后刘邦吸取了教训,决定听从刘敬的建议,想要将长公主嫁给匈奴采取和亲策略,因为吕后不同意,刘邦最后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并且将其嫁给了匈奴的冒顿单于,并且派遣刘敬一起前往匈奴,并且每年向匈奴送去大量的丝绸、酒、粮食、和棉絮,从此汉朝与匈奴成为兄弟,多年来都基本没有发生武力冲突,各自以长城为界,互不相犯,两国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07/323997.html

“刘邦白登之围的真相 解读白登之围有什么影响” 的相关文章

神龙政变对张柬之有何影响?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神龙政变对张柬之有何影响?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在武则天身上发生过“林林总总”的大事件之中,“神龙政变”无疑可以算作武则天整个人生的“谢幕演出”。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张柬之直到年迈之时,因为武则天欣赏,才得以入朝为官。可是他为什么却积极组织神龙事变,推翻武则天呢?他推翻了武则天,本来功劳最大,为什么却被李显流放而死?张柬...

王莽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 王莽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王莽改革到底是什么样的 王莽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还不知道:王莽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01引言为什么总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作为兴极的话题,每一位穿越者的身上总是带着虚构的朦胧,经历中充满了爱情的唯美和伤感,唯独王莽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改革家,王莽到底是不是真的穿越者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广...

有哪些与韦孝宽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韦孝宽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韦孝宽(509年~580年12月19日),名宽,一名叔裕,字孝宽,以字行于世,京兆杜陵人,武威太守韦旭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官拜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韦孝宽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昇迁,成功指挥玉璧之战,攻灭北齐统一北方,...

全皇后:吴废帝孙亮的皇后,全氏一族是如何没落的?

全皇后:吴废帝孙亮的皇后,全氏一族是如何没落的?

全皇后(244年-301年),吴郡钱塘人,吴废帝孙亮的皇后,全尚之女,母孙恭之女。吴大帝长女全公主的侄孙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全公主推荐全氏被册为孙亮的太子妃,建兴二年(253年),全氏被立为皇后。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被权臣孙...

同样都是曹操器重的猛将 夏侯惇和夏侯渊谁更厉害一些

同样都是曹操器重的猛将 夏侯惇和夏侯渊谁更厉害一些

对同为曹操器重的猛将,夏侯渊和夏侯惇相比,到底谁更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为曹操器重的猛将,夏侯渊和夏侯惇相比,究竟谁更厉害?对比这一点不难发现!三国中,曹操用兵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看重出身,若是曹家儿郎,那么他们便可以成为曹操手下的统帅,比如夏侯惇...

曹操攻打徐州为什么会失败 吕布为何选择攻打曹操老家

曹操攻打徐州为什么会失败 吕布为何选择攻打曹操老家

曹操攻打徐州为何失败?吕布又为何要攻打曹操老家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董卓死后,关东联军实际上分为了两个集团,或者说由于袁家的袁隗被杀,没有明确下一任家主,袁家分裂成了两大派系,此时所谓的群雄割据,实际上就是二袁争锋。袁绍这边的盟友是曹操和刘表...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 他是怎么处置大哥的妻儿的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 他是怎么处置大哥的妻儿的

宋太宗继位后,为何用令人发指的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嫂子被幽禁,两个侄子一个抑郁而死,一个等同于暴毙,这是赵匡胤仅剩的挂念和血脉,也是赵光义给大哥的交代。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乃是宋朝的一大谜案,后世人所传的“烛光斧影...

三国时期姜维与魏延二人的实力如何?有何差距?

三国时期姜维与魏延二人的实力如何?有何差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赵云埋伏在山谷中,等天水城里的兵马出城,然后趁机攻城,没想到,中了姜维之计,赵云和姜维交手了,年轻的姜维武艺超群,让老年赵云吃惊,回去之后,在诸葛亮面前夸奖姜维。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派魏延诈取冀县,因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