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蒋介石缘何与苏联代表鲍罗廷彻底决裂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1-28)120

*** 在武汉召开二届三中全会,蒋介石没有参加。会议通过了鲍罗廷赞成的主张,对蒋介石的权力进行限制,蒋的 *** 中央常会主席职被免,只保留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实职。这也把蒋介石逼上绝路

1 9 2 3 年10月,孙中山委任鲍罗庭(廷)为 *** 组织教练员 孙中山过世后, *** 的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标志之一是蒋介石的崛起,其对权力的追求不断挑战原有的党内格局,他与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关系渐趋恶化,并最终决裂。以往的史料中,多侧重叙述导致蒋与鲍罗廷决裂的得益因素与蒋如何 决断, 而《蒋介石日记》则若隐若现地展示出他与鲍罗廷决裂的另外一面,即蒋对鲍个人的观感的变化、蒋在最初的犹豫甚至略带恐惧的情绪及其为驱鲍所采取的策略。

蒋介石缘何与苏联代表鲍罗廷彻底决裂

蒋介石得益于苏联顾问 鲍罗廷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革命 *** 代表,在孙中山确定实施联俄政策的1923 年秋天来中国。鲍罗廷得到孙的极大信任,被聘为 *** 的组织教练员。他协助孙中山完成了 *** 的改组,推动之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在两个方面得到鲍罗廷的帮助:一是鲍罗廷关心军校建设,多次请求苏联 *** 派出军事顾问团,增拨军费与军械支持军校;二是鲍罗廷本人也常去军校介绍苏联红军的组织与生活,帮助军校师生了解苏联的状况。蒋介石得益甚多,对鲍很尊重。 孙中山过世后,鲍罗廷被继续聘为国民 *** 高等顾问,对 *** 的影响力有增无减,在处置商团叛乱、东征统一广东及处理廖仲凯遇刺案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任用。鲍的强势引起部分 *** 的反弹,西山会议派强烈要求解除鲍罗廷的职务,虽然未得逞,但鲍罗廷不得不在1926 年2月离开广州,到北方休假。蒋介石并不反对鲍罗廷,但他乘鲍离开之时扩张个人权力,发动中山舰事件,一度包围苏联顾问团,气焰颇嚣张。4 月,鲍再回到广州时,对蒋介石的行为未予制裁,反而一味迁就退让。蒋介石等人抓住鲍罗廷与苏联方面害怕关系破裂的弱点,继续进逼,提出《整理党务案》,限制 *** 人,鲍罗廷的影响力也受到制约。1926 年7 月,北伐开始,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其实力随着军事胜利而扩张,对鲍罗廷开始的态度也不再如从前般恭敬。鲍开始为退让而付出代价。 1926 年10 月, 北伐军完全占领武昌,11 月初,攻占南昌。此时,国民 *** 仍偏处珠江流域的广州,对未来战事的指挥有鞭长莫及之嫌。蒋介石开始考虑国民 *** 北上问题,建议 *** 常务委员,先来武汉,主持一切,应付大局。(《蒋介石日记》,1926年9 月9 日)。十天之后,他又电催 *** 中央速将 *** 迁至武昌,电曰:中央如不速迁武昌,非特政治党务不能发展,既新得革命根据地,亦必难巩固!(《蒋介石日记》,1926 年11 月19 日) 国民 *** 从广州迁至武汉的确有利于北伐战事的指挥。但蒋介石提议迁都武汉,却兼有希望能更直接地将党政权力控制于自己之下的目的。鲍罗廷也支持迁都,除了有利于北伐之外,他的如意算盘是,希望能够用党政权威来制约蒋介石势力的扩大。同一件事,两人的目的却南辕北辙,各有打算。之后的纷争,都源于此。

11 月, *** 中央政治委员会作出迁都武汉的决定。11 月16日,鲍罗廷与宋庆龄等之一批党政要员从广州北上,到达韶关后因铁路尚未修通,便绕道赣州由水路北上。12 月2 日鲍罗廷在南昌与蒋介石见面,对迁都武汉有共识。几天后,他们溯江北上到达武汉。鉴于党政机构的迁移尚未完成,行事不便,鲍罗廷提议在武汉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 *** 委员临时联席会议,执行更高职权。此一提议得到蒋介石同意。 正当迁都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际,蒋介石却出尔反尔,将随后北上的部分 *** 中央委员和国民 *** 委员截留在南昌,阻止他们前往武汉。1927 年1 月3 日,蒋介石主持召开政治会议,通过中央党部与 *** 暂驻南昌的决议。蒋从提议迁都武汉转而要求暂驻南昌,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因为此时蒋介石的势力在江西基本扎稳脚跟。如能将国民 *** 和中央党部迁至南昌,有利于其全面掌握军政大权。然而,蒋也意识到他擅自改变党的重要决定,必然遭致强烈反对,将面对压力。故在当天的日记用精神痛苦、心神烦闷来形容心情,甚至几难成眠。 果然,鲍罗廷与武汉方面坚决反对蒋介石擅自强令中央党部及国民 *** 暂驻南昌的决定,由此引发了著名的迁都之争。 蒋介石蒙羞欲自杀 双方僵持不下之时,蒋介石决定亲赴武汉观察形势,并试图说服武汉方面。蒋介石于1 月12日下午到达武汉,受到了极高规格的接待,稍休息后即赴欢迎会,到者约数万人,蒋在会上演讲。当晚,武汉方面为蒋专门举行欢迎宴会。这本该是其乐融融的场面,却因蒋挑起的迁都之争而变得更像是场鸿门宴。宴会之后,蒋介石记道: 晚, 宴会。席间受辱被讥,生平之耻,无踰于此。为被压迫而欲革命,不自由,何不死?伸中华民族之正气以救党国,俾外人知华人非尽是贱辱而不可侮蔑也。(《蒋介石日记》,1927 年1月12 日) 次日,蒋的不良情绪继续发酵,彻夜未眠,灰心丧气,以致动了自杀的念头: 昨晚忧患终夜,不能安眠。今晨八时起床,几欲自杀,为何革命而欲受辱至此?(《蒋介石日记》,1927 年1 月13 日) 到底宴会上发生了什么,让蒋情绪一落千丈,有如此激烈的反应,甚至要自杀呢?蒋介石并未记下受辱的细节。陈公博的回忆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鲍罗廷与蒋介石谈话时,对蒋的一意孤行感到愤怒,要求蒋尊重武汉方面的意见。鲍讲了个西方故事,一个古代的专制君王不听别人意见,不许大臣们讲话,大臣反驳说只有狗是不会说话的。蒋介石对此不敢当面驳斥,但觉得被喻为专制君王是受到莫大的污辱,非常委屈,并将此上升到外国人对中国人侮蔑的高度,遂生与鲍罗廷不共戴天之心。这次受辱使蒋终生难忘,以致他在三十年后的1958 年的日记中,仍咬牙切齿地提起鲍罗廷对他的羞辱。 17 日,蒋介石在 *** 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会议上说明中央暂驻南昌之必要性,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蒋意识到鲍罗廷是武汉方面的后台,他与武汉方面的矛盾不易调和,便采取隐忍不言的策略,不再公开宣传自己主张。

18 日,蒋介石离开武汉。次日,船到九江,他不再隐忍,见到程潜就直言: 余与鲍尔廷不能相容,既不能为国雪耻,何忍复为余辱国?革命至此,总受帝国主义与外人压迫,何如及时辞我以谢国民,与已死同志之灵。否则,殆有自杀而已。(《蒋介石日记》,1927年1 月19 日) 20 日,蒋介石写下了一大段类似遗书的文字: 余既不能为国雪耻, 何忍为余辱国。今日情况,余惟有一死,以殉国难,为中华民族争人格,为三民主义留精神,使全国同胞起而自救其危亡。苏俄解放被压迫民族之主义,深信其不误,然而来华如鲍尔廷等最近之行动,徒使国人丧失人格,倍增压迫,与其主义完全相反,国人有知,应驱而逐之。苏俄同志如诚为解放弱小民族,不使第三国际信用破产,应急改正其 *** ,不使恢复至帝国资本主义之道路,则世界革命必有成功之一日。否则,余虽一死,不足救国,且无以见已死同志于地下,吾甚愿全国同胞速起以图独立自主,不负总理卅年革命之苦心。余精力已尽,策略已竭,惟有一死以谢同胞。自知误信鲍尔廷之非,何敢再误国民以为万世罪人也。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万岁!(《蒋介石日记》,1927 年1 月20 日) 蒋介石痛恨鲍罗廷,但他深知鲍对 *** 与 *** 有着重要的影响,且鲍的背后的苏联援助也是蒋所需要的,以蒋当时的实力,驱逐鲍罗廷并无把握,说不定是自寻死路。所以蒋既要有勇气,也需要策略。他开始是有些惧怕,敢怒不敢言,消极异甚,无奈之下,也数次夸张地想到以死来唤醒 *** 人的觉悟。 然而,蒋并非等闲之辈,在经过一段犹豫彷徨后,他决定以攻为守,驱逐鲍罗廷以除后患。在策略上,蒋介石首先想到的是争取在江西的 *** 官员支持。1月27 日,蒋介石不顾痢疾重病,在南昌连续与谭延闿、戴季陶等商谈驱逐鲍罗廷事。蒋提出,必欲去鲍尔廷顾问,使 *** 与党部能运用自由也。然而,蒋的提议并未得到众人的响应。何香凝、顾孟余等认为驱鲍事关重大,恐牵动大局,不敢决断。对此,蒋甚为失望,叹曰:书生办事,诚非败坏不可也。(《蒋介石日记》,1927 年1 月27 日) 两天后, 蒋再与戴季陶、张静江、谭延闿谈驱逐鲍罗廷事,结果仍是意见纷呈:戴季陶怯弱、张静江强硬,而谭延闿则默不作声。蒋极不满,认为戴等皆有病也。(《蒋介石日记》,1927 年1 月29 日) 戴季陶、谭延闿等人不赞成驱逐鲍罗廷,主要是怕因此与苏联搞僵。戴等人劝蒋忍耐,不可贸然去鲍。蒋介石不听人劝,却又难以说服同僚,无人支持。他万分苦恼,在日记中写道: 近日消极灰心怠惰骄矜,患得患失,愁闷苦痛,不知所止。病在环境之怯弱,干事之无人也。惟能立于革命地位,则外闻之揣测怀疑,可以不顾也。鲍尔廷之横暴,如不速去,则不能革命。惟欲联俄革命,所以欲去鲍尔廷,以免破裂,否则,不必去鲍也。外人不知原理,一味畏缩,可叹。(《蒋介石日记》,1927 年1 月30 日) 这里惟欲联俄革命,所以欲去鲍尔廷,以免破裂,否则,不必去鲍也一段,实际上是蒋介石自己对联俄与驱鲍关系的认识,即驱鲍不会破坏联俄事业,而是为了更好的联俄革命。他叹惜其他人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蒋介石与鲍罗廷关系的恶化,被英国报纸所察觉,大肆报道,以期分化。蒋介石见此报道,有所警觉,反而决定暂停驱鲍举动:见英报挑拨余与苏俄感情甚烈,余本决心去鲍,见此报,则适中帝国主义者之计,故虽欲急去,亦惟有忍耐不去,以待将来可也。这反映了蒋介石对当时局势的判断,即与鲍罗廷的矛盾,是革命阵营内部的事情,而帝国主义则是主要的敌人。为了反帝,他考虑将与鲍罗廷的矛盾暂时搁置。2 月1 日,蒋介石与张静江、戴季陶等人商议党务及鲍事。蒋主动提出,吾不忍为帝国主义者之诽笑,宁屈己卑思,以求革命之发展,故放弃(驱鲍)主张,并愿意将 *** 迁移至武昌,以平息迁都之争。(《蒋介石日记》,1927 年2 月1 日)。

蒋介石决意分裂 然而,由于时局发展快与沟通不利,蒋介石决定退让之时,武汉方面没有回应,反而步步紧逼。一系列针对蒋介石的反独裁宣传,让他甚是不解、委屈与愤怒。2 月17 日,蒋介石记道:汉口联席会议定反革命罪条例,以及各种宣传,对余与静江兄攻击几无完肤。名余为独裁制,名静为昏庸。本党党员之谄奉卑污、趋炎附势,执迷不悟之徒,其恶罪比敌尤甚也。呜呼,党团其亡乎?(《日记》,1927 年2月17 日)2 月21 日, 武汉方面自行召开扩大联席会议,决定即日起结束武汉临时联席会议,由中央党部和国民 *** 分别在汉正式办公。蒋认为,这是武汉方面目中无人,不胜愤激。他针锋相对地于23 日下午在南昌召开临时政治会议,声明 *** 仍在南昌,照常办公,武汉不得另行办公。(《蒋介石日记》,1927 年2 月23 日) 蒋介石认为武汉的行为由鲍罗廷操纵,将所有的愤怒归罪于鲍罗廷一身:鲍氏之罪,不容于天地之间,奸党之计毒极矣,鲍氏之肉,不足食也。(《蒋介石日记》,1927 年3 月10 日)此时,蒋介石一度搁置的驱逐鲍罗廷的念头再度抬头。 2 月23 日,蒋介石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即胡定康)会谈,他公开摆出与鲍罗廷势不两立的架式,径直地向维经斯基发问:共产国际是要 *** 团结呢,还是要 *** 分裂?是主张国民 *** 驻武汉,还是驻南昌?蒋介石告状说, *** 现在所有纠纷,皆由鲍一人所起也,其言行横暴卑污,思之愤恨。蒋并扬言, *** 迁期乃待第三国际撤鲍之电与已回去方定。这等于是要胁共产国际撤回鲍罗廷。几天后,蒋介石又操纵南昌方面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致电,要求撤回鲍罗廷。然而,莫斯科支持武汉,拒绝蒋介石的要求。 蒋介石本想凭借北伐战绩来逼迫莫斯科让步,不料这一招受挫,他倍感压力,被迫同意在江西的党政要员去武汉。失望之余,蒋再次想以退为进,以辞职来争利益,他记道:处境困难已至极点,似有非辞职不可之势,革命至此,痛心盍极。(《蒋介石日记》,1927 年3 月8 日) 3 月10 日至17 日, *** 在武汉召开二届三中全会,蒋介石没有参加。会议在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的精神下,通过了许多鲍罗廷赞成的主张,对蒋介石的权力进行限制,蒋所担任的 *** 中央常会主席职被免,只保留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实职。这也把蒋介石逼上绝路,他决定利用掌握的军队最后一搏。蒋记道: 武汉形势险恶,谋害益烈,海军恐亦为其利诱,败类奸党全部动员,合国际共产之力量以倒余。处置虽困,而精神不倦,希望益大也。(《蒋介石日记》,1927年3 月24 日) 自此,蒋决心走上了与 *** 与苏联决裂的不归路。不到一个月,他就在上海等地清党,大批屠杀 *** 人。4 月18 日,蒋介石等人在南京成立国民 *** ,发布的之一号命令就是通缉 *** 首要,而名列榜首的,就是蒋恨之入骨的鲍罗廷。 (作者陈红民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夏思为浙江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1/349450.html

“蒋介石缘何与苏联代表鲍罗廷彻底决裂”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李世民为何没有把单雄信纳入麾下还杀了他?

单雄信,曹州济阴县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京剧名折《斩雄信》(《锁五龙》中的一段)中有一段唱词,大致内容是说,单雄信在上法场前,将其昔日的结义兄弟们,一个个骂得狗血淋头,痛斥他们(徐茂公、秦琼、罗成等人)的种种忘恩负义。所谓时势造英雄,识英雄更重英雄。在我国古...

张飞和关羽都有女儿 刘禅为何只娶张飞的女儿

张飞和关羽都有女儿 刘禅为何只娶张飞的女儿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的2任皇后都是张飞之女,为何不娶关羽的女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三国纷争中,蜀汉的皇帝刘禅是最让人讨厌的一个,被人戏称为“打不过的家伙”。在大多数人看来,刘禅就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甚至认为,蜀汉之所以会被毁灭,就是因为他。其实追溯到这一点,我...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是什么人?他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韩重赟与赵匡胤的关系很好,当年他们在禁军中任职时曾结为兄弟,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义社十兄弟”。“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韩重赟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在陈桥兵变、平定李筠与李重进之乱等事件中立下大功,帮助赵匡胤稳固了统治,是北宋的大功臣。为何赵匡胤仅因为一句诬陷...

太子作为国本 朱高炽为何坚持要朱瞻基去南京

太子作为国本 朱高炽为何坚持要朱瞻基去南京

对朱高炽为什么坚持要朱瞻基下南京?朱棣驾崩后他的皇太孙储位还稳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洪熙元年四月,洪熙皇帝朱高炽命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不成想命不久矣,导致了后来皇帝驾崩时太子在外,原本就对皇位野心勃勃的汉王认为有机可乘,在朱瞻基回京途中伏兵,意图截杀皇太子,夺得...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被罢免后专研典籍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后随刘备入蜀,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并拜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随丞相诸葛亮北伐。因包庇马谡被免职,后为光禄...

周延儒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周延儒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周延儒是明朝大臣,崇祯帝朱由检在位时任内阁首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明末崇祯朝,出现过许多奇葩事,导致崇祯朝的朝局很不稳定,明朝的灭亡,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咎于内部的混乱。比如,崇祯皇帝换宰相频繁,在他执政的十七年时间里,一共更换了五十多位内阁大...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还不知道:李治为何要赐死风姿绰约的姐姐高阳公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治赐死姐姐高阳公主,源于一场香艳的“风流案”。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抓获了一名小偷,按说偌大的长安城,抓个小偷也是正常的事,但关键是,从这名小偷的赃物里,搜出来一件特殊的东西。这件东西是一个枕头,...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孙策如果没有英年早逝的话 东吴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还不知道: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东吴能一统天下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沧桑与诗意的历史交相辉映,仿佛可以看到东汉末年风雨飘摇,群雄争霸,悲喜交错,情义血腥交错,一招一式,满盘皆输,千百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各执一词,有人问,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孙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