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如何客观评价宋康王?

中国历史3年前 (2022-01-07)180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亡国之君宋康王,这位宋王在历史上的名声可不太好。跟他的老祖宗商纣王一样,宋康王也是一个成王败寇的典型人物。但他比商纣王更惨,商纣王是死了之后,才被胜利者周武王他们描述成昏庸无道的暴君。

如何客观评价宋康王?

而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各路文学大师的重重加码,商纣王由原来武王伐纣时候的六宗罪,逐渐演变成了罄南山之竹,难以书其罪。

但这个宋康王就更惨了,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别人编排成了桀纣在世,后来宋国在他的手上灭亡了,就更加坐实了桀纣在世的骂名。

可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就会发现。宋康王跟他的老祖宗商纣王一样,都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亡国之君。那既然算不上昏君,为什么堂堂宋国传承了800多年,居然会在他的手上赔了呢?

固步自封

宋国在中原诸侯国里头是一个异类的存在。它是当年武王灭纣的时候,商纣王的哥哥、带路党微子启所建立的国家。按照当时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宋国一建立就已经是一个公爵国家,在地位上远远压过中原其他国家一头。

占据的地方是当时泗水流域一带的中原核心区,堪称是富的流油。

而且武王伐纣是一种蛇吞象的行为,新建立的周王朝,根本就没有余力吞并人口数量数十倍于他们的商王朝。为了安抚住商朝遗民,当时商王朝很大一部分的力量,都被这个宋国给继承了,可谓是开局即巅峰。

可正是因为这个宋国来头太大,身上的历史优越感太过于厚重,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接受周王朝的礼乐文化,而是按照商朝旧有的一套继续玩下去。

这也导致了他虽然身处中原核心区,却被当时的中原国家视作异类。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在宋襄公时期辉煌过一阵子,其他时间大部分都充当了二流陪衬的角色。

等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始进行变法图强。秦国有商鞅变法,赵国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国有吴起变法。当大家纷纷开始进行第三代系统更新的时候,宋国却还死死地坚守之一代的老版本。

这导致它的国家实力,跟周边诸侯国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他的位置还处在中原核心区,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富庶的城市定陶。这可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宋国的东边是山东大国齐国,西边是战国之一代霸主魏国,南边是南霸天楚国。真可谓是群狼环视,危如累卵。

奋发图强

祸不单行的是,当时春秋战国的主流趋势,是以下克上,礼崩乐坏,宋国这边也发生了下克上的事情。戴家本来是宋国王族的一个偏远旁支,由于国军力量衰弱,导致他们篡位成功。这个上位的人叫做宋剔成君,也就是本文主角宋康王的哥哥。

如何客观评价宋康王?

按理说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些乱臣贼子出身的人,往往都有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矩的勇气。故而,他们上位之后,为了防止重蹈覆辙,纷纷开始变法图强,加强国君的权力。

但是,这个宋剔成君却是个异类,他虽然是造反出身。但却死抱着老祖宗的那一套不放。对于国家的存亡,他则寄希望于外国,希望能够通过外交手段,让宋国在乱世的夹缝中存活下来。

在他看来,魏国处于中原四战之地。这种国家要么就是四面扩张,要么就是四面受敌。只要魏国不想坐以待毙,他就一定会打上宋国的主意。至于楚国,这个南霸天问鼎中原之心,从来就没有熄灭过。投靠楚国,无异于与虎谋皮。

而那个齐国领土野心则没有那么强烈,更倾向于在列国之间搞离岸平衡手。所以,宋剔成君就准备全面倒向齐国,充当齐国制衡天下的一位棋子,以此来换得齐国的庇护。

为此,他每年要耗费大量的钱粮、美女去孝敬齐国。可我们前面说过,宋国是殷商之后历史荣誉感很厚重,也许他的这个办法能够存国,但是宋国的老百姓表示接受不了。这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就是他的弟弟宋康王。

宋康王的主张跟他的哥哥完全相反。他认为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大争之世想要存国,那就必须得靠自己,不能把命运寄托在别人手上。

于是,他就利用国内民情汹涌的机会,发动政变,把自己的大哥赶到齐国避难。

他上台之后就改变了宋剔成君的做法,把国家的外交方针改成了四面扩张。把魏国、齐国、楚国都打了一遍,而且他还打赢了。并且顺带吞并的一个小国家,滕国。宋国一时风光无两,号称是五千乘之劲宋。

不得不说,宋康王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他通过对外展示肌肉,让周边的三个大国都明白宋国不是软柿子,谁想要吞并宋国,就得做付出惨重代价的准备。

在兼并激烈的战国中后期 ,春秋时期硕果仅存的淮泗十二诸侯国相继陨落,宋国却能够在他的手上延续了40多年。再加上周边三大诸侯国各怀鬼胎,难以达成一致,所以谁都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而且,他又结交上了跟他领土并不接壤的赵武灵王。双方结成战略同盟长达30多年,直到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才背弃盟约。搁在那个尔虞我诈、朝秦暮楚的战国时代,这种战略同盟堪称是奇迹啊。

惨遭污名化

可是宋康王的这一系列做法,也带来一个负面后果。

如何客观评价宋康王?

首先,前面说过他吞并了一个小国家滕国。这个滕国虽然是春秋时代,遗留下来的12个小诸侯国之一,但它在历史上的名声却不小。

因为它是当时战国时代唯一一个愿意实行孟子的主张恢复井田制的国家,堪称是儒家思想的实验田。甚至在《孟子》一书中,还特别设置了滕文公一篇。

宋康王的做法彻底得罪了儒家。儒家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嘴上功夫了得,发动舆论机器,把他抹黑得一无是处。

加上他的做法深深得罪了齐国,齐国的稷下学宫也发动舆论机器,把他留写成穷兵黩武的桀纣在世,甚至还编排他强抢民女,整出了一个战国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可问题是,当时的战国时代,有哪个不是穷兵黩武的呀?怎么轮到宋康王身上就是桀纣在世了呢?

后来他亡国纯粹运气不好,在三国制衡的格局下,聪明人都不敢轻易动宋国。可他偏偏遇到一个愚蠢的对手齐闵王,这个齐闵王在苏秦的撺掇下,居然趁着六国联军屯兵函谷关,偷偷摸摸独吞宋国。

最后惹了众怒引发五国伐齐,导致齐国亡国。遇上这种对手只能算宋康王倒霉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1/419336.html

“如何客观评价宋康王?” 的相关文章

清朝时期几品官才是大官 三品官员是大官吗

清朝时期几品官才是大官 三品官员是大官吗

还不知道:在清朝,官员当到几品的才称得上是大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那时我国的封建官僚品秩体系已经非常的成熟。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清朝实行的依然是九品十八级,也就是说清朝的官从一品到九品,每个品又分为正职和副职官员,也就是当时所称呼...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雍正当初盛宠李卫十三年之久 乾隆为何不喜欢这个臣子

对李卫身在庙堂,两全江湖,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喜欢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雍正朝的时候是名满天下,他身在庙堂,两全江湖被雍正宠了十三年,但是乾隆不是很喜欢他,本文小编给大家谈论下清朝名臣李卫,从这位封疆大吏上,读出不一样的历史。一:英雄...

吴匡:东汉末年大臣,演义中是如何描述的?

吴匡:东汉末年大臣,演义中是如何描述的?

吴匡(生卒年不详),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东汉末年大臣,大将军何进部将,蜀汉将领吴班的父亲。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人物生平诛杀宦官吴匡是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是大将军何进的部将。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十常侍干预朝政...

诸葛亮北伐时马超没有死 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诸葛亮北伐时马超没有死 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马超不死,诸葛亮北伐就一定能成功吗,他究竟有多厉害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马超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彪悍的人物,看过《三国》的人都送给了他一个外号";马喷子";,他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又差点杀了曹操,是一个非常嫉恶如仇的人。因为马...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出手救人

关羽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出手救人

对当年关羽败走麦城,恰好路过马超的封地,为啥马超不救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英雄好汉,便要提到一本名著了,没错,那就是《三国演义》。书中虽说在描述战争的情节占比很大,但也侧面描绘和突出了三国各路好汉的英雄形象,比如刘备、张飞、周瑜、诸葛亮、司马懿等这些人物,他...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还不知道:蜀汉的“官二代”为什么比不了曹魏集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后期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名声远不如三国前期。可相比较而言,曹魏和东吴的官二代还是比较出色的。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成了三国后期举足轻重的将领。相比较而言,蜀汉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非常糟糕了,基本上...

秦始皇死后扶苏身边还有三十万请君 扶苏为什么就自杀了

秦始皇死后扶苏身边还有三十万请君 扶苏为什么就自杀了

还不知道: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扶苏乃秦始皇长子,他眼光独到,济世爱民,然而却与秦始皇的残忍暴虐,唯我独尊的政见相左,从而使父子俩格格不入,秦始皇便下放扶苏去支边,协助蒙恬大将军,修长城,保卫边疆,抵御强悍的...

陈式最后的结局如何?诸葛亮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陈式最后的结局如何?诸葛亮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和陈式等四将取箕谷而进,诸葛亮派邓芝传令,让他们不可轻进,以防止魏军埋伏,但是,魏延和陈式不听诸葛亮的命令,陈式带领五千兵马出箕谷,结果,因为擅自进兵,导致中了埋伏,五千兵马只剩下四五百人。后来,诸葛亮怕陈式生变,还派邓芝善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