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墨子70章 号令(2)讲述了什么内容?该如何理解?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7-19)200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撰而成,共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墨家前期的思想;另一部分被称为墨辨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墨子》原有71篇,当前通行本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70章 号令(2)

《号令》是墨子研究城池防守 *** 的重要篇章之一。全篇带有综合性质,但主要讲述种种军纪、法规、禁令、人员布防和处置的种种具体原则和 *** 。前面已经说过守城需要具备的各种防御装备,以及在遇到危机时所使用的旗帜,迎敌之前要进行祭祀等,这篇文章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守城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武器,那就是号令。

一支军队要想取得胜利,将领的领导最为重要,也就是说他们的号令最为重要。从“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安全最重要的是利用好自己的地理条件,而作为人呢?在战争时,战争装备不完善,就无法使主上安定,小官吏、士兵和百姓不能齐心协力,这些责任全在于将领。如果将领的号令正确,大家都齐心协力,共同对付敌人。那么还会担心战争的失败吗?

墨子70章 号令(2)讲述了什么内容?该如何理解?

【原文】

诸男女①有守于城上者,什六弩、四兵。丁女子、老少,人一矛。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无得行,行者斩。女子到大军,令行者男子行左,女子行右,无并行。皆就其守②,不从令者斩。离守者三日而一徇,而所以备奸也。里正与③皆守宿里门,吏行其部,至里门,正与开门内吏,与行父老之守及穷巷幽间无人之处。奸民之所谋为外心,罪车裂。正与父老及吏主部者,不得,皆斩;得之,除,又赏之黄金,人二镒。大将使使人行守④,长夜五循行,短夜三循行。四面之吏亦皆自行其守,如大将之行,不从令者斩。

诸灶必为屏,火突高出屋四尺。慎无敢失火,失火者斩其端,失火以为事①者车裂。伍人不得,斩;得之,除。救火者无敢喧哗,及离守绝巷救火者斩。其正及父老有守此巷中部吏,皆得救之,部吏亟令人谒②之大将,大将使信人将左右救之,部吏失不言者斩。诸女死罪及坐失火皆无有所失,逮其以火为乱事者如法。

围城之重禁,敌人卒③而至,严令吏命④无敢喧嚣、三最⑤、并行、相视坐泣、流涕若视、举手相探、相指、相呼、相麾、相踵、相投、相击、相靡以身及衣、讼驳。及非令也而视敌动移者,斩。伍人不得,斩;得之,除。伍人踰城归敌,伍人不得,斩;与伯归敌,队吏斩;与吏归敌,队将斩。归敌者父母、妻子同产,皆车裂。先觉之,除;当术需敌。离地,斩;伍人不得,斩;得之,除。

墨子70章 号令(2)讲述了什么内容?该如何理解?

【注释】

① “女”应作“子”。

② 就其守:坚守自己的岗位。

③ “与”后脱“父老”二字。

④ “使”应作“信”,使使人:应为“使信人”,派遣亲信。

① “事”前脱一“乱”字。

② 谒:报告。

③ 卒:犹“猝”,突然。

④ “命”应作“民”。

⑤ “最”应作“聚”,“三最”,应为“三聚”,三人聚成一堆。

墨子70章 号令(2)讲述了什么内容?该如何理解?

【翻译】

在城上防守的男子,每十人中,六人拿弓箭,其余四人拿其他兵器。参加防卫的女子、老人和少年每人执一矛。突然间有紧急事情,中军赶快击鼓三次,城上道路、城内大街小巷都要禁止通行,擅自行动的斩掉。女子参与大军行动时,男子走左边,女子走右边,不许并排一起行走。所有军民都要坚守各自的岗位,不听从命令的要杀掉。对擅自离开防守岗位的要三天查询一次,以防止作弊。里长和居民中年长的人都要日夜守护各街巷进出口,部吏巡行到他们划分的地方,到进出口,头人开门接待部吏,陪同巡查各居民父老所守的岗位和小巷中偏僻无人的地方。生有外心、图谋通敌的奸民,处以车裂刑法杀掉。里长和负责守护街巷的居民以及负责这一地方的部吏,没有预先发觉和抓获图谋通敌的人,一律处以死刑;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抓获,免罪之外,每人还得到赏金四十八两。大将派亲信巡查每一个防守区域,夜长时每晚巡查五次,夜短时每晚巡查三次。防守四方的将领都要像大将一样巡查各自的区域,不执行命令的斩首。

所有炉灶一定要砌上防火的屏围,烟囱要高出屋顶四尺。小心慎重不要失火,要杀掉之一次失火的人,故意失火捣乱的人,用车裂的刑法处死,在一起的人不举报或不抓住纵火的人也要杀掉;如果能抓住就免于处罚。救火的人不许大声喊叫,如果故意大声喊叫以及擅自离开防守岗位去街巷救火的人,也要杀掉。失火地区的里长和居民,以及防守这一地方的部吏都要救火,部吏应迅速派人报告大将,大将派遣亲信率领部下去救火,部吏隐瞒不向大将报告,也要杀掉。女子犯有死罪,因失火犯罪但并没有损害他人,以纵火捣乱罪论处。

城邑被敌人围困,最重要的禁令是,敌人突然来到,要严厉禁止官吏和百姓大声喊叫,不准三人以上聚集一堆,或两人以上一起奔跑、相视哭泣、对面流泪、打手势探问、互相指手画脚、互相喊叫、你拉我扯、互相斗殴厮打、互相争辩,以及擅自察看敌人动静,否则一律处以死刑。同在一起的人不能及时制止和报告的,斩首;能及时报告和制止的,免罪。同伴中有人翻越城墙投敌,同伴没有及时抓住,斩首;伯长投敌叛变,他的上级队吏要被斩首;队吏叛变投敌,队将要被斩首。叛变投敌的人,他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都要被处以车裂死刑。如果事先发觉而未投敌的,免罪;临阵害怕敌人而离开防地的,斩首;同在一起的人不能发现制止的,斩首;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的,免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207/452819.html

“墨子70章 号令(2)讲述了什么内容?该如何理解?” 的相关文章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

隋文帝的《开皇律》是怎么确立封建制五刑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隋朝的刑罚制度在整个中国刑罚制度发展史上可谓简明宽平,具体表现在:1、与《新律》相比,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比《北齐律》的条数又减少近一半;2、死...

曹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一位

曹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八十一位

曹正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操刀鬼,开封人氏,出身屠户,在山东境内开酒店,曾协助鲁智深、杨志夺取二龙山。后与三山头领一同归顺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八十一位,上应地嵇星,负责屠宰牲口。征方腊时战死于宣州,追封义节郎。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角色出身曹正是...

马麟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七位

马麟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七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马麟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马麟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铁笛仙,建康府人氏,小番子闲汉出身,原为黄门山三寨主。他因钦慕宋江,而到梁山入伙...

秦良玉为什么能流芳百世?《明史》《明史》为何给予她最高的礼遇?

秦良玉为什么能流芳百世?《明史》《明史》为何给予她最高的礼遇?

秦良玉在《明史》将相列传中是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那么,她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这是巾帼英雄秋瑾所作的诗词,诗中的“...

唐朝诗人李约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唐朝诗人李约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唐朝的那些作诗作赋的文人雅士一般都是无法抵挡女色的,连天生潇洒不羁的诗仙李白甚至都有过好几任妻子,还曾经因为女子拒绝自己而写下过酸诗,出身于唐朝宗室的诗人李约,却将近一生都不近女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李约...

常衮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常衮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常衮(729—783...

《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及注释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注释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

历史浅谈:郦道元和他的成名作《水经注》

历史浅谈:郦道元和他的成名作《水经注》

提到郦道元,我们就会想到他的《水经注》,《水经注》究竟写了什么,把郦道元的历史地位推的这么高?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相传是给汉代桑钦的《水经》做了若干大的补充的而一部书。但经过清代学者和现代研究表明无论汉代桑钦著作还是晋代郭璞著作都是错误的。大致是三国时期的人士...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