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蒲松龄民族
小说家蒲松龄民族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他的小说成就极高,一部《聊斋志异》流传至今,影响巨大。而关于蒲松龄的研究到现在还在继续,其中一项研究就是蒲松龄的民族问题。蒲松龄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蒲松龄画
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蒲松龄是汉族,所以他是一个汉族作家。但是有研究表明,蒲松龄先生并不是汉族人,因为他的远祖不是汉族,而是蒙古族人。
在蒲松龄所作的《族谱序》中,蒲松龄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说法,他的远祖叫蒲鲁浑,还有一个叫蒲居仁,他们都是元代的总管。从中就可以分析出浦东领的民族,因为首先是名字不像 *** ,其次是路大荒研究认定蒲松龄是蒙古族。
而在《蒙古族简史》中标注就更明确了,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是蒙古文学家,说的非常肯定。但是在一些人考证以后认为,蒲松龄是蒙古族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蒲松龄有可能是色目人。
因为有人考证了元代官制后发现,在元代担任路口总管的人并不是蒙古族人,一般都是由色目人担任,也就是女真人或者 *** 人,因此推断出蒲松龄并不是蒙古族人,而可能是色目人。
但是现在不管那个是蒲松龄民族,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现在的研究还在继续,蒲松龄到底是那个民族,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蒲松龄之妻是谁
蒲松龄之妻是刘氏,刘氏是离蒲家庄二十多里的道口村的一位乡村秀才的女儿。刘氏从年轻的时候就很勤快,善于做家事,是一位贤内助,刘氏的防线织布,搓麻绳的活络比其他的家庭妇女都要拿手,由于操劳过度,还落下了胳膊疼的病根。
蒲松龄画像
刘氏这个人在生活上将蒲松龄的父母,以及蒲松龄照顾的无微不至,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女子。对于丈夫也是言听计从,百般疼爱。蒲松龄之妻刘氏在家庭的维持上很是节俭,与蒲松龄生活的这几十年里总是省吃俭用,把好的总是留给在外教书的蒲松龄。这使蒲松龄很是感动于感激。一直到刘氏去世,蒲松龄很是对她念念不忘,甚是心疼。
蒲松龄之妻刘氏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妇女,她基本上不认识几个字,兢兢业业的照顾着蒲松龄的起居生活。蒲松龄的很多诗词和著作都是来自于刘氏的本身,对于刘氏来说,在蒲松龄的创作上,两个人几乎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因为刘氏没有文化,不认识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两个人彼此间的生活。
蒲松龄在十九岁考试之一获得认可之后,之后的几十年里总是名落孙山,蒲松龄之妻刘氏在蒲松龄五十岁左右的时候,曾劝解蒲松龄放弃科举考试,她认为这么多年了都没中举,这就说明蒲松龄没有高官福禄之命,可以看出刘氏是一个非常懂得知足的人。
为什么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
蒲松龄是我国清朝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他完成的巨著《聊斋志异》是现存的我国最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说,其中很多故事到现在还广为流传,在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改编,深受人们的喜爱。
蒲松龄画像
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也就是一生都想通过自己的考试为官,为此他用了一生时间去考试,但是中期一生都没有考中,一直到最后才是一个优贡,也没有因为考试而成为官员。
蒲松龄之所以这样热衷于考试,是因为他受到父亲的影响比较深远,他的父亲一生只是一个秀才,但是一生也在为考取功名而努力,但是因为自己没有考上,所以就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亲自教导蒲松龄,将这一思想深深的刻在了蒲松龄的身体里。
蒲松龄也有过辉煌,他在考取秀才的时候三项之一,一时间成为人们熟知的人物,名气也由此开始传播。但是他后来不知为何,屡试不中,在后来的五十年中,他参加了多次考试,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就是不能中举。这让蒲松龄的内心十分郁闷,他一生都想进体制内,但是一生都没有如愿。
虽然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而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才气是有目共睹的,在当时他的才名也被当时的人熟知。尤其是他后来写成的《聊斋志异》更是使他名流千古,到现在还影响着人们,成为一代伟大的小说家,这项成就比进体制内更为吸引人。
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事
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从事文学创作,二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多次奔赴科举考场。而流传于世的蒲松龄的故事也都和发生在蒲松龄身上的这两件大事分不开。
蒲松龄画照
蒲松龄的故事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曾经在通过秀才考试时拿到的连续三次的之一名。当时的蒲松龄正值19岁,为了通过秀才的科考已经参加了两次考试,在之前的两次考试中,蒲松龄都凭借自己的答卷拿下了之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这场考试就是他能否考中秀才的最后一场。按照清朝科考的惯例,考生答卷时必须采用八股文的文体,这种文体其实是很难发挥出考生真正的学识的,凑巧的是,这次开始的主考官是一名诗人,出的考题也不同于一般考官而加入了一些文学色彩,于是蒲松龄就下决心不用八股文攥写,在简单构思之后,蒲松龄决定用一种文学的手法来写一篇抨击社会现象的文章,果然,这篇文章得到了当时主考官的大力赞赏,蒲松龄也又一次拿到的之一名并成为一名秀才。
另外一件比较出名的蒲松龄的故事就是他为了自己的创作在街边摆茶摊的事。当时蒲松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谋求生机的他不得已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做了一名教书先生。尽管如此,蒲松龄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写故事。但是要满足自己不断扩大的创作需求,蒲松龄想尽办法终于想出了在村口摆茶摊的 *** 。蒲松龄摆茶摊非常特别,过往的行人不论是抽烟还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钱,蒲松龄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够讲出一些给自己听。这件事的坚持也让蒲松龄获得不少的创作素材,感人的《促织》一作就是在摆茶摊搜集到的灵感。
蒲松龄著书有哪些
蒲松龄是我国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著名小说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热衷于考取功名,但是在自己几十年的应试道路上,他最终还是一个秀才,并没有高中,所以他的一生在考取功名上并没有成功。
蒲松龄画像
但是在这上面的失败并不表示一个人的一生是失败的,蒲松龄最终还是成功了,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作品,蒲松龄著书让他千古流芳,一部《聊斋志异》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
关于蒲松龄著书还有一个故事。话说蒲松龄想要写《聊斋志异》,其中很多故事都是在古代典籍中发现的,然后他再进行改写或者扩写,但是这些故事还是不足以完成他的著作,所以他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蒲松龄为了著书在离自己教书不愿的地方一颗大树的阴凉之下摆了茶摊,在这里给路过的人免费提供茶水,虽然茶水是免费的,但是这些人必须将自己知道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讲给蒲松龄听,这样他搜集的故事越来越多,最终形成著作。
但是这个蒲松龄著书的故事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当时的蒲松龄是非常贫穷的,他不可能做这个事情,其次是没有任何历史史实记录蒲松龄曾经这样做过,所以这个故事到现在还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是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了蒲松龄,也让我们对《聊斋志异》充满了更多期待。
蒲松龄故居在哪里
蒲松龄故居也就是现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至今还保留着的一个小村落,蒲家庄,为什么世人对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会这般的留意,原因就是一部蒲松龄穷其一生所编著的这本《聊斋志异》享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
蒲松龄故居照片
蒲松龄故居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这个村子的得名是因为村子里面有三棵古槐,所以又称蒲家庄为三槐庄。康熙年代中所提到的满井也与蒲松龄故居蒲家庄息息相关。这个村落可有着浓厚的神秘的色彩。
蒲松龄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是不可磨灭的,蒲松龄逝世后,在1980年建成了蒲松龄纪念馆,蒲家庄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村落,对于蒲松龄故居的修整,设立了比较完成的部门,对于其规模也是进行了扩建,这样精心的扩建和各个部分的完善,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现在的蒲松龄的故居,不再是华丽的纪念馆似的建筑,而是映照蒲松龄早年的生活环境,修整成了是一座恬静的院落。那几颗古槐还是挺拔在门前,作为这个村落的地标。 大门上依旧是悬挂着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的那五个字。显得是那样的庄严肃穆。蒲松龄生前喜欢的花花草草也是盛开了满满的庭院,四周还是普通的民房住所,跟蒲松龄生前没什么两样,多了些许生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