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孔子为何不惜“得罪”孺悲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1-30)311

孔子为何不惜“得罪”孺悲

自从孔子被汉儒们簇拥着,孔子形象的装饰与塑造,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战略的一部分。关于“孺悲欲见孔子”这个故事就展现了孔子的另一面。

“孺悲欲见孔子”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涉及了两个人物:孺悲和孔子。关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孺悲想要见孔夫子一面,于是找人通传,自己站在门外等着回话。孔子知道是孺悲,于是就以有病为理由而将了他一军,负责传话的学生刚刚出了门口正向孺悲回话,孔夫子却取来瑟一面弹一面歌,目的是让孺悲听见而有所悟。

孔子为何不见孺悲,却没人知道。一般道理上说,孺悲肯定有什么地方令孔子不满的地方。当初就像“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就因为阳货想要篡权,所以才会讨厌阳货。现在也极有可能是相同的情况,可能是孺悲在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过程中,有一些孔子不喜欢的的言行。所以孺悲才会请见,孔子上演了这么一出。根据合理的推测是在初学“士丧礼”之后。不过,对孺悲“辞以疾”和对阳货“不见”的俩件事情记载是不同的,从两个内容上看孔子对两者拒见的态度有所不同。“辞以疾”较为客气,“不见”则干脆、决绝。故可断定,孔子对孺悲未至厌恶地步。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孔子这样做也是为了教导孺悲,只不过 *** 不同罢了。这件事情中,孔子主要是采用“以不教为教”的 *** ,是要让孺悲通过自己的反省,检查错在哪里了,然后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得以改正。这也是在劝告后人,要时刻的“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孔子闻韶乐三日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韶地,听到了当地最著名的韶乐之后,发出一声感慨“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后来,他的弟子就将他的这句感慨,写入了《论语》之中,“三月不知肉味”的说法,就开始流传了开来,后人一直将这句话比作是对音乐的美好赞美。

孔子闻韶乐纪壁雕

韶乐,史称舜乐,是汉族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后来,韶乐传入齐国,齐国百姓根据自己地方的特点,将韶乐改变成了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音乐。

孔子不但是“文圣”,他对音乐也是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强调读书人不仅仅只能读书,对于其他的一些东西,应该要多加涉猎,全面发展。公元前517年,35岁的孔子投奔齐国,想要得到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时的孔子,在高昭子的家中做家臣,一边等机会见到齐王,一边就找一些事情来打发时间。恰好当地的韶乐,非常的著名。

孔子在高昭子家里,一直见不到齐景公,闲得无聊,高昭子就给他请来了一个乐队,演奏了韶乐。韶乐雅俗结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为孔子是个音乐世家,他曾跟随蘘子学过琴,懂得音乐,所以当听到齐国乐师给他演奏的韶乐时,完全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以至于3个月尝不出肉的味道。他赞叹道:想不到韶乐的完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并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后来,孔子沉醉韶乐的地方,还被人立碑纪念了。

六经是孔子著作的吗

孔子是一位儒生,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时期编著了6本著作,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后人对于孔子与六经的说法却各不相同。有说法称六经是孔子著作的,另外一种说法则称孔子只著作了《春秋》,却只是《易》的注者,修订了《礼》和《乐》,编写了《诗》和《书》。

孔子六经

这两种说法一直在相互抨击,但是得出的结论是孔子在六经上都没有孔子什么事。孔子曾经有过想修订礼乐的想法,但是不要忘记了孔子是保守派,他在很多方面都是维护传统的。如果要修订礼乐,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与做法。

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没有任何想法想要为后人著作什么作品,而且也不存在着私人著作。在古代,私人著作这个概念是从孔子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这个时代以至于早期的时代只存在着官方著作。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记载,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私人教师,但是却没有记载其实历史上首位私人作家。

而且在孔子之前已经有六经的出现了,六经的出现是整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包括在孔子之前的整个数百年的教育基础,所以要说是孔子著作了六经显然说不过去,这是数百年的教育基础与经验的传承,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产物,从这里我们也更多的看清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了吧。

孔子讲学的故事讲了什么

孔子这个人,他授课跟如今的授课方式完全不一样,他随堂而坐,学生就围绕着他,肆意的找一个话题就开始授课。更为不同的是,他常常带着学生外出游走,从中讲述道理,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孔子讲学现场

有一天,孔子带着几名学生外出讲学,一路上走累了,就走进了一个村子,想要在一片树荫下歇息会,准备吃一点干粮和喝点水,来缓解疲惫。不料,孔子的马不知为何,直接挣脱了缰绳,往别人的庄稼地里肆意的踩踏,使那个农民的麦苗受到了损失,于是,那个庄稼地的农民勒住暴躁的马,将马给扣留了下来。

孔子的众多学生中,我们肯定知道子贡,作为他得意的学生,一向能言善辩。于是,他自发的想去说服那个农民,想要让他放回自己的马,然而他说话很文绉绉,说了那么多,那个农民一句话也听不懂,只知道他在说大道理,跟自己没啥关系,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正在此时,孔子新收的一名学生,论才识和能力,肯定是远远不如子贡,但是他跟孔子说,他也想要前去试一试。于是,他到了农民的面前,不像子贡说话那么文绉绉,先是跟农民笑了一下,说:“我在南边种地,而你在北方种地,咱们两个人种地的地方都很近,今天我的马践踏了你的庄稼,搞不好明天你的牛就来我的庄稼吃庄稼。因此,你说我们两个是不是应该彼此谅解呢。”

他的这些话,农民听进去了,觉得甚是有道理,因此,责怪的怒火都降下来了,把马还给了孔子。还跟周围的农民说:“你看整这个人说话就中听,之前那个说的都是什么啊,不中听。”

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孔子也不放过,就会跟自己的弟子们讲解道理,讲述做人的道理。跟他们说说话得看对象,而不是见一个都是那么一套,不然你再怎么善辩,那个人不理睬你,也是白搭。

阳货欲见孔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阳货欲见孔子》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孔子怀着远大政治理想抱负,一直在寻找出仕做官的途径,又不屑与阳货一干人等“同流合污”。面对阳货的“橄榄枝”和出仕之路,他该如何抉择呢?此文描写生动有趣,充分描写了孔子矛盾的心理。

阳货欲见孔子

文章讲述的是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可是孔子对他避而远之,不想与他相见。为了能够见到孔子,阳货想了一条计谋,给孔子送礼,送一只烤猪。当时的国家以礼治国,孔子本身也是个非常敬重“礼数”的人,也懂得“礼尚往来”的规矩。所以,在接收到礼物之后肯定也是会回礼。孔子不想见到阳货,于是专门打听了阳货不在家的那一天去登门拜谢。没想到,冤家路窄,两个人在路上碰见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孔子会被阳货给说服出去做官么?最终,在阳货一连串的逼问中,孔子万般无奈之下答应出仕。

为什么孔子对阳货的邀请避而远之?根源在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与阳货的政治理想相悖。孔子主张德治,阳货却是个篡夺权力的臣子,孔子不屑与这样的人交往。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妥协呢?其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政治理想。孔子热心救世,积极参与政治。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国,历经艰辛。为了未完成的政治理想,孔子只好答应出仕。

由此可见,孔子是个十分重视礼仪的人,尽管不想面对阳货,但也不会丢了礼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孔子虽然不想做官,但是答应的事情他会如实办到,果然有大家风范。

孔子嫡孙是谁

距离孔子的出生,至今已经有2千多年了,并且之后的朝代对他的尊敬,可以说保证了他后代的繁衍。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孔子的后代已经遍布于海内外,早已不局限于我国,达到了了4百多万的人数,而在曲阜居住下来的就有11万,可见孔子的后世子孙数量是极其庞大的,而他的嫡孙已有80多代,也反映出我们对其的重视。

第77代嫡孙孔德成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嫡孙都是生活在曲阜的孔府,到了宋朝的时候,宋仁宗就下达了一个命令,将孔子嫡孙的封号改成衍圣公,并且世代沿袭下去。给衍圣公还造了一所属于他们的府邸,这一封号是在第46代,然后传到第77代,到了孔德成身上,传承了31代,已经有了1千多年的历史。

第76代嫡孙是孔令贻,他生下来就是个独生子女,并且幼年丧父,年纪轻轻就继承了衍圣公这个爵位。但是48岁的时候,就早早去世,幸好他育有三名子女,其中一名就是孔德成,而孔德成是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母亲早已怀有他,是一名遗腹子。他比他的父亲还更早继承爵位,在满足百日之后就继承爵位。孔德成自出生以来,就一直跟随着自己的姐姐一直在孔府居住。

其实在孔子到第77代嫡孙,其中就有三代就离开了曲阜。例如第八代得知秦始皇要来曲阜,被吓的,连夜逃跑,投奔到陈胜的帐下,做了陈胜的军师,后因病逝。第二个是第48代,他奉了皇帝的旨意,就迁居到浙江衢州。

由于孔子的子孙众多,但是只要报上自己的名号,就能推断出其的辈分,这也算是一种规划。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1/486475.html

“孔子为何不惜“得罪”孺悲” 的相关文章

刘伯温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没有下手为何还有关系

刘伯温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朱元璋没有下手为何还有关系

对朱元璋并未诛杀刘伯温,为何说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莫大关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伯温的死因,已经成为了历史谜案。很多人都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杀害的。为什么说他是朱元璋杀害的呢?(刘伯温剧照)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御医去看他。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刘伯...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初从刘备,因母亲年老回乡,后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劝说鲜于辅加入曹操。曹操攻略河北时,田豫正式得到曹操任用,历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来,谁更厉害?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来,谁更厉害?

历史上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到灭亡一共有276年时间,共计16位君主在位,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大清到灭亡一共经历了296年时间,共计12位君主在位,那么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到底谁更胜一筹呢?一、开国之君,朱元璋要胜过努尔哈赤。朱元璋完胜努尔哈赤,这是肯定的了。明朝创业者的艰辛,翻遍整个史书,你都很难找到第二个,...

朱标死后朱元璋还有其他儿子 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传位孙子

朱标死后朱元璋还有其他儿子 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传位孙子

对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以来最为传奇的一位帝王了,完完全全的草根逆袭记,从毫无背景毫无资本的农家孩子起家,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最终一步步地走上了九五之尊之位。正如我之前所说,每一位开国皇帝都...

李自成在崇祯帝死后是如何安置他的?

李自成在崇祯帝死后是如何安置他的?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到处找不到崇祯,心里不踏实。于是下了一道命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后来终于在煤山找到了吊死的崇祯帝,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下来。崇祯在吊死之前,在衣服上写下遗诏。其中有一句:“任贼分裂朕尸,...

否定雍正就是否定自己 乾隆为什么还要退给自己的叔叔平反

否定雍正就是否定自己 乾隆为什么还要退给自己的叔叔平反

否定雍正,就是动摇自己皇位基础,为何乾隆还要给叔叔们平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给八叔胤禩,以及那些和他爹雍正争夺过皇位的叔叔们平反这件事,确实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乾隆是雍正的儿子,如果给胤禩等人平反,就意味着胤禩等人没...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封,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关羽父子被擒后遇难。这期间,关羽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助。但两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遭难。关公死后,廖化去成都哭告刘...

陆续:东汉时期名士,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

陆续:东汉时期名士,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

陆续,字智初,会稽吴县(今苏州)人。东汉时期名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刺史巡视本部召见了陆续,征召为别驾从事。因病辞官,回到郡里任门下掾。后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后被赦免返回故乡,终身禁止做官。后来因病去世。人物生平陆续,字智初,会稽吴县(今苏州)人。世代为名门望...

评论列表

LateAutumn
LateAutumn
1周前 (09-15)

孔子不惜得罪孺悲,体现其坚持正义、维护道德原则的决心,在儒家思想中,仁与道义并重;面对不义之事时敢于直言批评和纠正错误是重要价值观之一。不得罪于百姓而遭天谴,孔子的行为彰显了个人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高于一时的得失关系或人际关系利益取舍的普通人价值取向标准评价方式表述恰当合理且符合逻辑规范表达要求简洁明了直接回答了问题核心所在同时体现了普通人对正直无私精神的认同尊重以及追求公正正义的普遍价值观念值得肯定学习并传承发扬下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