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祜唐诗《赠内人》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赠内人》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此诗咏宫人寂寞无聊的生活,写了她们对真正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凄清境况。前两句写宫人生活的孤寂苦闷;后两句通过写宫人枯坐拔玉钗救飞蛾两个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她的无聊和对弱小者的同情之心。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句句描绘宫人孤寂的心情,耐人寻味。
【原文】
赠内人⑴
禁门宫树月痕过⑵,媚眼惟看宿鹭窠⑶。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⑷。
【注释】
⑴内人:指宫女。因皇宫又称大内,故宫女称内人。
⑵禁门:宫门。
⑶宿鹭:指双栖之鸳鸯。
⑷红焰:指灯芯。
【白话译文】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创作背景】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