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驿站到底有多重要?这里也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
1990年5月,地处敦煌戈壁荒漠一个叫悬泉的地方,发现疑似盗掘迹象。随着甘肃省考古队展开的抢救性发掘,一座汉帝国时代的西部驿站——悬泉置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一座方形城堡,办公区、住宿区、马厩、瞭望角楼等设施一应俱全,从这里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17650多件。
悬泉古驿站遗址
影视剧里常可见这样的场景:沙尘扬起的路上,驿差策马飞至,冲到一个拢缰立马的同行近前,递上公文袋高喝“八百里加急”,同行不敢半点懈怠,接过公文袋挎在身上,便挥鞭催马疾去……这就是中国古代远途传递公文的方式,据其内容紧要程度,分为一昼夜行程三百里、六百里和八百里加急,途中可以换人、换马、食宿等,而这个地方就称为驿站。
驿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了周朝,《周礼·秋官司寇·行夫/朝大夫》有载:“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恶、而无礼者。”其中由“行夫”来前往诸侯国传达小事,且要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从秦统一六国之后,每个朝代都会以首都为中心,建设和维护通向各行政中心、边疆和军事要地的道路系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相当完整的、全面的驿传制度。所谓的驿传,就是在这些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建立起一个个中转站,在这些中转站里都有基本的供应,均提供住宿、吃饭、休息、补给服务。并且提供了替换的交通工具,比如马、牛、骡、车、船,还有人员等。
当然,这些驿站都归国家管理,要经常维持运转、管理人员,保养交通工具,都是很大一笔的开支。还有些驿站位于荒无人烟的边境地区,所有人员都要从远处的派遣过去,生活物资及牲畜粮草都要从内地调拨,维持和运作的成本都非常高。但是这是必要的支持,一是为了巩固边防、保证国内安全,而是保证皇帝政令的上通下达,所以要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也要维持驿站的正常运转。
所以,国家队驿站的管理都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在汉代,执行公务的重要官员或皇帝要见特别指定的重要人员等,被称为“乘传”,就是高规格的恩典,也是通过驿站一站一站的传送。如司马迁就曾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还有司马相如被汉武帝派往巴蜀之地慰问百姓等,都曾享受“乘传”的待遇。
有时皇帝要紧急征召某个官员,或者对年老有功之人表示尊重,都会下诏“乘传”接至首都。品位低的官员一般情况下不能用“传”。
唐代时期,全国共设立了一千六百多所驿站,其中水驿二百六十所,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陆兼用的驿站共八十六所。驿站一般每隔三十里设一所,特殊的条件可能距离有所差别。其中还专门设有监牧六十五所,负责给驿站调配马匹。
官员因公出差按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一品官员享用十匹马,最小的九品官一般用一匹马。水驿则根据忙闲的程度分别配二至四只船,每船配三名船夫。明朝时驿站制度趋于完善,规定只有六种情况可以使用 *** 驿站。传达圣旨、飞报重要军情、文武官员超过一千五百里路程的赴任、任上去世的官员遗体或家属成员回乡、孔子后裔等,其他情况使用 *** 驿站,更高可判处死刑。
所以说,如果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那么驿站的业务量不会很大。但实际上,每个朝代发展到后期都会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深入到各行各业,所以滥用驿站、利用驿站的资源营私舞弊的情况也出现了,讨好上司、招待亲朋等都出现在驿站物流行业。这六条以外的,甚至与官员、官方毫无关系的人,有钱之人凭借贿赂手段也对驿站使用。甚至平民百姓,只要你在朝廷里有人,也可以使用驿站。
这里拿个典型的人物来讲,徐霞客,明代江阴人,是个驴友,而且是职业的。原因就是在科举上屡试不中,所以就放弃了。他是个平民百姓,与明朝六个规定中的任何一条都不符合。但是我们翻开《徐霞客游记》,在游记中就可以看到他能使用驿站,而且也不认为这是什么腐败或者违法的行为。另外他还让驿站给他配民夫。他不仅使用驿站,还让驿站给他派民夫。
在广西时,驿站给他派过十名民夫,两顶轿子,还有马匹。因为他还有个其他的名号——地理学家,所以就要到各地去勘察,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或者去危险的地方,所以他经常对驿站提出苛刻的要求。因而,再半路上有的民夫就逃跑了,还有的民夫因伺候不周而被徐霞客绑起来打。
按理讲,徐霞客根本没有享受驿站服务的资格,然而他却视为理所当然。无非就是凭他的名声或者假借熟悉的官家以权谋私。总而言之,徐霞客在当时是犯了法的,严重的话是要掉脑袋的。徐霞客如此,那么有一官半职或者有权有势的人物,都会利用驿站的资源的。
虽然,对于符合这六种权力的人使用驿站,都有具体的法律条文。比如待遇标准,马匹使用标准、车船使用标准规定等。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超规违规,却没有受到法律惩处。
一方面,官员贪赃枉法,大搞腐败,要求驿站超标准接待,在规定外索取。如提高车船、马匹的等级和数量,多派驿卒民夫,要求对随行亲友甚至仆役同样招待,甚至直接索取现金津贴。
另一方面,管理驿站的各种腐败层出不穷,比如不按规定备交通工具,不按标准提供住宿吃饭服务。临时使用马匹、车船、民夫都克扣差率费,贪污日常经费,中饱私囊,利用驿站职权谋私,敲诈勒索。到了明朝后期,驿站制度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毒瘤。一方面,每的经费都超出预算,人员数量严重超编。另外一方面,路过的公务员得不到应有的服务,导致一些重要的公文无法按时送达。
公元1629年,崇祯皇帝为了节省粮饷开支,便下令裁撤驿站。山西、陕西大批驿卒下岗,其中就有李自成,他当年就投奔高迎祥的部队,其他下岗驿卒也纷纷加入农民起义军。
崇祯皇帝大量减员的结果是一些驿站无法提供正常服务,正常的公务出差、政令的上通下达、重要军情的报告都受到影响,损害了国家治理和安全。大批人员下岗失业又没有得到必要的救助安置,直接转成了反抗力量。
假如,李自成在崇祯二年后继续当驿卒,明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史肯定会重写,说不准明朝国祚还能存续很多年。历史上这样一项行之有效且对国家至关重要的制度,虽然无法摆脱腐败的结局,但是轻率的改革措施又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对现代来说也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