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以爱国之名推行反智主义
在古代,很多大臣都在以爱国之名推行反智主义。
有人要给皇帝提意见,提多了,就会被皇帝忌惮,即便皇帝不怀疑他,别的大臣也会怀疑他,认为他在“讪君卖直”,在沽名钓誉。为了维护朝堂大统,必须处理他。于是,皇帝命人打他几十大板,降职远调。看似维护了朝堂秩序,其实只是以爱国之名制裁了一些敢于提意见的大臣而已。
有大臣要搞一些联合,联合起来就可以求得官位的长久。只要有人干一些事情,就会被他们诟病。而他们自己整天只是拉关系,互相倾轧,却不会干实事。有人要兴修水利,他们就要说修水利的人会劳民伤财,不一定能起多大作用。毕竟,那个时候没有科学观测,也没有大数据统计,只是那么一说,就算是权威了。看似给国家节省了资金,其实只是没干实事。国家的钱让他们捞了不少,却没人揭发。他们会大兴土木,改造府第,或者直接加税,从地方抽血。而地方官员如法操刀,给底层农民带来很大的压迫和剥削。
他们爱国,爱的是自己的利益,却从来不动头脑。说白了,还是力求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比较封闭保守,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当别的官员要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哪怕有利于国计民生,他们也会提出意见,认为不宜操之过急,不能随便花钱。其实,他们花钱的时候从来不和别人商量,也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要是有人想要和边疆的少数民族修好,就会被讥刺为卖国求荣,或者说里通外国,要被打倒了。除非少数民族崛起了,打得中原王朝落花流水,中原王朝不得不去求和,才会有人提意见,也被允许。而这个提意见的人一定是朝中势力比较大的利益集团的人,不会被本集团内部的人弹劾,才会被皇帝采纳。尤其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大臣都不敢提反对意见。谁要是提了反对意见,谁就会被说成地方派来的奸细,甚至被直接处置。当然,以前在边疆和少数民族政权有过联系的大臣,也都被审查了,甚至根本不能参与朝堂讨论。
有的大臣用着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器具,有酒壶、酒杯、玛瑙、马匹等东西,都被说成通敌,要把那些东西统统销毁,不然就会被治罪。于是,大臣们纷纷和少数民族撇清关系。京城内外掀起一场损坏少数民族地区器物的活动,谁还用着那些器物,甚至拿出来显摆,谁就是外国间谍,或者是崇洋 *** ,要被打倒。不但如此,而且很多大臣沆瀣一气,共同糊弄皇帝,说是不让皇帝担忧,一直都说敌军在千里之外。报告战况的时候,报喜不报忧,而到了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皇帝才知道真实的情况,悔之晚矣。北宋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经历的靖康之难是屈辱的事件,没一个大臣为国捐躯,而大臣们却在平时把他俩糊弄得死死的。明代的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要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却没一个大臣上朝,只有崇祯帝一人临朝。那么,平时以爱国的名义建议的大臣们都跑到哪里去了?
不是跑了,就是投降了。投降还能卖主求荣,保住自己的性命。可是,平时他们都在打压对手,不让别人暴露真实的情况,只是耍着皇帝玩,让皇帝高兴而已。那么,说是为皇帝分忧就是为国家分忧,其实只是借着爱国的名义行反智主义之实。不让皇帝获得真实的情况,同时打压对手,这还是忠于国家的臣子做的事情吗?不是建设之臣,反而是误国之臣。
为什么要挥舞爱国的大棒?因为爱国比较容易,随时可以拿出来攻击别人。而一旦别人被定罪,就不是一般的罪过。只有几个喜欢搞建设的人聪明吗?当然不是,谁要是推出建设性意见,谁就要被质疑,甚至要做好被攻击的准备。毕竟,朝堂之上,不允许随便提意见,也不允许呛了皇帝肺管子,要顺着皇帝说。即便有几个不知死活的大臣,要“讪君卖直”,也一定会被大臣们参倒,被皇帝治罪。因为他们没有认清形势,皇帝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皇帝。为皇帝分忧就是为国家分忧,就是爱国的。把皇帝逗乐,就是为国家着想。
如此一来,很多大臣站在爱国的一方,成了推行反智主义的先锋。有发明创造出来之后,被他们定义为“奇技淫巧”。那些玩意儿不能做饭吃,发明有什么用?没那些东西也过得挺好,要是谁非得推行那些玩意儿,谁就一定是在玩物丧志,在崇洋 *** ,在背弃自己的传统和祖国,也被大加鞭挞了。
其实,只是大臣们认知程度有限,不知道科技发明的重要性,以至于他们只是推行愚民政策,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就行了,至于科技进步,就不能提了,谁提谁就是贬损我天朝上国的威严。那些东西都是夷狄发明的,不可能进入天朝上国的法眼。可是,夷狄发明的东西很厉害,直接敲开了封建的大门,就不得不让天朝上国的君臣们“师夷长技以制夷”了。
看来,爱国还真是很简单的事,甚至成了最简单的攻击别人的办法,只要别人用了外国的东西,或者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即便攻击的人不懂,也一样会挥舞爱国的大棒,一路打杀过去。于是,封建制度存续了两千多年,国家换了很多,以爱国之名推行的反智主义仍然存在,也会一如既往地推行下去。或许,是封建愚民政策导致的,抑或许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封闭性导致的,但要是这种思想进入到人的头脑中,就不好解脱了,容易泛滥,也容易给人乱扣帽子,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动,反而验证了自身的荒谬和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