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古人如何书佳节?
正月十五
元宵月圆 花灯如昼
元宵节是我国的通宵狂欢节,也是最美丽浪漫的节日,更寄寓了诸多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故而历代文人特别青睐此节,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的数量是其他节日难以比拟的。
元宵节的起源究竟上溯何时?元宵节主要民俗有哪些?许多人对这两个问题都不甚了解,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寻找答案。
元宵节的起源与确立
元宵节正式被确立为全国性重要节日,主要是因为唐武则天实行的“放夜”制度。我国古代自先秦至明清一直有“宵禁”制度,由京城官员“执金吾”掌管,日暮击鼓,鼓声一响就禁止夜间活动。
而元宵节实际上属于夜间的节日,“宵禁”制度自然影响了元宵节的确立。唐时,武则天首次做出元宵节开宵禁三夜的尝试,称为“放夜”。唐韦述《西都杂记》载:“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为了庆祝元宵节,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再宵禁,允许百姓张灯结彩。
看、玩、食色的文学描写
看:观灯、赏月的文学描写
观灯、赏月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有名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其中“月与灯”是两个关注点。
玩:猜灯谜、放烟火的文学描写
《红楼梦》写到元宵节元妃省亲,元妃所作的灯谜是一首七绝:“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是灰。”其谜底是爆竹,诗写得生动传神。
食色:吃元宵、男女定情的文学描写
元宵节吃元宵,从宋代开始成为民俗。史浩《粉蝶儿·咏圆子》写煮元宵加糖的生动场面:“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歌楼酒垆,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所描述的都是元宵之夜约会定情的情景。
▌本文摘自《中华瑰宝》杂志2023年1月号《元宵节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