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油城)历史名人前五位
之一位、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广饶县)人,故里有争议。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在隐居时期对当时的战争、战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此书共十三篇。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注重分析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北宋朝廷追尊孙武为“沪渎侯”。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武。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孙子兵法》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他的《孙子兵法》被国际上被誉为&34;和&34;。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第二位、欧阳生
欧阳生(生卒年不详),字和伯,西汉千乘郡(今广饶县)人,幼习经学,受《尚书》于伏生,是伏生的高足弟子,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欧阳生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他将伏生传授的《尚书》29篇,分解为31篇;对后世称为“佶屈聱牙”的《周诰》《殷庚》作详细注解。以此教授弟子,恪尽传道授业解惑职责。著有《欧阳章句》41卷,《欧阳说义》2篇。通辩经学,创立新说,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开创者。
欧阳生著名弟子是倪宽。倪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世世相传至欧阳生曾孙欧阳高。当时以治《尚书》著称的林长宾、夏侯建(世称小夏侯)等人都出自欧阳高门下。欧阳高孙子欧阳地余,汉宣帝时,以中庶子授太子经,后为博士。太子(即元帝)即位后,欧阳地余升为少府。欧阳地余少子欧阳政为王莽的讲学大夫。东汉初年,裔孙欧阳歙复因传《尚书》显名,在郡教授数百人,后官至大司徒。自欧阳生治《尚书》至欧阳歙,凡八世,史书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书学派”。
第三位、倪宽
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著名学者,官至御史大夫。幼年家境贫寒,靠给学校帮厨和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倪宽学识渊博,对《尚书》深有研究,被郡国选为博士。先后受业于同郡欧阳生和著名经学博士孔安国。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宽升为“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在任期间,重教化,奖农桑,缓刑罚,选贤能,察民情,深得关中民众拥戴。汉武帝赏识倪宽才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为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太初历即今天所说的夏历或农历,经过不断改进,一直沿用下来。倪宽不仅精通经学,且善文辞,著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两篇、《封禅颂》等。
第四位、郭无为
郭无为(?—公元979年),字无不为,号抱腹山人,五代青州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好学多闻善于谈辩,未知其师承关系,穿着粗布的道士服装,隐居在武当山。后汉乾佑中,郭无为&34;,后汉大将郭威惊异于他对国事的见识,但是为免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未接受郭的投奔。其后,北汉刘承钧即位,征召郭无为为谏议大夫,不久,又以其为相,执掌国政。
公元968年刘承钧死后,刘继恩继位,怨恨郭无为在立储问题上不曾为其出力,欲逐之,未果。同年刘继恩为侍从所杀,郭无为立即迎立其弟刘继元,时人多有怀疑他是幕后主使。公元969年,宋太祖征北汉,郭无为欲降,被刘继元绞死。
第五位、李舜臣
李舜臣(公元1499年—公元1559年),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县城西南李鹊庄(今李鹊乡李鹊村)人。李舜臣稳重文雅,气度甚伟。自幼好学,“读书若渴”,尤喜古文。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以会试之一名(会元)成进士。初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因反对佞臣张聪“兴大礼”,得罪皇帝,受廷杖,被罢免。后被起用,封员外郎,继又出任江西省提学佥事,升南京国子司业,晋为太仆寺卿,不久,引病归里。从此,不谋政事,专致力于学。
李舜臣才识渊博,尤精经学。对汉儒关于经、史的注释,悉心探究,颇有独见。所著诗文不务华丽,专尚风味,诗细文赅,一时称为名品。与知名文士章丘李中麓、庆阳李梦阳齐名。他一生著作甚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说》、《易读外编》、《礼经读》、《春秋左传考例》、《三经考》、《四经读》、《六经直音》、《古文考》、《愚谷集》、《户部集》、《符台集》、《梦虞诗稿》等19种。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东营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4项、市级代表性项目84项、县区级项目100多项。东营市的石油文化既与国家因石油开发而形成的文化系统一脉相承,又在长期的开发建设、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升华,赋予了其更丰富、更鲜活、更具区域特色。东营市广饶县历史悠久,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当时在古济水以南的县境西南部和淄博市临淄区北部地带,有一个大汶口文化部落,是目前已知山东内陆最靠北的大汶口文化部落,部落中心就位于广饶县城南郊的傅家遗址之上。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广饶县,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移千乘于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千乘之名始于战国,因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而得名。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