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皇太极的忠勇之臣,各自走向不归路
跟许多赶上看陈小春版《鹿鼎记》的朋友一样,我也是20年前看了这部金庸武侠剧,才知道的鳌拜这个人。巧的是我对多尔衮的最初认知,也是源于一部电视剧——潘迎紫、尔冬升、刘青云联袂主演的《一代皇后大玉儿》。
作为清朝初年的两大权臣,鳌拜和多尔衮的成长过程完全不同。比如,一出生就自带成功光环的多尔衮,可以说是步步都有登天的机会,而鳌拜则不同。
鳌拜的出身虽不能算差,但他要想称霸朝堂,难度就大的多了。《鹿鼎记》的开篇时间,是清初辅政体制开端的康熙即位之年,在这之前的鳌拜,刚刚经历过多尔衮对他长达七年的恶整。
而在更早之前,鳌拜长期从事的是打手和跟班的工作,是一个成色十足的小人物,他的成功是小人物的艰难逆袭。
以至于多年后,称霸朝堂的鳌拜虽然以飞扬跋扈之气,压制了骨子里跟班者的憨忠之气,但他与生俱来的打手心性,反倒因此锋芒更甚、展露更烈,把生活圈、朋友圈全搞成了厮杀的战场,养成了一种不杀人不办事、一办事必杀人的行事作风。
做人做到这种境界,就算是法院里专做死刑复核工作的法官,都不可能是像他这么横的风格。
在青年时期的打手生涯中,鳌拜跟洪承畴、吴三桂、李自成等人都交过手,据说“杀人魔王”张献忠就是死在他的刀下。那时候,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外出作战,鳌拜是他们最中意的打下手人选。
皇太极鉴于鳌拜的打手工作干得实在太出色,很早就授予他象征更高荣誉的“巴图鲁”勇士称号,这基本上就是满清打手界的终身成就奖了。
鳌拜有勇的一面,也有忠的一面,作为皇太极的忠实跟班,在后来多尔衮与豪格的皇位争夺中,他的表现非常抢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鳌拜也常在作战中给他打下手,所以对这位少主人的上位问题,鳌拜很上心很用力。
银子缺口200万,国库赤字率50%,忽悠死魏忠贤的崇祯很快也被忽悠(点击阅读)
当时他的职位是镶黄旗护军统领,实力虽然有一些,但是位份太低,没有话语权。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他很难插上嘴,要想把支持豪格的态度表达出来,只能靠一种方式,那就是用行动。
选择用何种行动,是因人而异的,老实一点的人通常会用 *** 、绝食来表达态度,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就是一位绝食狂人,绝食几乎是他表达态度唯一有力的方式。
普通一点的人,一般会用 *** 、 *** 的方式表达态度,比如早几年泰国的红衫军、黄衫军,还有法国近来闹得正热烈的“黄马甲”,都属于这一类。如果决策层里菜鸟足够多,这样的做法没准能成功,法国总统马克龙不是已经招架不住了吗?这个号称文明国度的节操,在福利面前碎了一地。
鳌拜既不老实也不普通,他不可能绝食,也没兴趣搞 *** ,而是向护军营下达作战命令,让手下士兵做好一切战斗准备进入临战状态,这种行动传递出来的态度非常强烈——别高兴的太早,看你们吵吵管用,还是我动手管用!
好在多尔衮、大玉儿都是权谋高手,他们很快想出了令双方拥立派达成妥协的办法,把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推出来继承皇位,以阴柔之法平息了这场大危机。
于是,先前信誓旦旦的同伙见大戏唱完,纷纷各自回家吃饭去了,鳌拜这个打手中的高高手,瞬间没有了用武之地。
而后的清朝成为多尔衮的清朝,他以叔父摄政王的名位成为不坐龙椅的幕后皇帝,一个权臣操控的摄政体制时代到来了。
在这个时代里,多尔衮是跋扈的,鳌拜是悲惨的,他稀里糊涂地走进了人生死胡同,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差一点被权谋的软刀子,捅死在死胡同里。
多尔衮捅鳌拜之一刀的时间是顺治二年,但惹事的是当时鳌拜的上司、多尔衮的胞兄——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当初的态度是支持多尔衮继位,所以对福临当皇帝的结果非常不满,时常发牢骚说福临是个“孺子”,非常瞧不起这个小侄子,并经常拒绝执行以小皇帝名义发下来的命令。
后来事情闹得实在不像样子,多尔衮就用大事化小的办法,以朝廷的名义对阿济格发了一份通报批评,并命令谭泰和鳌拜来执行这个处分。
明朝并不是天子守国门,而是国门守天子,边防军承担着京防的重任(点击阅读)
谭泰当时是正黄旗旗主,鳌拜仍是镶黄旗护军统领,谭泰接到命令后对鳌拜说,这事关系到英亲王的脸面,咱们知道就行了,没必要向外通报。鳌拜听了也没多想,表示同意,然后就上战场砍人去了,他们当时正在陕西跟李自成的大顺军作战。
但是没过多久,在多尔衮的操作下,围绕这事以及一些附带的扯皮,鳌拜莫名其妙吃了个瓜落儿,不仅征讨李自成的战功被一笔抹掉,还连护军统领的官职也一度被论罪罢免。
这之一刀还只是一个试探,第二刀就是直击要害的连环刺了,时间是顺治五年。
当时,跟随豪格征讨张献忠得胜还朝的鳌拜,因为手下一个参领冒功邀赏,没被论功反被论罪,吃了一记闷亏,但这只是多尔衮的一个热身动作。
一个月后,豪格被多尔衮构陷,遭到削爵和幽禁。随即,鳌拜当年拥立豪格为帝的旧账,也被翻了出来。多尔衮趁着搞倒豪格的锐气,罗织罪名直接把鳌拜判成死罪。
但鳌拜当初参与的是阳谋而非阴谋,当时两黄旗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所以多尔衮借这事安到鳌拜头上的罪名并不扎实。最后,鳌拜交了一笔“保命金”,以罚款赎了死罪。
又一个月后,幽禁之中的豪格不明不白地死了。多尔衮大概觉得这么一来,当初他的支持者该死心了吧,自己再作威福该没有阻力了吧,于是又搞出一个“擅发兵丁守门”的罪名,把鳌拜判成死刑。
但这也是一个不扎实的罪名,事情都过去五年了,算旧账是人所不齿的事情。同时,功成却身死的豪格,也为鳌拜博得了许多同情分。多尔衮扛不住压力,打算对鳌拜改死罪为革职,到最后连革职也做罢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到第三次捅刀的时候,多尔衮已经是强弩之末,时间是顺治七年。
这一年,多尔衮遇到健康危机,生病了。生病就需要探视,特别是领导的探视,多尔衮名义上的领导是小皇帝福临,但福临一开始并没有要去探视的意思,于是多尔衮便暗示锡翰去提醒一下。
锡翰去了,福临也来了,但多尔衮却翻脸了。
多尔衮以“违令渎请”把锡翰治罪,锡翰虽然是鳌拜的旧交,但这人当时已经投靠了多尔衮。就在旁人看的一头雾水的时候,多尔衮亲手揭开了谜底,鳌拜被从家中拉了出来,多尔衮以鳌拜包庇锡翰的罪名,又把他判成了死刑。
得亏鳌拜是干打手工作起家的,如果是个抗打击力差一点的人,即使能够逃过这三次死刑,估计也要吓破胆了。
倒在了恶整别人的路上
顺治七年十二月,39岁的多尔衮死在古北口外的喀喇城,结束了他擅作威福、任意黜陟的权臣生涯。
小皇帝福临随即亲政,并对摆弄了他七年的皇叔父展开了彻底清算。最终,在政敌的反击和盟友的倒戈下,多尔衮被追夺一切封典以及毁墓掘尸,这是历代权臣都逃脱不过的下场。
旧人去必有新人来,当年曾宣誓效忠幼主的索尼、鳌拜等人,则逐渐得到福临的重用。
从清朝皇帝的角度来说,在那之前的鳌拜主要展示了他的勇武,而在那之后的十年间,他又集中展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和恭顺。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给鳌拜也写一句,也许可以这样写——鳌拜忠勇两朝臣。在皇太极和福临父子两朝中,鳌拜是一位无可置疑的忠勇之臣,但他的这个人设,一到康熙朝就自己崩了。
我甚至怀疑,多尔衮很可能是鳌拜内心深处倾慕的对象,在遭受多尔衮连年恶整的过程中,他或许很羡慕对方整人时的肆意任为。因为打手和整人之间有着太多的关联,鳌拜对此应该具有换位思考的职业本能。
他之所以没有在三度遭遇死刑的情况下垮掉,也或许正是从被整中获取了另类的精神享受,并在进入康熙朝之时,决定追求实际的 *** 。
除此之外,很难找到办法将这位两朝忠勇之臣,与成为三朝元老后霸凌小康熙的权臣联系起来,因为他从忠臣到权臣的转变,几乎没有一丁点过渡。
福临去世前指定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小康熙玄烨。小媳妇上花轿还要扭捏一下,但鳌拜成为辅臣后丝毫没有装样子做姿态,仿佛是一夜之间换了心囊,瞬间丧失对皇帝、皇权和良心的敬畏。
在康熙初年主导圈换土地的事件中,鳌拜不但违反顺治时期颁布的圈地禁止令,还将负责经办的户部尚书、直隶总督和保定巡抚全部抄家处死,其他很多官员也都遭到株连和整治。
在整人方面,连顺治宠妃董鄂氏的弟弟费扬古也没能幸免。费扬古在康熙身边担任侍卫的儿子倭赫,以及另外两个儿子尼侃、萨哈连,全都遭到鳌拜的杀害,费扬古自己也几乎被杀。
对待姻亲和同为辅臣的苏克萨哈,鳌拜亲手为他编造了二十四大罪状,将他和他的七子一孙全部处死,苏克萨哈本人及其长子更是惨遭分尸,小康熙在这件事情中也遭到了霸凌。
康熙不同意处死苏克萨哈,但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用硬手逼他同意。陈小春版《鹿鼎记》中,鳌拜走到龙案前,从盒子里拿出玉玺放到康熙手边,逼他盖印下旨的情节设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小康熙的窘况。
当时的鳌拜,基本已经跋扈到没朋友的地步,即使是迫于 *** 党附于他的人,也同样惶恐于他不讲套路的肆意任为。
这个从多尔衮恶整中挺过来的人,最终倒在了恶整别人的路上。
踩在他头上的人终究会离去,但他自己也一样。丧失敬畏后,最危险的行为莫过于放飞心性,鳌拜在他人生巅峰的尽头,归向了属于他的深渊。
这世上如果真有因果循环,那极可能是性格的循环,他尝到了多尔衮尝过的 *** ,也付出了多尔衮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