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李志民
1951年12月,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左三)、政委李志民(右二)接见第五次战役道峰山战斗英雄一等功臣副班长张宝富(右一)。
李志民是久经沙场的著名战将。1951年,他奉命赴朝作战,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志愿军政委,参与组织指挥第五次战役、阵地防御作战、夏季攻势作战,取得巨大胜利。战斗中,他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政治工作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之中,坚持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部队斗志,把思想政治工作做进坑道里、做到前沿阵地,领导部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场奇迹。
做好部队的战斗动员
1951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辖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军)在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入朝前夕,为加强对指战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李志民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第十九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出国作战的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李志民在分析了朝鲜战局,讲述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意义、目的和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后,重点阐明战时政治工作的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战时政治工作的要求与实施 *** 。他强调,当前必须连续地、深入正确地进行动员解释工作,在部队中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说明中朝两国唇齿相依的血肉关系,援助朝鲜人民就是保家卫国的实际行动;要不断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作战经验;宣扬朝鲜人民及朝鲜人民军英勇斗争的精神,要求大家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爱护朝鲜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主动积极地搞好与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的团结;说明战争的艰苦性与胜利的前途,思想上准备大打、长打,正视困难、克服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这些讲话,成为一次深刻的战前动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为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宣传思想工作奠定了基础。李志民还指示政治部颁发《赴朝作战守则》,要求人人背熟记牢,付诸行动;同时组织政工干部广泛深入基层,进行政治动员,要求部队打好每一仗,为国争光。
接到入朝命令后,李志民和杨得志立即商定,派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领导率领一个由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抽调干部组成的赴朝参观学习团,到朝鲜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初期出国作战的经验。赴朝学习参观团归来后,李志民立即听取汇报,组织相关人员编写调查材料并迅速发往各部队。此举对于部队进行政治动员和做好出国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推动战术的创新、发展
1951年4月,志愿军准备发起第五次战役,时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的李志民与司令员杨得志在参加了志愿军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后,根据志愿军总部的战略部署,经过反复地研究,集思广益,确定了第十九兵团的作战方案。随后,李志民带领各级政治干部深入连队了解情况,研究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措施。
1951年9月,李志民在前往开城前线与六十五军干部研究作战方案时,视察了部队为防御敌人炮弹在阵地背后山坡上挖的防炮洞,并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李志民建议能不能把现有的防炮洞改造一下,使它成为不仅能防炮,还能屯兵、观察敌情和射击的工事。不久以后,六十五军按照李志民的启发,把两个相邻的防炮洞挖通,成为一个马蹄形的双洞口防炮洞,以后又把几个马蹄形的防炮洞连在一起,成了小的坑道,可以容纳一个班、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李志民与杨得志一道向彭德怀汇报了这一创新,得到了彭德怀的赞赏。随后,志愿军各部队掀起了构筑工事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在持久的阵地战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朝鲜战场上,李志民强调了指战员要加强战术学习,要求团以上机关要在军事指挥员主持下组织战术学习研究会,营连成立战术研究小组,强调要以更大的力量推动和保证战术技术的学习,把提高战术、技术水平作为评价部队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五次战役后期,第十九兵团转入坚守防御状态后,李志民督促官兵要认真贯彻 *** 积小胜为大胜的指导思想,在前沿普遍开展了狙击手、游动炮,侦察反侦察、伏击袭击等打小仗活动,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手段,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六十五军先后创造了伏击敌汽船、夜袭造山里、夜袭桃夜洞等成功战例。他们还通过团支部、俱乐部积极开展“冷枪冷炮”杀敌竞赛,组织战士刻苦训练射击技术,争当“特等射手”,涌现了许许多多神 *** 、神炮手,取得了很好的斗争效果。
广泛开展军事民主
在战斗中,李志民高度重视总结战争经验,强调要发扬军事民主,调动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在推动作战取得最后胜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成功的战例,都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取得的成果。战后,李志民常会带领机关干部深入部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通过文电、指示和报刊将经验加以推广。根据夏季攻势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要求参战部队发扬军事民主,发动群众“提困难,想办法”,在不泄密的原则下,在战斗动员中充分地向指战员讲明敌情、任务、地形、打法以及有利条件和困难;引导群众面对任务、面对现实,大胆找困难,积极想办法,以便及早发现漏洞,群策群力加以解决,使战前准备工作更加周密和完善,战斗方案更加全面和切合实际。
1953年5月的夏季攻势中,李志民充分发动各部队发扬军事民主,鼓励部队进行演习,每次演习后鼓励官兵将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来。例如,开进中怎样避免蹬掉石头、咳嗽、瞌睡打鼾、工具武器互相碰击、折树枝做伪装等发出的一切响声;潜伏中要吃饭、喝水、解手和通讯联络怎么办;怎样避免武器走火;遇到敌人的小分队巡逻活动和空袭、炮火袭击怎么办等等,然后发动群众研究解决的办法,集中群众的智慧,各种办法都出来了。这样。“演习—提困难,想办法—再演习”反复多次,不断发现困难,发现漏洞,不断排除困难,堵塞漏洞,使战斗方案更趋完善。
改善部队的精神生活
李志民高度重视政治工作,他将坚强的政治工作称之为志愿军的“秘密武器”,他要求所属各级党委要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这一传统的领导制度,一切重大问题都经过集体讨论,求得统一认识后分工分头执行。尽管环境艰苦、任务繁重,但仍坚持定期向上级直至军委和总政治部请示和汇报工作。
出国伊始,李志民主持召开十九兵团党委会作出决定,出版综合性刊物《抗美前线》,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军事、政治、后勤等各方面的经验。他又创办了《工作通讯》,并选调干部充实加强了《志愿军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他还特别注重加强文工团、队和电影放映队的工作,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对部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李志民的建议下,志愿军创办了内部刊物《志愿军政治工作》。稿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发表志愿军首长和领导机关的指示,在志愿军干部战士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战斗期间,李志民还提出“政治工作来自祖国人民”的口号,积极倡导开展“与祖国人民来来往往”活动,组织挑选有教育意义的信件,在墙报、黑板报上公布,并组织英模、功臣和战士给祖国亲人回信,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为了改善部队的精神生活,他重视加强文工团、队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工作骨干,组织他们深入到坑道演出,帮助连队开展俱乐部工作,培养连队的文艺骨干,活跃连队文化生活。他还亲自找国内的文化部门联系文娱器材和图书的供应问题,使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改变了阵地的面貌,从物质上、精神上巩固了部队持久作战的思想。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