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有个“薛家将”, 一个上将, 五个中将, 三个少将
八十年代之前,众所周知一部备受瞩目的评书名作,《薛家将》,述说唐朝杰出将领薛仁贵、薛丁山、薛刚、薛葵祖孙四代的传奇故事。这些勇猛忠诚、战功赫赫的名将统称“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同为一时之英豪。然而,“薛家将”的传说大多经过演义加工,说书人随听众喜好编故事,越离奇越受欢迎。
然而,在近代史上,出现了一位实际上堪比唐朝“薛家将”的人物。一提到姓“薛”,熟悉近代史的人应该迅速联想到薛岳及其家族。在深入介绍“薛家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薛岳这位杰出人物。
薛岳于1896年出生于广东韶关乐昌县,他的父亲虽是普通农民,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他甚至将长子命名为“薛仰岳”,表达了对岳飞的崇敬之情(后来薛岳去掉了名字中的“仰”字,因为他不仅仅要“仰慕”岳飞,更要追随岳飞的英勇精神)。1907年,11岁的薛岳考入广东陆军小学。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个1907年,湖北诞生了林彪,湖南诞生了粟裕。此外,五位开国上将——萧克、王平、宋时轮、王建安、傅秋涛也均诞生于同一年。广东陆军小学虽然仅举办了5期,但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将领,如叶挺、张云逸、邓演达、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张发奎、吴奇伟等等。
薛岳的辉煌时刻无疑要归功于长沙会战。初期,蒋介石原本不打算坚守长沙,因为淞沪会战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老蒋明白,与其与日军硬拼一城一地,不如保留实力,巧妙周旋才是明智之举。这种策略在当时非常流行,被视为“论持久战”的典范。然而,薛岳却坚决主张守城作战,与当年的岳飞有些相似之处。蒋介石甚至派陈诚和白崇禧前去劝说薛岳,但均未能改变他的决心。
深夜的某一刻,薛岳突然拨通了蒋介石的 *** ,被宋美龄接听。激动之下,薛岳说:“我就要在长沙打,如果失败,我将自杀以表国人之忧;如果胜利,就算我抗命,你们枪毙我!”第二天,宋美龄回电表示:“伯陵兄,委员长已表态,只要你有信心,就在那里坚决战斗。现在正是我们难得拥有如此信心的时刻,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要拒绝呢?你的决定并非抗命,委员长已重新下达命令,我们将全力支持你。”
值得一提的是,薛岳的夫人与宋美龄结为结拜姐妹,因此他敢向宋美龄表露这番话。毫无疑问,这场战斗真正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在四次会战中,双方总计动员近200万人,是整个抗战中规模更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中国军队最终获得三次胜利,歼灭了日军数十万人,震惊了世界。
战后,蒋介石亲自授予薛岳 *** 勋章,并宣称:“长沙会战的胜利意义非凡,对敌人的战略打击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薛将军以下各级军官和士兵,都以必死的决心取得了这一光荣的胜利。这不仅是对全国人民的安慰,也对世界友邦的鼓舞。”
然而,抗战胜利后,薛岳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鲜少见到他的身影。据薛岳的侄子回忆,他之所以选择低调,是因为不愿与亲兄弟官兵相互对立。薛岳曾提出一个建议:以山海关为界,交由 *** 管理关外, *** 管理关内,谁管理得好就担任领导地位。这一想法显然不符合蒋介石的接受范围,注定了他的边缘化命运。
然而,薛岳的才能无法被忽视。蒋介石在1949年重新起用薛岳时,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薛岳虽精心策划“伯陵防线”,但被四野邓华兵团轻松击溃。随后,薛岳前往台湾,被解除军职,担任次要职务,直至1998年去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