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商王名号与日名制:为什么商王要以“天干”命名?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1-03)680

“日名制”,或者说以干支纪名之法是上古贵族在同姓内婚范围中按照“母系”分宗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是父系社会下对母系社会传统“子从母姓”的一种改变,也相当于母系社会残留对父系社会的影响。

日名制

日名制,即是以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这种命名方式起源很早,从夏代开始,便已被贵族所运用。如夏代后期诸王有胤甲、孔甲兄弟,其末代王桀又名履癸。

相传天上的十个太阳,轮流一个太阳轮流在人间值班,人们便用“天干”将其命名,贵族们出生在那一天,就用那一天命名,后来太阳都出来了,后羿就射掉九个,不过夏王确实有一个名为大羿,又称后羿,“后”是古称“王”。

神州传说不是事实,但它反应当时人们普遍的“想法”。

如果再深究一些,夏王中太康、少康、仲康之 “康”或为 “庚”,帝予又称帝宁或即帝丁。且《尚书》中借大禹之口说到 “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辛壬癸甲” 四字,若将它们看成日名制,就是说大禹初立家室时娶于同姓涂山氏诸宗女,从此夏王族始具规模。

也就是说“日命制”,或者说天干命名起源很早,夏朝已开始有些许应用。

商王“日名制”

到了商朝,“日名制”就更普遍了,如下图,横线表示父子关系,竖线表示同辈关系,括号中的“妣某”指的是某些商王已考证的“正妻”。

商代主流社会已是父系家长继承制社会,这一点没有疑问,但商朝在家族传衍的体系上,母系社会的遗风仍很浓重。

最典型的是“子从母姓”的另一种方式——“子从母氏”,即儿子的名字中有一个是从母亲那继承来的,比如商汤(大乙)的生母为母乙,太丁(文武丁)的生母则为母丁。当然,母乙并不是示癸的正妻,母丁也不是武乙的正妻,她们只是庶妻。

要说清这个,就要先简单介绍商朝的“婚姻”。

之前介绍过,周朝“同姓不婚”是因为要配合“宗法分封制”,将周的势力遍布天下,所以规定“同姓不婚”,无论血缘多么“远”,同姓均不可结婚。

商朝不一样,商朝是五世之后同姓可以通婚——“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

如此,商朝的王族(贵族)生育出巨量的人口,这些人口又以母亲的“氏”划分,这些“氏”就以天干划分为十部分。

最典型的商王是武丁,他的正妻也就是妇好,妇好为“子”姓,与商同姓,因为是女性,所以加了“女”字旁,她的正式名称为“后母辛”,青铜器铭文上是这么称呼妇好的。其中“后”指本义指远古时代的君主或诸侯,后来专指君主之妻;母表示女性,或云有孩子;辛,指“子”姓中的“辛”宗。

商王武丁除了妣辛(妇好)外,还有妣癸与妣戊,这也是正妻,只不过是妣辛死后武丁再娶的正妻。

商王除了“内婚制”外,还的“外婚制”,即娶一些其它族姓的女子,比如武丁时的妇妌,她来自商朝外围的方国——井方。

商王具体的名号

商王名号的具体特征,可分为六类;

其一,天干前冠以 “大”、 “中”、 “小” 诸字。属于这一类的有大乙(商汤)、大丁、中壬、大甲、大庚、小甲、大戊、中丁、小辛集中于商代前期。

这一类表示“同氏姓”所诞生的人,其同辈中最年长者称 “大”,其次称 “中”,“中” 以下皆称“小”(犹言“少”)。商朝并不那么重视“嫡庶”之分,这个还是受母系氏族影响,同族同辈女性视同辈女性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

商王中称“中”者,是因为当他继位时,可能仍有兄长在世,同理还有称“小”的商王。

其二,天干前冠以 “祖” 字。

属于这一类的有祖乙、祖辛、祖丁和祖己、祖庚、祖甲,前三者是父子关系,后三者为兄弟关系。其中祖己未实质登位,《太平御览》中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祖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不过祖己也在后代商王祭祀名单中。

以“祖”字命名,目前没有找到可信的解释。

其三,天干前冠以 “武”、“康”、“文” 诸字。属于这一类的有武丁、康丁、武乙、文武丁 (或作文丁),帝乙或亦称文武帝乙,都在商代后期。这个属于美称。

其四,天干前冠以 “帝” 字。这类名号,典籍较多见的是帝乙和帝辛(纣王),这是商朝所祭祀的“帝”转化为“人帝”的趋势,即“神权”与“君权”相融和的趋势。

其五,天干前冠以 “外” 字。属于这一类的有外丙、外壬,卜辞作卜丙、卜壬。这一类属于前代商王与外姓女联姻后生下的继承人,外姓女入商朝后,名籍会落于各“天干”宗下,如外丙其母应当为母丙,非子姓。

其六,天干前冠以别称。属于这一类的有沃丁、雍己、河亶甲、沃甲、南庚、阳甲、盘庚、廪辛,这一类属于诸王继位前的的封号,亦即所封之地的邑名。

其中雍可能是 《后汉书郡国志》所见的山阳邑雍城;河亶,卜辞作戋,或即史所称河亶甲所居的 “相都”;南疑即卜辞所见的南单之地;阳或是古籍所称的夏都阳城;盘或即 《春秋》隐公七年杜注及 《水经清水注》所见的凡城;廪当即廪台,亦称鹿台;沃字还不知道在那里。

这些商王属于“王爷即位”,原本不是下任商王的人选,后由某种原因被推了上去,所以他们大多是“兄弟”继位,而不是“父子相承”,典型的就是盘庚,上任商王后,强硬选择迁都,为的是减少反对势力。

总之,商王朝可以“同姓而婚”,但反对“同宗而婚”,因而用天干将子姓分为十宗,各宗之间可能相互通婚,但同宗之间禁止。 为了执行这套规则,商朝贵族的命名规则也就此出现,然后在这“天干”前面加某些字,也就是大家看到的以“天干”命名的商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1/542372.html

“商王名号与日名制:为什么商王要以“天干”命名?” 的相关文章

项羽当初一箭射死刘邦的话 项羽最后还会输吗

项羽当初一箭射死刘邦的话 项羽最后还会输吗

你真的了解项羽当年那一支箭如果直接把刘邦射死了,项羽还会输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第一,项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自己,而不是因为刘邦。项羽骁勇善战,经常率领大军攻打一座又一座的城池,楚军在他的统帅下,也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巨鹿之战,项羽孤注一掷,以一往无前的勇猛精神,带领楚军直逼秦军精...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西楚霸王”项羽过了江东,是否可以翻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楚霸王”项羽被人广为人知的缘由,多数来自于他与虞姬在困境下双亡的各种改编,以及赞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怀之深切。向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倘若不是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多么浓墨重彩地一笔,那么...

有哪些与吕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吕蒙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

皇太极后宫明明有三千佳丽 皇太极为何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皇太极后宫明明有三千佳丽 皇太极为何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还不知道:皇太极为何对海兰珠情有独钟?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个时间段,随着封建王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帝王具备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因为自身的方方面面有带着政治因素,哪怕是婚姻也不例外,封建王朝皇帝的婚姻往往是以利益...

乾隆从张廷玉家里抄出了36。2万两白银 张廷玉为什么还能有太庙

乾隆从张廷玉家里抄出了36。2万两白银 张廷玉为什么还能有太庙

对乾隆抄了张廷玉的家,抄出36.2万两现银,为何却给他配享太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时期对于朝廷官员贪污腐败有一个基本的量刑标准:超过一千两以上者即可斩首。圈个有用,乾隆,乾隆在位前期在反贪这件事上抓的尤其严格,几个督抚就因为贪污了几千两银子就被判了斩首之刑。...

长平之战后赵国不是实力大减吗 赵国为何还能持续几十年

长平之战后赵国不是实力大减吗 赵国为何还能持续几十年

还不知道: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为什么还能延续几十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很熟悉“长平之战”,它是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大战,最后以秦军大获全胜,赵军全军覆没而告终。这场战争使得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但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却还延续了30年,那么赵国在损失惨...

朱元璋与徐达在历史上的关系怎么样?

朱元璋与徐达在历史上的关系怎么样?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元璋一介草根,他的起点很低,但由于他能征善战,又善于笼络人才,因此靠着一帮能人志士,最终打下了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是随着朱元璋年事渐高,竟得了疑心病,他倒不是疑心“总有刁民要害朕”,而是担心百年之后,朱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