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战舰队的“ミ二大和”:超甲巡
大型重巡的诞生
根据战前日本海军舰队决战的计划,在主力舰决战的前夜,将由第二舰队(夜战舰队)下属的分别由一个重巡战队和一个水雷战队组成的四组袭击群构成的夜战部队对敌主力舰队进行夜间雷击。根据当时的情况,指挥夜战部队的第二舰队司令长官的坐舰是高雄级重巡。
但是,高雄级的能力不足以统领80艘舰船的大舰队。同时,夜战舰队旗舰需要有能力突破由敌巡洋舰组成的警戒部队,重巡的火力却不足以压制对方的同类舰。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决定让老旧的金刚级战列舰加入第二舰队以提供火力支援。金刚级舰龄已经到达25年以上,所以有必要开始建造代舰。就这样,装备新式指挥通信设备以统领夜战舰队、代替金刚级在夜战中以火力优势压倒敌舰的超甲巡就诞生了。
顾名思义,超甲巡的本意是超甲型巡洋舰,而甲巡便是重巡洋舰。超甲巡的早期设想,最开始便是能压制重巡的放大版重巡。
在华盛顿-伦敦海军条约体系下,一般的万吨重巡在吨位限制下无法实现各项性能的平衡。为了对抗条约体系下的各国,日本海军追求设计并建造一种能够压制现有万吨重巡的新巡洋舰。
在这样的背景下,军令部和舰政本部商讨轻巡最上(当时搭载主炮15.5cm,对外宣称排水量8500吨)在退出条约之后能否搭载更大的25cm炮。之后,舰政本部进一步构想了排水量15000吨、25~30cm主炮的大型巡洋舰。
根据军令部在大约1934年设想的1940年末国防兵力的文件(jacar文件C14121165700),超甲巡的指标如下:
主炮 10吋×8门以上
航速 36节
防御(免疫区12000~20000米)
弹药库对10吋,动力舱对8吋
排水量:15000吨
这时的超甲巡在重巡的基础上强化了各项指标,初步计划建造两艘。
转向小型高速战列舰
后来,在欧洲出现了装甲舰德意志、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和战列舰敦刻尔克等舰,对日美两国海军产生了威胁。加上对岸的美国收集到超甲巡(美国称之为袖珍战列舰)的错误情报,数据如下(省略数据不明的项目):
排水量:12000~15000吨
航速:报告为30节
火炮:6门12吋炮
另外,下文中标注到不能确定情报的准确性(实际上严重不准确)。而且,美国人认为这个设计是对标德国装甲舰的,所以实际上应该是装甲舰而非战列舰。
美国人为了应对这个可能出现的装甲舰,设计了大型巡洋舰阿拉斯加。
后来当舰政本部设计超甲巡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对岸的美国设计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数据。日本人为了不在前卫战中处于劣势,决定放弃此前搭载10吋炮的设想,开始设计压制阿拉斯加的新超甲巡。
为了压制阿拉斯加级,舰政本部最初尝试搭载双联装35.6cm炮,但排水量高达40000吨。虽然这个设想的倍径和总炮数不明,但考虑到只需压制搭载9门30.5cm炮的阿拉斯加级且这个计划的排水量达到了40000吨,很可能是4座双联装四一式35.6cm炮(战列舰同款)。
如上所述,搭载35.6cm炮将会使排水量达到4万吨。所以舰政本部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31cm炮。最终军令部对超甲巡的要求是标准排水量32000吨,航速33节,续航力18节-8000海里,9门31cm炮,16门10cm炮,12门25mm机枪,3架搭载机和1具弹射器。舰政本部经过设计后,新方案被赋予B65的设计番号(此前八八舰队的纪伊级设计番号有争议,有可能是B64改或者B65),满足了军令部的这些要求。虽然是由福田启二担任大和的设计主任,但丸五计划后,福田启二实际开始负责次期海军舰船设计。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超甲巡应该是由1940年11月开始在舰本第四部工作的江崎岩吉设计。
超甲巡(B65)
基本参数:长240米,公试水线宽27.5米,吃水8.8米,上甲板深14.4米,标准排水量31400吨,公试排水量34950吨
兵装:3座三联装31cm炮,8座双联装10cm炮,4座三联装25mm炮,2座双联装13mm机枪
射击指挥装置:4座九四式高射装置,2座九五式机炮射击装置
航空:3架零式三座水侦,1具弹射器
探照灯:6座110cm探照灯
防御:
主装195mmVH,横向防御隔壁195mmVH,水平装甲125mmNVNC,水线装甲25mmDS
司令塔:侧面215mmVH,正面130mmVH,顶部125mmNVNC,底部30mm
水下防护:4层防水纵壁,动力舱底部2层16mmDS,弹药库底部40mmCNC
炮座装甲详解:
上甲板部侧面260mmVH(仅限二号炮塔)
中甲板部侧面225mmVH,正面210mmVH(二号和三号炮塔190mm),背面190mmVH
操舵室:顶部120mmNVNC,四周175mmHMC(不明型号装甲)
对50倍31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动力:4座舰本式蒸汽轮机,8座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4轴推动,出力170000马力,航速33节
续航力:搭载4545吨重油,18节-8000海里
舰员:1300名
船体、一般舾装
1.船体和动力舾装
超甲巡长240米,标准排水量31400吨。而经过两次近代化改装后的金刚级全长约222米,水线长约219.5米,标准排水量为32000上下。可以发现,超甲巡的船体相比比金刚更大,出力也达到了非常大的170000马力,航速33节。这是为了满足带领夜战舰队的高航速。
超甲巡总共搭载8座吕号舰本式锅炉,并排两座,每座锅炉都有单独的锅炉室。可以发现,超甲巡的每座锅炉出力都在20000马力以上,相比大和的锅炉有不少进步。蒸汽轮机也是并排两座,总计四座,都具有单独的轮机舱。总体而言,超甲巡的动力布置与重巡和航母非常相似。
2.舰艏
目前没有关于超甲巡舰艏的详细图。从水上部分看,是比较接近大和的。但是,水下部分是不明的。目前的资料无法确定超甲巡是否会采用类似大和的球鼻艏设计。但超甲巡的排水量和长宽比与大凤相近,很有可能会采用类似的水滴形舰艏。
注:
石桥这张配置图的水下大部分(已经在确定的主副双舵配置除外)属于推测,也有人(比如月刊丸上刊载的猜想图)认为水下并非水滴形舰艏,而是类似长门近代化改装后的前倾式舰艏。
3.舵
从配置图中可以看出,超甲巡也是采用和大和类似的主副双舵的布置。这种布局的特殊之处在于将主副舵分开,以避免被鱼雷击中之后一次性全部损失。同时,在主舵和副舵同时使用时转向性能会大大提升。
实际建成的日本舰船中采用主副双舵设计的有大和、翔鹤、大凤。
4.烟囱
从烟囱设计来看,超甲巡也是非常接近大和的,均为倾斜设计以减小高温排烟对舰桥的影响。
另外,两舰烟囱两侧的探照灯布置也是非常相似的。
5.舰桥
可以看到,超甲巡的舰桥外形与大和非常相似。相较于大和,超甲巡的舰桥规模更小,所以1.5米测距仪被布置在侧面。而且,超甲巡司令塔后面的位置布置了2座带全封闭式防爆风罩的双联装13mm机枪。前部2座九四式高射装置分别被布置在舰桥两侧。
相应地,主测距仪也缩小为10m双重测距仪(大和的备用测距仪是10m三重测距仪),并采用测距塔设计,测距所上方为方位盘(director)。
超甲巡的备用舰桥与大和不同,采用和金刚代舰类似的单桅设计。备用测距仪为8m双重测距仪,与主测距仪同样为一体式测距塔设计。测距仪两侧各布置一座九四式高射装置。
6.航空舾装
由于动力段的延长,超甲巡舰体中部的空间显然比大和要多得多。所以,超甲巡的航空舾装被布置在舰体中部,而非大和那样布置在舰艉。所以,超甲巡的航空舾装设计更加接近轻巡洋舰阿贺野,即在烟囱后部布置水侦平台,其后为1具弹射器。
根据基本计划案,超甲巡将搭载3架零式三座水侦(或者十二试三座水侦,图中标注错误)。
7.舰载小艇
从配置图来看,超甲巡的舰载小艇布置在舰体中部。由于主炮爆风的影响相比大和更小,所以小艇得以布置在露天甲板上面。
小艇搭载配置图
超甲巡搭载1艘8米内火艇,4艘9米小艇(战时变更搭载位置),1艘11米内火艇,3艘12米内火艇,1艘15米内火艇。
兵装
1.主炮
超甲巡的主炮为3座三联装31cm炮,采用前2后1的布局。
50倍31cm炮被称作试制乙炮,与超大和的试制甲炮同时被计划(可能更加重视甲炮,所以乙炮没有留下多少数据)。与甲炮相同,试制乙炮的计划在中途岛海战之后也被终止。
根据历史群像的说法,试制乙炮的穿甲弹重量为561kg。作为参照,阿拉斯加的穿甲弹弹重约为517kg。这是日本海军少数弹重超过美国超重弹的情况。
联系之前舰政本部尝试搭载35.6cm炮以压制阿拉斯加级的设想,大幅增大弹重并采用50倍长身管或许是弥补口径上的劣势,以尽可能使性能接近35.6cm炮,从而达到压制阿拉斯加的目的。
另外,在45°仰角时试制乙炮的射程为32920米。
三联装31cm炮的炮塔重量约为1000吨(其中350吨是装甲),与近代化改装后长门的双联装41cm炮相差无几。
相关谣言:
这里需要注意,某些书籍所说的换炮是毫无根据的,单纯是根据重量自己编造的想法。实施换炮不只是考虑炮塔重量,还要考虑座圈宽度和扬弹机构的问题。而且,只需要为夜战舰队提供火力支援的超甲巡也没有换装41cm炮的必要。
2.副炮/高炮
超甲巡的副炮是九八式10cm高平炮。考虑到超甲巡的副炮还需要对海,所以很可能是和驱逐舰秋月相同的炮塔式设计。单舷4座双联装10cm炮,8门火力,高射指挥装置为九四式高射装置。
4座带全封闭式防爆风罩的三联装25mm机炮被布置在烟囱两侧,指挥装置为九五式机炮射击装置。另外还有2座双联装13mm机枪被布置在司令塔后方,推测没有指挥装置。考虑到战时对空需要,如果超甲巡真正完成,还会继续增设新的25mm机炮。
防御
总体来说,超甲巡的防护设计与大和也是非常接近的。不过,超甲巡装甲盒的侧面是与平贺让设计的金刚代舰10门案相似的曲面,区别是四周有了折角以节省重量。
超甲巡的主装厚度为195mm,倾斜角度不明。考虑到炮座装甲防护效果可能与之相仿,主装倾斜角度很可能是20°。由于主装厚度并不算大,加上需要防御重巡的水中弹,所以195mm的装甲一直延伸到装甲底部,水中弹防护相当不错。同时由于舰宽限制,没有采用并排四列锅炉的设计,所以tds纵深相对而言比较不错。加上每座锅炉的独立分舱,超甲巡的防雷效果理论上不会很差。不过超甲巡的防水纵壁中有195mm的水中弹装甲,而且从日本的情况来说应该难以制造大高度的装甲,所以上下段装甲很可能还是采用多段连接的设计(如果采用20°倾斜角度且上下段装甲分开,那么下段的水中弹装甲很可能会和大和一样将倾斜角度减小到10°)。这样的话,超甲巡依旧具有刚性过大的问题,被鱼雷击中后爆炸威力很可能导致上下段装甲接头处断裂,从而造成比较严重的损伤。
超甲巡的主装能够在20000米以外免疫自身的31cm炮弹,而且理论上可以在10000米以外免疫条约重巡的20cm炮弹。
水平装甲的厚度是125mm。按照计划,能够在30000米内抵抗自身的31cm炮弹,并能够防御俯冲轰炸机投下的800kg航弹。
与大和相似的是,超甲巡弹药库底部布置了40mmCNC装甲,动力舱底部布置两层16mmDS钢,以抵御舰底爆炸。
比较特殊的是,超甲巡恢复了25mm水线装甲。这是因为超甲巡需要在夜战时和敌前卫舰队交战,需要一定厚度装甲来降低小口径炮弹造成的损伤,减少艏艉部分的进水。水线装甲从舰艏一直延伸到了后部,与操舵室装甲相连。
主副舵的操舵室防护设计一致,顶部均为120mm,四周175mm。其中操舵室四周的装甲材质为HMC,目前尚未查到这款装甲的任何信息。
接下来与阿拉斯加的防护简单比较一下。
阿拉斯加的侧舷装甲为127~229mm/10°,露天甲板37mm,主水平83mm。根据粗略计算,阿拉斯加的侧舷装甲面对自身的12吋炮,会比超甲巡的195mm/20°略差(总体差距不算大,具体可以参考雪落在论坛的计算),主水平也不如后者(剥被帽的情况不明),而且阿拉斯加水下装甲非常薄弱,所以总体而言超甲巡的防护相比阿拉斯加更加成功。同时,超甲巡面对老式14吋炮也有比较不错的防护,所以称超甲巡为小型高速战列舰也不为过。
正因如此,舰政本部赋予了超甲巡B65的设计番号(一直以来设计番号B代指的战列巡洋舰),而且海军炮术史等资料也将超甲巡称作战列巡洋舰。超甲巡脱离了早期设想的搭载10吋主炮的大型重巡,成为能够和阿拉斯加乃至部分战列舰对抗的强大舰船。从总体设计风格来说,超甲巡确实可以被称为迷你大和。
建造计划
超甲巡的建造计划被列入丸五和丸六计划,其中丸五计划建造2艘,丸六计划建造4艘。丸五计划中建造的两艘超甲巡的暂定舰名是795和796号舰,丸六计划尚未成型,所以没有确定建造代号。
根据1941年7月19日作成的丸五计划建造费预算表,按标准排水量33000来算,超甲巡的建造费为135931000日元,其中造船5800万日元、动力系统1826.5万日元、造兵5720.6万日元,其余为事务费。
关于1941年1月7日做成的1950年度战时编制,第二舰队将由两艘金刚级战列舰和6艘超甲巡担任火力支援。具体编制如下(仅取第二舰队的编制表):
第二舰队
第六战队 金刚、比叡
第七战队 超甲巡4艘
第八战队 超甲巡2艘
第九战队 最上、三隈、铃谷、熊野
第十战队 利根、筑摩、2艘新巡洋舰
第十一战队 新巡洋舰4艘
第十二战队 新巡洋舰4艘
第二水雷战队 改阿贺野级轻巡1艘、岛风级驱逐舰16艘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第二舰队的编制中没有出现比最上级更老的重巡。实际上,前5个舰队的编制中都有重巡(第三舰队缺妙高,而妙高被编入了第五舰队),这些老式重巡的位置被新造重巡顶替。
同时,夜战舰队的驱逐舰也被重雷装化的驱逐舰岛风顶替。同样被顶替的还有老式的5500吨轻巡。
在之一舰队和航空舰队中,还编入了防空特化的5800吨防空巡洋舰和秋月级、超秋月级驱逐舰。
但是战争没有给予日本海军扩张主力的机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造舰重心转向容易损失的驱逐舰和潜艇,其他主要舰船的建造计划大多拖延乃至彻底停止。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的造舰重心再次偏向航空母舰的补充,以超大和与超甲巡为首的大型舰建造计划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