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 外国人眼中的强五战机
作者:哆来梦小子。
1958年8月,我国航空工业“六大厂”之一的南昌飞机厂,根据当时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的要求,开始正式研制强击机。
该机没有采用苏式米格17战斗机常见的机头进气,而是采用西方飞机常见的机翼两侧进气。飞机设计简洁明快,以至于当它之一次出现在公开场合时,一度惊呆了苏联和西方媒体,都以为技术基础薄弱的新中国,创造奇迹研制出了一款先进的新型战斗机。
图1. 强五强击机
1966年,经上级批准同意量产这款强击机,编号强五,国际上称A-5或Q-5,北约却给这款中国战机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番摊(我国古代一种猜豆子的竞猜游戏)。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改进,到了1982年9月7日,首飞成功的强五Ⅲ,作为出口型号,却背上了“飞行棺材”、寡妇制造者”的坏名声。
这款中低空性能不错的强五战机,为何背上如此不好听的名声?在外国人眼中,强五战机究竟是个什么样?今天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一下这款强击机。
(一)并不被苏联看好的强击机
说到苏联的伊尔-2攻击机,是二战中,苏联航空史上产量更大的军用飞机之一。作为一款强击机,伊尔2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甚至连斯大林都说:“伊尔2就是红军的面包和空气。”设计师给它加上了覆盖率非常高的装甲,从驾驶舱到发动机,不管是上下作用都是防弹装甲,甚至连窗户都是防弹玻璃制成的。
作为它的后续机型,伊尔10强击机自然成为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军装备的重要机种。
图2. 伊尔10
1950年6月,我国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组建,除了装备有拉9、拉11、米格15两个歼击机团之外,装备一个图2轰炸机团和一个伊尔10强击机团。之后,新中国陆续又引进274架伊尔10强击机,装备空五师和空十一师的部队,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强击机。
1954年11月1日,空十一师副大队长王玉峰率领4架伊尔-10强击机,对大陈岛上敌高射炮阵地进行突击,据战后登岛实地勘察,所投炸弹90%命中目标。
1955年1月10日,我军空军出动飞机130架次,首次轰炸敌军海军水面舰艇,其中伊尔-10投下的炸弹炸毁停泊在上、下大陈岛附近“中权”号坦克登陆舰一艘,炸伤其它舰艇3艘。
此次作战中,空军从苏联引进的的伊尔-10强击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灵活性和将近90%的命中率,给几乎完全出身于陆军的我军空军将领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图3. 参加突袭大陈岛的我军伊尔-10及机组人员
伊尔-10虽然在一江山岛战役中表现突出,我空军对强击机这一机种在未来空地协同作战中的作用也开始重视起来,但是伊尔-10也有自身的缺点,在之一代喷气战斗机和密集地面高炮火力面前,速度慢、载弹量小的伊尔-10,生存能力堪忧。因此,我国空军相关部门提出,可否采用从苏联引进性能更为先进的喷气式强击机,用来替换伊尔-10?没想到,这一设想被否定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此时,苏联的作战军事指导思想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认为未来战争是在核大战背景下大规模机械化集团作战,传统的强击机已经无法适应这种作战方式,1956年,苏军便将航空兵部队强击机建制全部撤消,改用飞行性能更好、载弹量更多的歼击轰炸机取而代之。
反观我国的军事作战指导思想,空军除了承担国土防空任务之外,支援陆海军对台岛登陆作战,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既然从苏联无法引进更先进的强击机,那么只能靠自己了。于是,到了1958年,空军相关部门向航空工业部门提出,要研制一款性能较为先进的喷气式强击机。
同年8月,新型强击机项目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正式立项(前期在沈阳,后期由于国内科研院所调整,项目迁至江西南昌),由在海外留学,曾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实习飞机设计的陆孝彭,担任项目的总设计师。在那个型号命名还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在不被苏联看好的情况下,这款新型强击机项目被称为“雄鹰302”。
(二)艰难的发展历程
在初步确定强击机的总体布局方案后,1958年11月在沈阳完成飞机的木制样机,1960年完成图纸和有关计算工作,以及大部分工艺装备和3架飞机的80%零件制造。随后,“雄鹰302”试制转往南昌飞机制造厂继续进行。
但好景不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诸多型号下马,“雄鹰302”也未能幸免。
图4. “雄鹰302”原型样机
1961年8月,在国防科工委北戴河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集中力量解决米格19歼击机、米4直升机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之外,其他的机型,让路的让路,下马的下马,“雄鹰302”该机型被迫下马,仅留下总设计师陆孝彭在内的12人继续负责试制工作。
在项目下马之后,陆孝彭事后回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曾这样说:“这是一段更为艰苦的日子,相当于十多个人要干以前几十个人的活,但他们愣是咬牙顶了过来。一个铆钉一个铆钉地装配,坚持了两年。国家的困难是暂时的,但是国防科研不能停顿啊。”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三年困难时期”那个吃不饱肚子艰难岁月里,雄鹰302之一架静力试验机的机身终于装配完毕。然而后续的试制和经费来源成为一个大难题,这绝不是设计人员忍饥挨饿勒紧裤腰带就能办到的。就在陆孝彭等人一筹莫展之际,幸运的女神突然降临。
1962年底,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薛少卿和航空学院院长唐少杰,到南昌飞机厂检查工作时,得知工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硬是搞出试验机的作法给予支持与肯定。深明大义的薛少卿主动向上级汇报,请求恢复强击机的研发工作。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雄鹰302飞机终于迎来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