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张居正的悲剧:力挽狂澜挽救大明,终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2-12)580

万历十年(1582年)三月,内阁首辅张居正因操劳过度而病重,万历为了给恩师祈福,要求京城大小官员都要为张居正斋醮祈祷,甚至封老师为太师,要知道太师这个尊号大部分都是死后追封的,张居正也成为明朝唯一一位活着就被封为太师的大臣。

张居正

但张居正早已病入膏肓,被封为太师后第九天病逝,得知恩师病逝,万历悲痛欲绝,几次哭得要晕厥过去,不仅给恩师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还追赠上柱国,赐谥“文忠”,可以说生荣死哀,朝中大臣看来,张居正和万历这对师生感情超越了寻常,羡煞旁人。

只是这份感情是有保质期的,仅仅一年后,万历却下令剥夺恩师一切职务和谥号,甚至还抄了恩师的家,活活饿死张家十几口人,大儿子不堪受辱悬梁自尽、二儿子发配充军,即便如此,万历还不满意,下令将恩师开棺鞭尸,要不是有人求情,张居正的坟恐怕都要被自己好弟子给刨了。

至此一心为国的张居正最终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也证明了动了既得利益的改革家不管生死,都没有好下场。

师徒感情保质期太短

时间来到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张居正正式担任大明首辅,但接手的却是被嘉靖玩坏了的大明,嘉靖多年不理政务,大臣玩忽职守,朝廷效率极其低下,大明财政赤字严重,积弊已积重难返,也让大明开始走下坡路。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吏治有个特点,就是

朝廷机构冗杂庞大,能做实事的很少,办事效率非常低下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朱元璋建立的言官制度,

言官制度下,朝廷专门养一群人没事就弹劾,以言代行,到了最后居然演变成了变着花样折磨皇帝的死谏

死谏是明朝的特色

朱元璋的初衷是为了群臣相互监督,既可以保证皇帝对权力的绝对控制,又可以保证吏治清明,但缺点就是助长了官僚体系的虚无主义,加上后面的皇帝都没有朱元璋那么勤勉,最终被这种制度反噬。

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大明官员每天就是打嘴仗,尚空谈,能做事的极少,甚至

为了弹劾而弹劾,哪怕皇帝询问治国之道,这群文臣就是大谈特谈尧舜王政,揪着皇帝的小辫子不放

,更要命的事自从明宣宗时期三杨辅政后,权力逐渐过渡到文官集团手中,更加放大了这种缺陷。

张居正作为文官系统出身,自然看透了这一点,也明白治国靠这帮空谈理论的文官是不行的,这些人长期人浮于事,能办实事的极少,导致大明边防军事压力大,社会流民问题反复出现,大明日益衰弱,针对吏治的弊病,张居正率先祭出了

考成法

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正式上书上疏实行考成法,所谓的考成法就是考核官员的政绩,和今天的KPI一样,将各个官员的工作内容一条条登记在册,然后规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并且明确完成的期限,完成一件,核销一件,每月考核一次,保证每件事都能落到实处。

考成法淘汰一批尸位素餐的人

同时考成法又和淘汰机制联合在一起,即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淘汰,间接地解决了明朝后期的冗官问题。

所以说

考成法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务实,将这群喜欢空谈的官员拉回实际工作中

,至于张居正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在任期间容不得官场上出现半点懈怠与推卸,更不允许出现任何拖沓与敷衍的事情出现,以至于每天到忙活到凌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度将自己累到吐血,可以说张居正纯粹是把自己累死的。

而伴随考成法的另一个核心就是如何用人,在张居正眼里,海瑞这样的清流虽然廉洁奉公,但却得罪所有人,令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要知道

政治讲究的是交换、权衡和妥协,得罪所有人是干不了事情的

因此对于海瑞这样的清流更多的是选择供起来当一面旗帜,却不会给予多大的实权,这也是张居正执政时期的方针,

只用能人,而不是完人,在他眼里经世致用是之一位的

,虽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老是被其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但张居正依旧靠个人权威压下来,大力提拔他们,毕竟他们可以为大明守住边防,至于私德,随他去吧。

海瑞这种清流只适合当旗帜

刷新吏治后,张居正开始在经济上进行改革,早在隆庆元年(1567年)的时候,国库只剩下三个月的开支,此后连年空虚,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封建时代,国库靠的就是税收,但大明过了二百年,已经有了末代王朝都有的重病,这就是

土地兼并

历朝历代的历史脉络大体上分为

朝代建立-恢复生产-达到巅峰-土地兼并-农民起义-乱世重建-新朝建立

,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显然大明已经到了土地兼并这个节点上了,这虽然朱元璋建立了黄册和鱼鳞册用来登记全国的人口和土地档案,以此作为税收的基础,但到了明朝后期,大量土地早就被官僚地主利用特权隐匿起来,实际上就是侵占了朝廷的税收。

徐阶和他的家族占有土地二十万亩,约16000顷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可以缴纳赋税的田地有

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顷

,隆庆五年(1571年)只有

四百六十万顷

,两百年不到就失去一半的赋税的田地。

因此想要增加税收,之一步就是丈量全国的土地,先盘算好家底再考虑如何提高国库收入。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力主推行《清丈条例》,开始对全国土地进行认真的清丈,最终得出全国田地有

七百零一万三千顷

,比隆庆年间多了两百多万顷,很显然这些都出来的土地都是从官僚地主口中硬生生地夺下来的。

但丈量土地只是之一步,想要真正改变赋税和胥吏盘剥问题只有改革大明的赋税制度,不然还会走上土地兼并的老路,说实话大明的税收制度只有一个字:乱。

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所有百姓交的都是实物税,比如米、麦、粟等,每年要交多少斤实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设计之初有更大化符合时令气节的心思,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并且还需要经过详细的计算,制度越复杂,钻空子的空间就越大,结果收上来的实物少得可怜。

张居正鉴于实物税的混乱,提出了一条鞭法,

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合并征收所有的税收,将种类繁多的徭役和其他费用,摊入到田赋,大家不要计算今年交多少斤米、麦、粟了,所有这些统统折算成银两,大家只要缴纳规定的银子就好了

,不仅避免了实物储存的问题,还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

毕竟农民需要将自己的产出卖出去折算成银两,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本质上是缴纳白银,如果种田挣钱就选择种田,如果手工业挣钱就选择手工业,

一定程度上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条鞭法推行后,国库收入大大增加,到了

万历十年(1582年)的时候太仆寺和太仓存银居然达到了近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甚至可支十年之用

,财大气粗下,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七年(1579年)间各省积欠钱粮,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大明国库充盈了,百姓开心了,万历帝开心了,但地主官僚不开心了,

一条鞭法得罪了隐匿不报的地主阶级,考成法得罪了尸位素餐的官僚阶层

,只是碍于张居正的首辅地位,大家不敢发作而已,但张居正的命运早已注定。

纵观整个历史,改革者大半都没有好下场,因为

变法和改革就是打破现有的社会格局,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重新分配,所以说改革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毕竟改革势必会触动动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不管改革成功与否,改革者的下场都不会好

比如商鞅,商鞅之所以被清算从个人层面来看是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动了秦国贵族的利益,他废除了秦国官爵世袭制,代之以军功授爵制,只要上阵杀敌就能获得爵位,也因此平民也可以获得爵位,爵位代表了什么?就是背后的土地、房产和税收优惠,这些原本都是世家大族的,现在都拿出来给平民,动了人家的饭碗,能不和商鞅拼命吗?

商鞅被车裂

张居正倒是不用担心没人支持他,毕竟他是万历的老师,还有司礼监冯宝和李太后的支持,但人死如灯灭,师生的恩情比不过皇权的冷酷,张居正当首辅期间,内阁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机构,张居正也成为大明最有权势的首辅,六部都被自己控制,连他自己都说出了“

吾非相,乃摄也

”。

加上张居正这些年的独断专行,触动了万历这个敏感而又自尊心强的心,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自然反对大人的一切,而

张居正去世后上层权力结构需要重新洗牌,既得利益者对张居正的痛恨,

几方联手下,张居正最终落得如此一个下场。

只是万历忘了,摆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张居正,而是整个文官集团,在清算张居正的前几年,万历还是相当勤政的,但发现和大臣们的冲突越来越多,即便张居正死了,他还是不能为所欲为,因为挡在他前面并不是张居正,而是整个文官集团,最终他懈怠了,彻底不上朝。

万历十五年(1787年)后,万历彻底怠政,本质上就是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无声的对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2/558657.html

“张居正的悲剧:力挽狂澜挽救大明,终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 的相关文章

八王之乱爆发后最后的大赢家是谁?为何是司马越?

八王之乱爆发后最后的大赢家是谁?为何是司马越?

司马越,西晋惠帝至怀帝时期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八王之乱”是晋朝皇室内部相互之间的一场血腥残杀。在这场残杀中,司马家族内部的人,几乎都参与进去了。算起来,介入程度最深的,却只有八个王。在这八个王中,司马越是活到最后的人。那么,...

冯唐是什么人?他为何不得皇帝重用?

冯唐是什么人?他为何不得皇帝重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于唐朝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李广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将军,被称为“飞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连李广的儿子李敢,并不怎么出名,也没什么大功绩,都被封为关内侯,而李广却没能获封。汉武帝不给李广封侯,他不从自己身上...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刘强为何拒绝称帝?原因是什么?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6年6月,尚在襁褓中的刘强被父皇光武帝立为皇太子。在“资性方洁”的老师和“强毅耿直之臣”的悉心教导辅助下,刘强品学兼优,成长为合格的储君,在通往帝位的道路上稳步向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强1...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对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司马懿评价过4次诸葛亮,你看他都说了些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极致化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碰撞,都堪称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同属于极致化人物。概括说来就是存在着两同和两不同。所谓两同...

明朝时期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真相是什么

明朝时期郑和为何要七下西洋?真相是什么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郑和下西洋绝对可以算得上是重彩的一笔,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明朝有一项壮举不得不提,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何七下西洋,他都到过哪些地方,朱棣此举的背后有何深意呢?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夹杂着明朝的政治和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

李季兰是谁?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季兰是谁?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李季兰是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女诗人,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李季兰名冶,浙江湖州人,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幼年时期的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这表明李季兰不但是一个典型的多才多艺美少女,深受才子名士的赏识,还是一个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贤淑...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对于嫡长子可谓寄予无限厚望。公元618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封李承乾为皇太子。看似波澜不惊的立储,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翻看历史我们知...

曹操好人妻真的是个人爱好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

曹操好人妻真的是个人爱好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

对曹操好人妻,真的只是个人爱好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三国乱世,群雄纷争,而这种乱世更是容易造就英雄,比如贤明神武的曹操刘备孙权、骁勇善战的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以及一批多谋善断的谋士如卧龙凤雏等人。而在这些风流人物之中,后世家喻户晓的便是曹操了。如今更是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