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朱令案:无能的辩解
回避朱令案:无能的辩解
2023年岁末,50岁的朱令走了。
她的一生是个让无数人扼腕叹息的“惨剧”。其悲惨极端地体现在从“骄子”到“废人”的强烈反差——原本可以幸福的一生,因为谜一样的铊中毒而彻底“沉沦”。大家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除了追问,无可奈何。
多年来,关于朱令的故事,一再引发热议和追问。基本内容就是,很多人根据已有的信息,试图破解这个惨案,有些人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相,还有一些人坚信这个案件并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只是案件背后的各种社会现实,最终让一层窗户纸蒙蔽了真相。相当多的人认为,真相就在那里,只是没有被认可而已。这增加了朱令事件的悲剧性、传奇性和传播度。
这么多年来,我看过一些相关的议论、推测、争议,但始终不愿意参与。有时候实在不忍看,但又抵挡不住朋友圈的刷屏,还是会看看。每次看完,我都陷入沉默,既不参与议论也没有转发。简而言之,对于朱令事件,别人怎么探讨和议论我都不反对,但我选择回避,像假装不知道这个事件一样。对于一个写评论的人而言,这看上去可能有些奇怪。
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事情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它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刑事案件,因而很难也不能用“情理”甚至“逻辑”去推演真相,而应该有一分证据才适合说一分话。然而,证据,或许永远没有,或许有但被垄断或尘封,总之作为一个旁观者很难很难接触到。于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我最终退却。
真相不能揭晓正义难以伸张,这实在让人们难过。这难过不仅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也基于对自己有或有类似遭遇的恐惧。正是由于这种人同此心的同情,朱令案能够持续多年在互联网上成为热点,这体现了人们对正义和真相的追求和渴望。
我当然也期待真相,但也能“接受”有些事情可能永无真相——这个接受基于一种假设,那就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刑事案件,群众性索要真相所产生的力量,既有可能促进真相的到来,也可能引发另一个悲剧。
会有人看出,我的这种担心是一种消极或保守的逻辑。对,我就是保守主义者——如果追求一个更好的结果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那么我会消极地放弃这种追求。这种保守,一定会为一些人所不齿,一定会有人认为,如果大家都持我这样的态度,很多美好的结果永远不会到来。
我不介意因此被“不齿”。原因有四,一,保守主义是我的价值观;二,我明显知道我的能力就这样了,即知道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无能;三,我读到过很多不幸的案例——一些追求正义的行为,却衍生出了悲剧;四,那么多人的“积极”已经汇成洪流时,并不缺我这一分积极。
需要强调的是,我
不反对大家的“积极”,不反对大家在此事上坚持不懈的发声,对一些事情拒绝忘记,不仅是对的而且是可贵的。
我只是解释一下我消极的原因——当一件事情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无能,我愿意做一个旁观者。朱令案的故事读了多年,每次读到都能感到自己的无能和无力。
承认自己无能并不丢人,坚信自己掌握了真理或真相或许是值得担忧的——这还是“保守”的表现。
那么,是什么让我这么消极和保守呢,大概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对现实有了较多了解,一个是对历史有了较多了解。这类似很多司机开车越久越谨慎。
关于现实,可以举例,前些年爆出一些冤案——有的是嫌疑人被枪毙多年后,真凶突然被找到了;有的是嫌疑人被控杀人而坐牢很多年后,被害人突然重新出现了。然而,当初嫌疑人都是以“证据确凿”的名义审判的。
关于历史,也可以举例,每一次聚众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很多参与者都确信自己在追求和实现正义,但很多最终由于失控而通向了非正义。所以,年少时看到故事里“杀富济贫”的正义会兴奋,如今再看到类似的故事则觉得恐怖。
最后想说的是,阅历的增长让我变得怯懦和保守,让我日益觉得公平、正义、真相特别“奢侈”,让我渐渐明白在很多现实问题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和无力。
这算是为自己的无能进行辩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