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结婚36年,却不与丈夫同寝,一生无儿无女,102岁道出实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是苏雪林在102岁高龄所写下的一句诗,道出了她这一生的无奈和遗憾。
1936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浙江省杭州市的一所女子学校里,正值毕业季。穿着蓝色学士服的女学生们三五成群,你侬我侬地讨论着毕业后的打算。其中一位站在窗边的女生,眉目清丽,神态端庄,正静静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她就是这届优秀毕业生代表——苏雪林。
和其他女生不同,苏雪林毕业后没有选择就业或自由恋爱,而是迎来了一场注定艰难的婚姻......
苏雪林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江湖浪子,却也颇有学问,母亲出身名门望族。幼时的苏雪林天资聪颖,得到父母青睐,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她喜欢读书,哥哥们也疼爱她,常带书回家供她阅读学习。这样的环境培养了苏雪林自强不息的性格。
上了女子学校后,苏雪林才华横溢,深受老师们喜爱,并被保送到法国留学深造。留学期间,她不仅学有所成,还邂逅了让自己心动的男子,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好景不长,家里突然传来父亲病逝,母亲也病危的噩耗。这一刻,苏雪林明白自己逃不过家族安排的婚姻。为孝敬病中的母亲,她只能放弃自己的学业和爱情,回国准备完婚。
新郎是一位名门望族的公子——张宝龄。张宝龄为人正直,性格直爽,与浪漫善感的苏雪林南辕北辙。然而面对重病在身的母亲,苏雪林不忍心再为难她,还是嫁给了张宝龄。
婚后,为取悦苏雪林,张宝龄不惜放弃原本的工作,到苏雪林任教的学校就职。他对妻子极尽孝顺,一丝不苟地照顾她的起居。然而性格上的差异是无法弥合的鸿沟,尽管张宝龄对她上心,但苏雪林的心仍未为他打开。
有一天,张宝龄生病想要妻子为他熬一碗姜汤暖暖身子。然而苏雪林不以为然,声称自己不是他的保姆。这就是压垮张宝龄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那一刻决定和苏雪林分居。之后张宝龄离开苏雪林在上海的家,回到原工作单位。而苏雪林也离开上海,去了台北定居。
婚后36年,他们一直保持着名存实亡的状态,从未同寝,也无儿无女。直至张宝龄过世,苏雪林才从侄子口中得知,张宝龄至死都对她怀有愧疚——他深知两人性格不同,是他强求来的这门婚事。
在迟暮之年,苏雪林也对这段婚姻心怀歉意。她为自己的鲁莽感到难过,同时也后悔没能给予张宝龄应有的爱情和尊重。当她以102岁高龄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时,不禁为两人的无奈命运而叹息。
苏雪林和张宝龄的故事,是老一辈人传统婚姻的真实写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视子女的感情,只求门当户对。这样的婚姻注定难以收获爱情和幸福。
即便时过境迁,现代社会崇尚自由恋爱,然而传统礼教的阴影仍笼罩着一些人。比如有的大家族至今仍然注重门第的匹配。青年男女面对重压难以抗拒,往往只能妥协就范。
所幸,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感情不能强求。无论出身高低,只要两颗心互相吸引,才是走到一起的基础。现代人不应重蹈覆辙苏雪林的覆辙,而要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保持独立思考,选择与自己價值观契合的另一半,这就是新时代女性应有的姿态。无论家族注重传统,还是聆听内心的声音,选择权始终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