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打仗为何总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会消耗更多粮草?

历史文化10个月前 (02-10)700

古代打仗为何总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会消耗更多粮草?

前言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在古代人们更是靠天吃饭,所以粮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在古代那个冷兵器时代,打仗就是一件极其消耗粮食的事情,毕竟征战的都是青壮年,消耗也大,所以打仗的话需要的粮食就很多。

因此粮草的问题在打仗方面成为一大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毕竟充足的食物不仅是士兵打仗的保证,更是打仗缺一不可的存在,有时候更是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胜负。

那么在古代打仗为什么会这么费粮草呢?难道不打仗的话就不吃饭了?就不会费这么多粮草了?

一、打仗消耗粮草

在古代打仗就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在运输上面临许多困难的问题。

在最早期,打仗是不需要粮食的,都是部落间的争斗,一般都是随手就拿着趁手的武器,和同部落的青壮年一起去战斗,都是当天去当天回,也根本不需要粮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很快这种办法就行不通了,不仅是因为时代的变化,部落之间的争斗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争斗,就连各国之间的距离也变远了。

所以打仗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士兵,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粮草,用以保证士兵不会饿着肚子打仗,再加之距离变远,就需要车队运送粮草。

这样一来,粮草的消耗就加大了,毕竟古代的交通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有火车、飞机等快速的运输,在当时完全靠人和牲畜。

若是打仗距离远的话,途中运送粮草就需要很长时间,中途这些押送粮草的人也是需要消耗一部分粮草的,尽管他们不打仗,但是也是要吃饭的。

所以这就出现了自身的辎重队的消耗,这些在出征队伍中非战斗人力占比也是更高,在五分之三左右。

史书中常常提到十万大军,并非是这十万大军都投入战斗,仅有的战斗力不过四万人,可见非战斗力人占比是非常重的,所以这也就导致物资严重不足。

但是古代在行军打仗上也是非常的有礼节的,毕竟我国是“礼仪之邦”,在春秋以前,打仗和祭祀对于各个诸侯国来说都是两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这也导致春秋时期就算是打仗也是非常注重礼节,其实这主要是对粮食的经济账的计算。春秋时期若是打仗的话,首先会向敌国发下战帖。

等对方应战后,再约定战争的地点,在哪打?如何打是进行“疆场”又或是“野战”,这些都是要问清楚的。

随后就是要备多少战车?以及若是有一方战败是否能进行追击?若是能追击的话,又能追多远?是五十里还是一百里?

还有若是战胜后,抓到敌军的一些俘虏,是否要放回?那些俘虏能够放回?这都是要事先进行商量的,只有这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才能打仗。

然而按照当时的春秋两季的“公约制度”,这个时候是不能打仗的,毕竟这两个季度一个忙着春种,一个忙着秋收,当时人们都是靠天吃饭的,若是打仗的话,肯定需要动用年轻的劳力,所以这会给人民带来很大的负担,使士兵连饭都吃不上。

二、国家打仗需屯粮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先辈就是如此的注重礼节。为何春秋两季不打仗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这些士兵都是在家种地的农民。

士兵是从农民中出来的,若是这些士兵去打仗了,家中就无人耕种田地,没人收粮食,况且在当时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这种可持续的有生力量就会出现断层。

难道要指望家中的年迈的父母还有身弱幼小的妇孺吗?所以打仗前作为一国之君都会先考虑这些问题,首先是看一个国家的存粮充不充裕,能否等到来年的新粮下来。

若是冒然打仗的话,粮食不够,士兵们就只能饿肚子,根本没法打仗,若是这场战争打的很持久,还没等到来年的粮食下来,就已经没饭吃了,那么不仅将士们会身陷囹圄,就连国家也会在危亡之间。

所以也就必须有前面的一番试探,你出多少兵,要打多久?进行一番“口水战”,这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

若是大国要打小国,对小国进行威胁和震慑,很有可能小国就会向大国“低个头”,给大国送点钱,以此来换取小国的安全,大国也能多少从中获利。

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战争了,但是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铁器上出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生产力也大大的提升上去。

所以这就使军队方面不用再为粮食所发愁,毕竟屯粮足够军队打好几年仗,这个时候各个国家的争斗就开始变得愈发频繁,这是兵强马壮带来的底气。

所以当初那种“虚伪”的礼仪也不再用,全被抛诸脑后,而且还有了“军屯”,极大的为军队提供了保障。

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打仗就是纯粹的进行消耗,无论是劳动力还是粮食上,随着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的扩大,前方的战线也推的越来越远,这就导致粮食运输上非常的困难。

三、运输消耗

这就需要用到运输队伍,也是上面所提到的辎重队自身的消耗问题,所以无论是打仗还是押送粮草都在极大地消耗粮食。

而且打仗还是打的打仗,都是十几万人的军队,这必然需要庞大的物资。当然也不是每天都会打仗,那么非战争时期的军队为了解决粮食方面的问题就会自给自足。

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叫做屯田,是由官府专门负责经营,并安排士兵和屯民一同耕作,既然是由官府负责此事,那么这田地显然就是官家的。

为了进行大面积的耕作也会利用到先进的生产工具,这样就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大量的生产粮食,来满足军队非战时的需求。

在唐朝时期,藩镇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这种办法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功劳,因为节度使的军队可以通过这种 *** 自给自足。

但是到了后期,这种 *** 也令节度使拥兵自重,有屯田,有士兵,所以势力也慢慢的发展壮大,导致割据一方。

但是要想解决在运输上的消耗,就需要对运送粮草上的人员进行裁减,其中秦始皇就曾为了运输队修建了“秦直道”,一直通往甘肃。

宋朝时期也是在北方修建运河便于运输,还有明朝时期的朱元璋进行北伐的时候,为了缩短运粮的时间和路程,更是直接在松亭官大宁会州修建了粮仓,这样一来,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粮草在途中的损耗。

这些都是为了减少粮草在运输途中消耗的办法,所以从上面来看,足以见得粮草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粮草也并非是打仗的时候才会消耗。

在东汉时期建安五年,曹操的军队同袁绍的军队展开斗争,进行官渡之战,曹操能够以弱胜强,最关键的就是他意识到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因此他采纳了降将许攸的建议,亲自率军将袁绍的屯粮所烧毁,这使得袁绍赖以生存的物资化为乌有,最终败北。

结语

所以在古代粮草就是非常重要的,不打仗也是需要消耗粮草的,而打仗也是会消耗更多的粮草,毕竟“民以食为天”,后勤是士兵的保障,也是一个国家的保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2/581216.html

“古代打仗为何总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会消耗更多粮草?” 的相关文章

杨凝式: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性情狂傲纵诞

杨凝式: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性情狂傲纵诞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凝式为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多次因心疾而难以...

萧统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萧统在文学与政治方面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萧统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太子。他举止大方,在东宫以仁德而闻名,受朝野及百姓爱戴。后因“蜡鹅厌...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有多漂亮?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有多漂亮?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有多漂亮?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据说,武则天的出生地四川广元在武周时期就建有她的祀庙“皇泽寺”留存有一尊唐代石刻“武后真容像”,雕凿的是武则天身作比丘尼装的晚年坐像,完全是一个垂暮老者难状其美。流传如今的有...

古代皇帝如果做甩手掌柜的话 国家又会是什么样的

古代皇帝如果做甩手掌柜的话 国家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网小编了解读者都很感兴趣古代皇帝,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做皇帝的人想当甩手掌柜,国家会成什么样呢?常言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在大唐盛世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危机,很多历史学家把天宝时期,看作是唐玄宗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那么在这一时期唐玄宗在对待国家政务问题上,跟从前有什么...

盘点汉朝10大名将,霍去病不是第一?

盘点汉朝10大名将,霍去病不是第一?

盘点汉朝10大名将,霍去病不是第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大一统王朝,前后一共400余年。在这400年的时间里,汉朝的版图在秦朝的基础之上统一了南越,征服了朝鲜、西南夷,夺取了河西走廊,收复了河套平原,击败了匈奴,将西域纳入势力范围,使得版图扩张了一倍。...

历史上真实的金屋藏娇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有何真相

历史上真实的金屋藏娇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有何真相

金屋藏娇的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与其皇后陈阿娇的故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在研究历史多年的时间里,从第一天翻阅五千年开始,就告知自己,要用一颗平常心,却看那些尘封的往事。尽量让自己以一个外人的角度,不去评判里面的人物,只看发生过的事情。可是人非草木,哪...

慕容皝:前燕开国君主,雄毅多权略,崇尚汉文化

慕容皝:前燕开国君主,雄毅多权略,崇尚汉文化

慕容皝(297年~348年),字元真,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开国君主,西晋辽东公慕容廆第三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慕容皝勇武刚毅,颇有谋略,崇尚经学,熟悉天文,被立为辽东公世子。建武初年,拜冠军将军、左贤王、望平侯。太宁末年,...

盘点:中国历史上3位最终下落成谜的皇帝

盘点:中国历史上3位最终下落成谜的皇帝

有数据统计,中国古代总计产生过400多位皇帝,其中绝大多数人的下落都有明确的记载,仅有3位皇帝的下落成谜,宛若“人间蒸发”一般。他们分别是:闽帝王延政,是闽太祖王审知第十三子,闽帝王延翰、闽太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初任都教练使,后被任命为建州刺史。王延羲在位时骄淫暴虐、猜忌宗族,王延政上书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