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做交易的人,注定不简单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做交易的人,注定不简单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大将。他的一生,见证了秦统一六国,荡平天下的过程。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四人之中,王翦是唯一得以善终的将领。这得益于他除了会打仗,还有一项更厉害的本事——洞察人心。这不仅帮助他决胜千里,更使他在严酷的政治漩涡里全身而退,名利双收。
王翦用他的成功告诉我们:
要想在这个无情的世界立于不败之地,你不仅得深谙业务能力,更需要摸透你的上级与对手。
王翦影视形象
1/4 王翦从白起身上学到了什么
王翦生年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来自今天的陕西省富平县,是典型的西北汉子。据《史记》记载,王翦自幼喜欢军事,很早就跟随了嬴政。
由于史料有限,我们不知道王翦早年的经历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年轻时的表现不算突出,否则也不会连一点记载都没有。
不过,默默无闻不代表王翦没有能力。他之所以不突出,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秦军名将如云,白起、蒙鹜、蒙武····个个能征惯战,功勋卓著。王翦尽管也很能打,却被埋没在一众高手中间,难有出头之日。
而在这群名将里面,名气更大,功勋更高的,非白起莫属了。
白起,就是那个打赢了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的秦军名将。此役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让白起的威名响彻天下。
但谁也没想到,长平之战既是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其人生的拐点。
长平之战后,秦昭王认为即刻就能攻灭赵国,于是派大兵围攻赵国首都邯郸,此役原本想让白起来指挥,但白起却以生病为由,不愿意领兵。
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尽管赵军在长平大败,但不意味着邯郸已成秦军的囊中之物。邯郸城池坚固,且赵国上下因长平战败对秦军同仇敌忾,想要在短时间拿下无异于痴人说梦。围攻邯郸,势必将陷入艰苦的持久战。
结果不出所料,秦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而白起不仅不惋惜,还有点幸灾乐祸地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个意思是说:叫你们不听我的,现在尝到苦头了吧。这话传到秦昭王耳朵里,老人家不开心了。你以为你是谁?我大秦缺了你就不行了?让你来你不来,眼下打了败仗,你在一旁说啥风凉话呢?
结果,白起惨遭降职处分,沦为了普通士兵。这对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无疑是巨大的屈辱。这还不算,秦昭王还想把白起打发走,从他眼皮子底下彻底消失。
秦王如此这般刻薄寡恩,白起又怎么肯买账?他口出怨言,大发牢骚,秦国广纳贤才,竟这样对待一位功勋之臣,自己当初真是看走了眼!惹得秦王最终给了他一把剑:既然你觉得活腻了,那就自行了断吧!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但从另一个方面,他的死也给王翦上了一堂课,即无论你能力多强,功劳有多大,倚老卖老都不会有好下场。
秦昭王影视形象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在一个组织里面,真正的权威只有一个,那就是领导。你的一切资源,一切功勋,一切头衔,都是上面给予的。下属的职责,就是守护这份权威,而不是挑战它。
因为一旦挑战成功,其他下属会纷纷效仿,届时领导将面临信任危机,尤其是成熟组织里的领导,往往最忌讳这个。
白起是王翦人生最重要的老师,他不仅从对方那里学习了克敌之道,还懂得了一些比业务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即如何与一位虎狼之主共处。
2/4 王翦从李牧身上学到了什么
王翦人生最重要的对手,是与他齐名的另一位名将——赵国的李牧。
这个李牧也是狠角色,有人说,如果李牧死得再晚一些,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将大大延迟。
李牧早年为赵国镇守边关,多次击败匈奴大军。有人认为,论军事才能,李牧当在廉颇之上。长平之战后,李牧成为赵国硕果仅存的大将,拯救国家的重任,几乎全部压在一人身上。
李牧影视形象
李牧用实力证明,即使赵国元气大伤,依然能给秦军带来 *** 烦。在他的指挥下,赵军在肥之战与番吾之战中相继挫败秦军。李牧让王翦明白,只要他活着,赵国依旧不好惹。
论军事才能,王翦与李牧惺惺相惜。论对政治的了解,王翦却比李牧高出一大截。
历史终于让两位名将狭路相逢。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王翦率大军向邯郸进发,此次秦国誓灭赵国,而邯郸的守将正是李牧。
王翦很清楚李牧的能耐,他也知道,若发动强攻,即使邯郸城最终被拿下,也势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然而,王翦比其他将领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知道打仗不仅靠拳头,还得靠外交和政治。
而当时赵国的政治如何呢?王翦是知道的。国家存亡之际,臣子们从上到下都在谋后路。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打入赵国内部,买通赵国的高层,唆使他们污蔑李牧造反,让他们窝里斗。
这个被买通的人就是郭开,史上著名的奸臣,他在城中造谣生事,说李牧早晚必反。结果赵王果然中计,派人替换李牧,李牧不从,赵王真把李牧给杀了。
郭开影视形象
后世评价这段历史,往往把李牧之死怪罪于郭开的奸诈与赵王的昏庸。但仔细想一想,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为什么王翦的反间计能够成功?为什么在今天看来很明显的套路,赵王居然察觉不到?这一切,均源于王翦对人性的洞察。
越是在危急时刻,领导最关注的,往往不是仗能否打赢,而是下属是否还听自己的。
列宁说过,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从现实考虑,当组织濒临瓦解,面对无谓的损失与敌人的诱惑,临阵倒戈其实是将领的理性选择,古今战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赵王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更何况他上位不久,资历不深,强烈的自尊与自卑心,使他对身边的老将处处提防。
如果李牧能和赵王与郭开搞好关系,也不至于遭遇不测。但他不屑与小人为伍,最终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王翦比谁都看得通透,在一群武将中间,他是最懂得领导心思的人。他明白,年轻的赵王不信任李牧,但凡李牧让对方感到一丝丝威胁,他宁可自毁长城,也容不得下属反水!
最后,李牧含冤去世,赵国也失去了最后的顶梁柱。邯郸城不久被攻破,赵国被秦国吞并,秦国向统一天下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说到底,秦赵之战,双方拼的不是军事,还是各自统治者的格局和心态,谁能为前方将领提供最有效,最可靠的支持,谁就能笑到最后。王翦深知此点,固能建立奇功。反观赵国这边,虽有李牧这样的奇才,奈何独木难支,统治者不信任,内部矛盾重重,难逃悲剧的下场。
2/4 扫灭楚国,向嬴政狮子大开口
攻灭赵国后,秦国又相继吞并了韩魏两国。眼下,天下唯一能让秦王重视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楚国了。
楚国与秦国也是宿敌,但自秦惠文王起,楚国就一蹶不振。虽拥有广阔的疆域,内部却是一盘散沙。面对秦军,基本上只有被吊打的份儿。
秦惠文王影视形象
嬴政以为,灭掉楚国应不费吹灰之力。于是他决定启用新人,一举把楚国拿下。
这个新人名叫李信,曾追杀过燕太子丹,并成功取得了他的首级。李信血气方刚,他想当然地认为,灭掉楚国,20万秦兵足矣。王翦表示反对,他认为至少要60万。嬴政听了摇摇头说道:王将军老矣!
急于求成往往会低估成功的代价,年轻的嬴政,自然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李信此番夸下海口,迎合了秦王的心意。但问题是,李信不了解他的对手。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虽弱,但并不意味着不会负隅顽抗。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之前王翦灭掉赵国,不就使用了反间计吗?既然楚国已经烂到根子里了,李信为何不也用金钱收买瓦解敌人内部呢?
但问题是,王翦能使反间计,是以秦军拥有压倒性优势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他得先让对手明白:和我打你们别指望赢,所以投降是上上之选。唯有这样,对手的军心才易被瓦解。
可现在呢?李信这20万军队,能够对手造成类似的威慑吗?显然不能。不仅起不到威慑作用,事实上也打不赢,结果,他中了楚军诱敌之计,大败而归。
这一仗让嬴政认清了现实,他亲自前往王翦的家乡,请求老将出马。眼见秦王登门拜访,王翦不好拒绝,但还是提出了两个请求:
之一,若要他打楚国,必须给他60万大军,否则没有取胜的可能。
第二,秦王得赐他良田美宅,多多益善。以便将来造福子孙。
之一项请求很好理解,这是对结果负责。至于第二项请求,很多人认为,这是王翦“自污避祸”,通过向秦王展现自己财迷心窍,贪得无厌,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做一富家翁足矣。
但从深层次看,王翦此举,本质上是在和嬴政做交易。
王翦获得秦王的60万大军,等于是给对方一个承诺,由我来领兵,秦军定能赢。这份承诺非同小可,以至于秦王必须给出相应的回报才行。
为什么王翦敢向嬴政狮子大开口?除了所谓“自污避祸”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王翦对嬴政心思的拿捏。
秦灭六国时,嬴政三十多岁,年轻有为,正值为理想奋斗的年纪,为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除了权力,嬴政几乎愿意给出一切。只要你肯干,他就敢给。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秦军遭遇惨败,嬴政即使被打脸,也要屈尊降贵,主动请王翦复出。因为他清楚,为实现他的大目标,一点点面子和赏赐根本不算啥,王翦对此更是心知肚明。
而当年的白起则不同,邯郸之战失败后,秦昭王年事已高,自知其有生之年已不可能统一全国,该懂得知足了。领导在这种时候,往往最要面子,更爱听下属的歌功颂德。白起却偏偏不给脸,也难怪秦昭王痛下杀手了。
最终,王翦率秦军灭了楚国,完成他军事生涯的告别战。
4/4 总结
秦灭楚之后,王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甚至连他何时去世都不知道。
司马迁指责王翦“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意思是说,以王翦的功勋与才华,不去辅佐秦始皇巩固帝业,建立德政,而选择苟且偷生,实在有违人臣之道。
其实司马迁没必要苛责王翦,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而那些积极投身其中,企图力挽狂澜的人,结局并不太好。
秦统一天下,有三人功不可没,王翦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李斯,第三个人大家不太熟悉,他的名字叫尉缭。比较这三人的命运,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李斯影视形象
王翦我们已经聊过,先说说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制度设计者,早年拜于荀子门下,李斯野心勃勃,渴望辅佐明君,成就千古伟业。幸运的是,他遇上了嬴政,并助其扫灭六国,名垂史册。
如果李斯死于秦始皇之前,他也许会以千古名相的形象留在历史中,作为积极的入世者,李斯赌对了历史的前半段,却没能赌对后半段。
嬴政驾崩后,胡亥继位,胡亥是昏君,秦帝国潜伏的问题纷纷浮出水面,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权,李斯也曾试图扶大厦之将倾,最终被赵高陷害,戮死刑场。
李斯的悲剧在于,他勿把嬴政对他的信任当做资本,且可以长久保值。殊不知,他的资本在新的领导和对手面前毫无用处,甚至还是威胁。
李斯影视形象
所以,李斯之死,死在对权力恋恋不忘。死在看不到秦朝的终局,他也许了解秦始皇,却不了解秦二世,以及他的对手赵高。
至于尉缭,此人在史书上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有人说,他是在嬴政继承王位十年后来到秦国的,那时候的嬴政,还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尉缭给嬴政提了条很有名的建议,就是用金钱收买六国的贵族与权臣,离间各国,通过外交手段瓦解敌人。
其实,尉缭的计策秦国很早就使用了,如果说吞灭六国需要胡萝卜+大棒,那么尉缭的策略就是那根胡萝卜,他也被委以重任,在秦国担任要职。但尉缭真正值得称道的还不是这个。
据说尉缭有一项逆天的本领,就是给人看相,他对嬴政的评价是:“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总的意思是说,嬴政的长相告诉他,这是个狼心狗肺,不讲仁德的危险人物。
嬴政影视形象
后来,尉缭想远离秦国政坛,他屡次试图逃出秦国,最后都被嬴政追了回来。总之,尉缭最终死在秦地,虽身居高位,想必晚年过得并不快乐。
当然,尉缭的故事是否靠谱我们不得而知。即便确有其人,尉缭也不可能仅仅靠看相来判断秦王的为人,但从他对嬴政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尉缭是最早看透嬴政的人,不仅把嬴政看透,甚至把王朝的未来也看透了。
王翦不乏尉缭的智慧,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巧妙利用秦王对他的信任,为自己谋得了尊重和权益,与尉缭相比,王翦握有更大的主动权。
混江湖,既要懂得你背靠的人,也要懂得挡在你面前的人。这好比走路,前后都要看。掌握了这两点,你的脚步才会踏实。即使现实无法改变,至少也能像王翦那样,进退自如,让自己随时随地有抽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