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一列火车有几千名乘客,却连十几份盒饭都卖不出去,到底是何原因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3-11)600

“盒饭,有人要吗?”

在火车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乘务员拉着小推车卖盒饭。

可是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他们从车头走到车尾,却连十几份盒饭都卖不出去。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火车上的饭

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火车上的饭还是非常受欢迎的,甚至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可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火车餐食的黄金年代,至今都是无法超越的存在。

根据时间线来看,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吃饭还是需要靠粮票的,当时出门可以不带钱,但是却不能不带粮票。

不然的话,就算你有再多的钱,那也是吃不到东西的。

可是如果在火车上吃饭的话,那么是根本不需要粮票的,想吃什么人们自己拿钱购买就可以了。

而且那个时候,火车上的食物可谓是非常的“实惠”了,比外面市场上卖的东西还要便宜的多。

正因如此,所以当时人们要是出远门的话,那么火车就是他们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

我们现在在火车上看到的盒饭,基本上都是提前做好打包好之后送上来的,虽然说有保温箱,但是和刚做出来的饭菜味道还是不太一样的。

八十年代的火车上,厨师们都是在车上现做的,就连旁边放着的食材也都能够看的非常清楚,人们想吃什么的话,直接报了菜名现做,不过这个价钱可能会稍微贵一点。

不仅如此,不同的火车路线,人们吃的食物也都是不一样的,基本上都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而在火车的站台旁边,也有许多小贩在摆摊,卖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比如说桂林米粉、热干面等。

不过相对来说,大部分人都喜欢在火车里面吃大厨现做的食物,很少有人会去小贩的摊上买东西吃。

当然了,除了点餐之外,也有盒饭的存在,不过当时的盒饭都是用铝制的,不像现在是一次性的。

等到吃完盒饭之后,还需要把饭盒留下来,乘务员会把它们收起来进行清洗,然后留着下次利用。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都能发现,人们其实是非常愿意在火车上吃饭的。

但是到了现在,为何在火车上吃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呢?

这中间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就餐环境的区别

其实最明显的,应该就是就餐环境了吧。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要是在火车上买饭的话,那么可以在专门的用餐车厢中吃饭,而且有专门的桌子和凳子,不需要在车厢里面挤着吃饭。

要是一个不小心,自己的饭菜很容易会被挤得掉到地上的。

而专门吃饭的车厢,里面的环境自然是要比车厢的要好一些的。

然而现在,火车上的人是特别多的,赶上高峰期的时候,就连过道上也都是人,要是在这种环境下买了饭的话,那么是很难确保自己的饭不会掉到地上的。

再说了,一辆车厢上面坐着的人,并不是同一站下车的,有人是长途有人是短途的,而对于长途的人们来说,他们是会坐在座位上睡觉的。

有的人在睡觉的时候,非常喜欢把鞋子脱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吃饭的时候,除了有打呼噜的声音,还有脚臭味、以及别人聊天时飞出来的“唾沫星子”,这种画面简直就是让人浑身难受。

要知道,车厢里面的空气基本上都是密闭的,这些味道一旦出现了,那么估计一路上都不会散去,而且还会随着半路上车的人的增加,不同的味道也都会参与进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选择吃饭吗?

价格和质量不匹配

火车上的饭贵,这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

我们平时在外面吃一份盒饭快餐的话,便宜点的可能是六七块钱,稍微贵一些的就是十块钱。

而且这些盒饭的菜品还非常的丰富,基本上荤素搭配的非常好,每个菜都不是那种非常敷衍的。

但是这些盒饭到了火车上,却摇身一变,身价暴涨,直接翻了好几倍。

一般来说,火车上的一份盒饭价钱在二十元以上,高的话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不管是和火车站还是外面的饭菜相比,车上的饭菜价钱真的是非常不便宜,甚至可以用“天价”来形容了。

当然了,这些饭菜的价钱高,其实也是因为他们的成本比较高,不管是物流还是服务成本,都是需要计算进去了。

可是对于人们来说,他们出门在外,之一个想法肯定是能省则省的,所以说,听见这么贵的价钱之后,许多人就会拒绝。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既然饭的价钱这么贵,那么是不是质量应该高一点呢?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许多乘客都反映过,火车上的饭菜味道非常一般,根本没有任何的特色或者是记忆点。

事实上,从八十年代末的时候,火车上的餐食就发生了一些改变。

当时的餐食改成了承包责任制的,做饭的人需要给火车交一定金额的钱,而剩下的盈利就全部都是他们自己的。

那么自然而然,在利益的趋势下,各种“偷工减料,提高价钱”的事情也就层出不穷了。

对于人们来说,花这么多钱买一份味道不怎样的饭菜,还不如一桶泡面来的实际一些。

还有的人在坐车前,会自己提前准备一些食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饿肚子的情况。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火车速度的提升。

车速的提升

在之前,人们坐车出门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十几个小时。

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肯定需要一些食物来充饥的,而盒饭,就是人们的之一选择。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火车的速度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人们出门坐车的时间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现在除非是那种特别远的地方会需要坐火车的时间长一点,但是基本上大多数地方都是几个小时就可以到的。

这样一来,人们也就不需要在火车上吃饭了,就算是饿肚子了,那其实也可以稍微忍一下,下车之后可以去吃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

不仅如此,随着高铁的出现,人们对于出行方式的选择也就变得更加丰富了。

所以说,渐渐地,人们对于火车上盒饭的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3/586450.html

“一列火车有几千名乘客,却连十几份盒饭都卖不出去,到底是何原因” 的相关文章

象牙席是什么东西?雍正下令不允许不再制作是为何?

象牙席是什么东西?雍正下令不允许不再制作是为何?

雍正,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如何避暑,古往今来都是人们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虽说现代人已经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避暑,不再遭受酷暑的煎熬。不过,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相比而言,古人的避暑方式,反而显得生态而节能。那么,...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对三件事让嘉庆必须杀和珅,为何嘉庆在15年后又后悔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799年,89岁的乾隆在弥留之际,似对嘉庆交代着临终遗言,可是嘉庆一个字也听不懂,无奈之下叫来和珅。结果,无论乾隆嘟囔什么,旁人一概听不清,唯有和珅对答如流,嘉庆顿觉脊背发凉。嘉庆此刻心里...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 宋代诗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张先是乌程人,出生于北宋建国三十年。那是个好时代哟,读书人最受欢迎,文人最被受尊重,据说犯了该杀头的重罪,也可以刀下留人。那个时代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代。张先的家境比较贫困,父亲张维被迫放弃求仕之路,...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对于嫡长子可谓寄予无限厚望。公元618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封李承乾为皇太子。看似波澜不惊的立储,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翻看历史我们知...

司马攸的能力那么强 司马昭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司马攸的能力那么强 司马昭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还不知道:司马昭为何没有传位给能力更强的司马攸?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晋武帝司马炎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不高,这不仅与他是坐享其成有关,更与他选择傻儿子司马衷继承大统,“八王之乱”罪魁祸首贾南风作为儿媳有关。就算单论能力司马炎也要次于司马攸,那么为何司马昭最终选择司马...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 吕后用什么手段控制朝廷的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 吕后用什么手段控制朝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逝世后,吕后是靠什么手段控制汉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提到我国女性当权的代表,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吕武”,她们分别指的是汉朝的开国皇后吕雉以及唐朝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很多人把武则天和吕雉视为正反面的代表,认为吕雉是一位凶狠残暴的...

唐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唐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睿真皇后,官宦世家出身,历史上记载唯一失踪的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天姿蒙珍宠,明眸转珠辉,兰心惠质出名门,吴兴才女沈珍珠……不知诸君有没有听过这首《望断西京留传奇》,歌词里描写的女主角名叫沈珍珠。穿越历史,梦回大唐,唐代宗李豫时期,皇后沈珍珠在一场战乱中失踪,给史书留下了...

李贺的一生有多悲惨?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李贺的一生有多悲惨?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后世称李昌谷。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李白号称“诗仙”,李贺号称“诗鬼”,相比较两人的诗风不难发现,李白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豪放飘逸,而李贺的诗却很消极,风奇崛凄清。李白活了61岁,而李贺只活了27岁,属于英年早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