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一个决策,让中国领先世界上千年,至今都在因此受益
很多人提起秦始皇,之一印象就是暴君。在历史上,秦始皇留下的名声确实不好。焚书坑儒、拉壮丁修长城、苛重的赋税,这都是秦始皇被攻击的理由。
提起秦始皇的功绩,大部分人只会说:建立了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献出土,秦始皇似乎和人们认知中不太一样。随着污名被洗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秦始皇的功绩。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百年纷乱;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为后来的民族大一统打下基础。
秦始皇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开创了郡县制。这个从秦朝绵延下来的制度,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卓越的政治眼光,确实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在秦一统六国之前,中国的制度是分封制。西周灭商之后,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大肆分封诸侯国。
在最开始的时候,周王朝分封了数百诸侯。除了一些功臣,还有周王的兄弟和儿子。
分封制的本意,是让诸侯镇守一方,共同维护周朝安稳。随着诸侯国代代相传,彼此之间血脉联系变弱,诸侯国开始互相吞并。
由于长期不接触地方,导致周王朝对国家的掌控力变弱。西周灭亡之后,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作为分封制的受益者,秦始皇知道分封制的利害。正因如此,他在确定秦朝制度上之一次犯了难。
从嬴政给自己取名“始皇”就能看出来,他希望秦朝能够千百世流传下去。可分封制下的周朝历经八百年,最后还是亡国了。
因此从一开始,秦始皇就不想继续用分封制。但中国疆域辽阔,如果不用分封制,皇帝又怎么能及时管理这么大的帝国呢?
这个时候,朝堂也分成了两派,在制度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
一派以丞相王绾为首,坚持推行分封制。王绾的理由也很充分,秦国虽然一统天下,但由于诸侯国生活习惯不同,没人管理迟早出事。
更好的 *** ,就是将皇子们重新分封成诸侯王。这样既有利于国家稳定,也更能拥护皇权。
王绾的提议很正常,毕竟周朝就是这么做的,但秦始皇却不认同。正是因为有周朝的前车之鉴在,秦始皇才想废除分封制。
但王绾所说的也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这给秦始皇带来了巨大的烦恼。
李斯见皇帝为国家制度着急,经过深思熟虑后,向秦始皇提出了郡县制的想法。
“各地不派皇子,不分诸侯,由朝廷设官署,派官员管理地方。官员的任免掌握在陛下手中,派去的人选也需要陛下首肯。”
“为防止官员在地方势力过大,应设立固定的任期。县、府官员几年一任,做得好了可以升迁,做的不好会被贬官。”
“如果无功无过,也应该向其他郡县平调,不能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任期一到,官员必须离开,由朝廷派遣新官员到任。”
“这样就杜绝了官员故意死守一地,将自己的势力做大这种现象。在郡县制度下,权力会被完全集中在陛下手中,也就能防止诸侯国自立的情况发生了。”
李斯在朝堂上朗朗而谈,一字一句说到了秦始皇心口。
但李斯的建议遭到了王绾的反对,“如果频繁更换官员,当地百姓又怎能快速熟悉办事流程。每个官员习惯不同,百姓挨个适应他们太麻烦了。”
“不用百姓适应官员,可以在此制度上设置专门的法律。”李斯反驳。
“大秦每个官员,只需要遵守大秦制定的律例就行。每个官署一视同仁,同级之间权力相等,办事流程也都是一样的。”
“一旦确立郡县制,势必会有与它匹配的律法出现,而分封制才会出现不同律法的现象。”
秦始皇听着李斯的话,内心感到十分惊喜。他早知这个幕僚有才华,却没想到还是小看他了。
“爱卿说的对,朕的大秦只有一套秦律,不需要其他律法的存在。”秦始皇一锤定音,接受了李斯提出的郡县制。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将全国划分成36个郡,郡的长官是郡守。郡的下级是县,设县令和县长。再往下还有乡、里、亭。
乡和里都是县以下的行政机构,里比乡要低一级。按照现在来算,里就相当于村,里正就是现在的村长。
乡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亭主管治安,和现在的派出所相似。秦律规定,两亭之间相隔10里,主要是管理治安,抓盗贼一类的事情。
后来乡、里的作用被强化,平民更依赖里正和乡长的管理。
郡县制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实行郡县制的中国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简直混乱不堪。
中世纪的欧洲,有大贵族盘据一方,丝毫不惧怕皇室势力。更甚者,由于欧洲过度崇拜宗教,导致皇权旁落,神权至上。
在皇室式微的情况下,教廷和大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百姓不仅要给国家交税,还要向贵族交税。
在重税之下,无数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就是皇权不集中带来的危害。
虽然我国古代皇帝也自称真龙天子,但除了王朝末期,很少有皇权旁落的现象。
秦始皇确立的郡县制,为我国的政治制度打下基础。虽然中间有过修改,但我国的政治体制基本是按照郡县制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