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有人提议给徐向前过82岁大寿,徐痛哭道:7口人只有6个碗
北京西城区的小胡同里,曾有一座破破烂烂的院子,这个院子很小,看上去饱经风霜。
走进屋内,便可见暖气外壁上覆盖了一层灰褐色的斑驳痕迹,6张桌面开裂的原色木纹矮桌摆在老式灰白布沙发前,杵在地面上的椅子被打了几个“补丁”,明显是修过好几次的。
屋里屋外,院里院外,都透着一股穷酸,没有人知道,这个院子,就是开国元帅徐向前的家。
晚年时期的徐向前
徐向前被称为“布衣元帅”,从这个称号便可看出他的朴实,因为是苦过来的,徐向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心系百姓疾苦。
他82岁时,有人建议给他过寿,他发了好大的火,坚定拒绝了,还一直心疼地念叨:
“7口人,只有6个碗……”
那么,徐元帅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7口人,6个碗”的背后,有什么辛酸的故事?
勤俭持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徐向前是一位来自山西的“宝藏元帅”,他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大老粗,阅读、书法、摄影、戏曲、音乐都是他的爱好。
而且,他心灵手巧,会织毛衣,会拿起针线缝缝补补,就连修家具、做家具他也会,生活技能都点满了。
徐向前自己织的毛衣
其实,徐向前会这些并不奇怪,他出生于山西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是善良勤劳的家庭主妇,一家人的生活很清苦。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徐向前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劳动,因长期缺乏营养,他的身体瘦得跟豆芽菜一样,砍柴他是没力气的,锄地,他连锄头都挥不动。
所以,一开始,他只能干些捡粪、拾柴、挖野菜的活儿。
后来,年纪渐大的徐向前找了一份学徒的差事,给东家烧水、做饭、劈柴、磨面,补贴家用。
小时候的日子太穷了,所以徐向前特别能吃苦,他不讲究吃穿,也无师自通地学了很多生活技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已经被他刻在了骨子里。
徐向前的儿子徐小岩曾向世人透露过,他的爸爸有一个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的“百宝箱”。
徐向前的百宝箱
这个“百宝箱”的最初版本是一个小小的白木箱,它由几块木板组成,用钉子拼接在一起,做工简陋粗糙,连漆都没有刷,徐向前把这个简陋的木箱当成心肝宝贝,去哪儿都带着它。
多年来,徐向前身边的公务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个白木箱却一直坚挺,流水的部下,铁打的“百宝箱”,有很多次,新来的公务人员差点儿把这个穷酸破旧的小木箱扔掉,都被徐向前及时发现,制止了。
1950年,徐向前去北京开会,照例带上了他的宝贝木箱,徐向前的秘书看着陈旧的箱子,觉得它太破了,便想在开会之前去买一只皮箱。
怕徐向前拒绝,秘书特意补充:“我打听过,买只小皮箱,用不了多少钱。”
徐向前一听,不乐意了,去年好多地方闹灾荒,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追求“奢侈”,花几块钱去买一只皮箱呢?
“还是不买吧,我看小木箱挺好的。”
徐向前有点不高兴,这个小箱子跟着他走了那么多地方,他去北京怎么就不能带上啦?
“能省一点是一点!”徐向前说。
秘书听完,羞愧之余夹杂着对徐向前的尊敬,他没再说什么,认真地将文件和书本都整理好,放进破旧的小木箱里,不再提买新箱子的事。
在北京定居之后,徐向前的“百宝箱”就升级了,这个箱子比白木箱小,也比它结实,里面放着钉子、锤子、针线等工具。
衣服破了,或者家具坏了,徐向前就打开“百宝箱”,从里面拿出工具,缝缝补补,敲敲打打,没事儿的时候,徐向前还会亲手给孩子们做小桌子、小凳子和小玩具,省下一笔钱。
除了靠自己动手节省开支外,在衣食住行方面,尤其是穿着这一块儿,徐向前也是“抠”到了极致。
50年代初期,徐向前率领军事代表团去苏联购买武器装备。
时值初夏,天气不冷不热,大家都穿着薄款军服,随身携带的便服也是轻薄的料子,本以为此行会很顺利,但未曾想,双方谈判进度缓慢,订单磨了四个多月还没磨下来。
九月份的莫斯科,天气已经转凉,北风一吹,冻得人直打哆嗦,负责管理生活的同志找到徐向前,问他要不要在莫斯科给同志们做一套冬天穿的衣服。
徐向前没有答应,每人做一套冬衣,这得花多少外汇啊,这些可都是国家的钱!徐向前一想到这儿就心疼。
无奈,同志只好退一步:“徐总,给你在莫斯科买一件吧。”
没想到,徐向前还是拒绝了:“我家里有大衣,为什么要在这里买?”
接着,他陈述了不在这儿买的理由:
“呢料贵,做工也贵,国家建设需要钱,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不该花的钱也不能乱花。”
说完,徐向前总结:“历览前朝兴与亡,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番话,把大家说得心服口服。
最后,徐向前通过大使馆找到跑莫斯科的信使,让他们把代表团成员们的衣服从国内捎过来,不买新的,就穿旧的。
千里取冬衣,徐向前这一波属实让人没想到,但其实,这只是他的基本操作,他对自己更狠,“抠”上加“抠”。
一位曾在徐向前身边工作近9年的秘书回忆,徐元帅的衣服少得可怜,除去军队里发的衣服,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件呢子大衣。
这件大衣是1964年,徐向前和夫人一起做的,从这之后两人就没添过新衣,一件大衣一穿就是几十年。
那为什么说这件衣服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呢?因为徐元帅其他的便服都有补丁。
徐向前和夫人
开国元帅,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上街,说出去都没人信,但这事放到徐帅的身上,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毕竟,这可是能抵住元帅服诱惑的男人。
1955年,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穿元帅服出场的场合。
元帅服威风凛凛,不仅是荣誉的象征,还是功勋的证明,若换了一个高调的人,恨不得把它焊死在身上。
但徐向前却非常低调,授勋仪式过后,他就珍而重之地将元帅服放进了一口樟木箱子里,妥善保存,非必要不拿出来,他穿元帅服的次数,屈指可数。
徐向前最后一次穿元帅服,是在夫人黄杰的生日那天,当他问妻子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时,妻子的回答是:想看一下你穿元帅服的样子。
徐向前向来是爱护妻子的,听到这个请求后,他二话不说,从箱子里拿出元帅服,快速换好后,昂首阔步地在屋内走了几圈,逗得黄杰眉开眼笑。
从这之后,徐向前就再也没穿过元帅服。
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能保持一辈子的低调和节俭,难如登天,但徐帅就做到了,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自己做,还带动别人一起做。
人要约束自己很难,约束别人更难,但在徐向前的家里,无论是徐向前本人,还是他的子孙,都延续着勤俭朴实,低调做人的可贵品质。
他们的身上没有元帅家人的光环,就和老百姓一样普通,甚至比平常人家过得还要清贫。
徐向前的儿子徐小岩,就曾分享过一段他的“穷酸”经历……
传承家风:要留清白在人间
徐小岩,1947年出生于山西长治,从他有记忆开始,就对家中“公私分明”的规矩印象深刻。
徐小岩
当时,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配有专车,但黄杰每次出门都是坐公交车,坚决不沾丈夫的光。
徐小岩在八一小学上学时,也是坐公交车上下学的,那时候,徐家住在史家胡同,距离八一小学很远,中途还要转一次公交车,来回车费两毛五。
徐向前严格把控小孩的零花钱,徐小岩每天只能拿到三毛钱,除去车费,只有五分钱能自由支配。
半大的小孩子,正是好吃的时候,徐小岩时常觉得饿,忍不住就把钱拿去买东西吃,再走路回家。
有一次,因为回去得太晚,徐小岩露馅儿了,面对父亲审视的目光,他只好老实交代车费的去向。
徐向前听了没说什么,但也没给儿子增加零花钱,一如既往地“抠”。
徐向前一家人
面对父亲的“铁血无情”,年幼的徐小岩说不委屈是假的,但如今,再想起那段挤公交车,总是饿肚子的记忆,心中的委屈和不平其实早就消失了。
徐小岩知道,父亲爱家中的每一个孩子,只不过,他站在常人所不能及的位置上,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注定要严于律己,严于律家人。
“少车多步,少肉多菜,少欲多旌……”在徐向前的言传身教下,徐家上上下下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过得比普通人还要清贫三分。
除了严格要求家人之外,徐向前还是出了名的“六亲不认”,有些亲戚想通过他为自己谋福利,想都不要想。
1949年,太原解放,徐向前率领 *** 列队入城,看到威风八面的徐向前,有些亲戚的心思就活络起来了,他们找到徐向前,希望他能“走关系”,给他们弄个官儿当当。
徐向前自然是不能答应的,但这些都是他亲戚,也不好撕破脸。
于是,徐向前只能绞尽脑汁,说服这些脸皮厚的亲戚,让他们放弃“走后门当官”的想法,安心在家务农。
徐向前的拒绝,让有些亲戚不乐意了,他们碍着徐向前的“权势”不好胡搅蛮缠,只能在暗地里耍耍嘴皮子,说徐向前“六亲不认”、“不近人情”,飞黄腾达了就忘本云云。
当然,这些酸话没有传到徐向前耳朵里,就算他听到了,也不会改变主意。
“一生光明正大,从不为己诉曲。”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徐向前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一个 *** 人对清廉公正的坚守。
八十年代初,几位来自大别山老区的同志去北京看望徐向前。
徐向前和夫人
当时,徐向前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前,他躺在躺椅上,想到五十多年前,自己在大别山度过的峥嵘岁月,感慨良多。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的大别山发展成什么样了?老区人民的生活如何?生产情况是怎样的?
想到这里,徐向前便问出了口,老区的同志们早有准备,如实汇报了大别山的情况,只不过,考虑到徐老的身体状况,他们抹去了不好的那一部分,就拣好听的来说。
徐向前听到一半就不满意了,明显是不喜欢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汇报。
耐着性子听完,他迫不及待地问:“群众生活到底怎样?”
说完,又把这个问题具体化:“有没有吃不饱饭的?”
此话一出,现场落针可闻,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最后,还是一个小伙子站出来,说起他上次去七里坪调查的所见所闻。
图片来源 ***
据小伙子说,生活在七里坪的群众,依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生活非常苦。
“有个姓王的,全家7口人,只有6个碗……”小伙子说。
徐向前听了,震惊得无以复加,七里坪他当然记得,这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他怎么可能忘记!
原来,七里坪的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徐向前受到了极大打击,他双眼失神,慢慢地从躺椅上坐起来,嘴里不停重复着:
“7个人,只有6个碗……”
小伙子的话,在徐向前的心中划下了一道伤口,很多个日夜,他都为老区群众的疾苦深深痛苦着,担忧着,自责着,恨不能以身代之。
1983年,徐向前82岁生辰之际,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提议给他过寿,让人没想到的是,性格温和的徐向前发了很大的火,当即否定了过寿的提议。
他也不说为什么不过寿,只是不停念叨,说还有“7个人,6个碗”的老百姓,老百姓饭都吃不饱,穿不暖,他又有什么脸过寿呢?
于是,给徐老过寿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不仅如此,从这之后,徐老就再也没过过生日。
后来,心系老区的徐老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制定了一份《关于请关注老区建设的意见》,满怀希望地提交给了党中央。
党中央非常重视,特地成立了老少边穷地区办公室,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徐老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1990年9月21日,为共和国立下卓越功勋的徐向前元帅与世长辞。
徐向前一家人
11月1日,一架装载着徐元帅骨灰盒的专机缓缓升空,飞向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这些地方,都是徐向前曾经的战场。
万里高空之上长风猎猎,灰白色的骨灰裹着灿烂的骄阳,奔向它眷恋深爱的土地,把赤子忠魂和壮烈历史融入每一寸山河,从这之后,草木青山,土地河流,处处都有徐元帅的身影。
赤胆忠心,英雄不朽,向徐元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 *** 新闻网《布衣元帅徐向前》
2. 人民政协网《听徐小岩委员讲红色故事:徐向前的“百宝箱”》
3. 黄埔军校同学会《“布衣元帅”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公私分明的家规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