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贺让小传——以业绩为中心(六):回归平贺路线
平贺让小传——以业绩为中心
——内藤初穗
六、回归平贺路线
《伦敦条约》的造舰限制加速了朝“质大于量”的倾斜。再加上经济的不景气,不得不紧缩预算,于是缩减建造费成为了舰船计划的大前提。“丸一计划”的各个舰艇都被强烈要求进一步缩小尺寸,并进一步强化武备。将原本的标准排水量10000长吨、10门203mm炮改为标准排水量8500长吨、15门155mm炮的最上级巡洋舰,拥有特型驱逐舰武备、排水量减少两成的初春级驱逐舰,武备匹敌二等驱逐舰的千鸟级水雷艇等,藤本“打出的小槌”所期待的难题挑战接连不断。
最上级重巡洋舰原案图纸
初春级驱逐舰图纸
千鸟级水雷艇图纸
自负让他忘记了恐惧。藤本将一切可能都寄托在了自己独特的稳性理论和结构强度上了,反复对其进行拓展解释。在自负的驱使下,他忘记需要避免极端。他也没有前辈指点江山,就像近藤基树和山本开藏指点平贺那样。孤立无援的藤本设计超出了那不可逾越的安全极限。
而在日本对内外的政策上,也出现了无视安全极限的倾向。1931年9月发生了“九一八事变”,10月国际联盟介入事变,1932年5月的“五一五事件”,1933年3月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由日本军部独裁的意味越来越浓,同时愈加深深地陷入国际孤立的倾向。在海军内,军事参议官加藤宽治成为幕后黑手,接连驱逐了条约派首脑。1933年9月26日,原本不成文的由海军省掌握兵力的规定,被移交给了军令部,军令部大幅扩大了权力。
在欧洲,纳粹党掌握了德国,确立了单方面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方针。美国开始实施大西洋方面守势、太平洋方面攻势的海军扩张三年计划。苏联也开始大规模扩张军备,国际关系日益紧张,而因裁军条约即将到期引发的“1936年危机”也即将到来。日本海军提出了“第二次辅助舰艇补充计划”(简称丸二计划),预计从1934年开始的四年持续费用为四亿六千五百万日元,并获得了第65届通常会议的赞助,以应对国际上的紧张局势。
丸二计划
就在公布“丸二计划”预算之际的1934年3月12日,正在暴风雨中进行训练的友鹤号水雷艇(千鸟级三号舰)因无法承受风浪而倾覆。这一颠覆常识的空前大事故,让海军当局大惊失色。
1934年2月24日,完工之后的友鹤号水雷艇。该艇在完工后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倾覆事件。
查问委员会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稳性不足,要求改善藤本设计。不可一世的神话一下就破灭了。1934年4月5日设立了商议改善对策的“临时舰艇性能调查会”,任命军事参议官加藤宽治为委员长。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三菱重工株式会社顾问的平贺(56岁)也接受加藤委员长的邀请加入调查会,并在4月7日被任命为海军省嘱托(官)。
虽然也有同情论认为,友鹤事件的原因是用兵方面过高的武备要求,但平贺认为这是“过于慷慨的批评”,甚至极端地说这只是“技术的退步”。尽管当时他正忙于作为日本代表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水槽会议的准备工作,但他航速迅速拿出了改善对策,几乎全盘否定了藤本设计对GM值的过度自信。取而代之的是重视OG值的方针,这也成为了调查会的结论。
同时,平贺还提出了扩大负责基本计划造船官权限的提案,希望更加重视舰船的基本计划。对此,出现了很多反对意见,最后的结果是将第四部计划主任分为基本计划主任和设计主任两部分。
至于被问责的藤本计划主任,他在4月5日被命令去海军技术研究所工作,并在4月21日得到了严重的闭门思过处分。事件发生时,第四部部长是历任第四部计划主任、首席部员、吴海军工厂造船部部长等重要职务的玉泽焕,他作为实施负责人,同样受到了闭门思过处分。于是第四部部长由山本干之助(佐世保海军工厂厂长,技术领域的之一位工厂长)担任,基本计划主任则由福田启二担任。
福田启二
在指示了改进措施后的5月30日,平贺将预计在第二届国际水槽会议上提出的论文发往伦敦。第二天,即31日,在天皇面前发表了关于友鹤事件的演讲。5月7日,经由美国前往英国。平贺的指示被总结成了《各舰艇稳性摘要表》(『各種艦艇復原性摘要表』1934年6月12日),以此为标准,各海军工厂夜以继日地进行改善工事。
1935年6月,性能改善后,进行公试航行的友鹤号水雷艇。此时已经将原来的127mm炮改为了更轻的120mm炮。
平贺7月4日抵达伦敦时, 第二次伦敦裁军会议的初步谈判已经开始。已经签订的裁军条约有一项规定,即在1936年到期前一年商议下一个条约。经过初步谈判,各国的主张大不相同,在次年举行的正式会议中很可能会出现谈判破裂的情况。7月8日成立的冈田启介内阁直接确立了废弃裁军条约的方针,就当平贺在第二届国际水槽会议上发表英文版《关于长板和船舶的实验研究》(『長板並二船舶ノ抵抗二関スル実験的研究』/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resistance of long planks and ships)5天后的7月16日,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向全体军事参议官和长官发布了废弃方针。
于是批准了不再拘于排水量限制的舰船计划,特别是作为大舰巨炮的极致、装备8门以上460mm主炮的超超级战列舰,被列入了高度机密。460mm炮(秘密称呼为“九四式40cm炮”)的试制命令被下达到吴海军工厂造兵部,接着在10月某日,军令部从口头上向海军舰政本部传达了期望的大体指标。平贺在国际会议结束后顺带视察了欧美,结束后于11月9日回国,立刻加入了设计团队。他作为海军省嘱托、海军舰政本部嘱托,协助了基本计划主任福田启二。福田的设计理念承自平贺之流,实际上新战列舰是平贺计划的集大成者。
1934年12月3日,冈田内阁决定单方面废弃《华盛顿条约》,并遵守条约规定,提前两年表现其意愿,于12月29日通知了美国 *** 。虽然超超无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势头明显,但藤本在1935年初头就在失意中猝逝了,无从得知其具体情况。
平贺再次获得了舰船设计的机会,可谓如鱼得水。喜事连连,在1935年3月7日召开的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教授会,决定让平贺接替届满的前工学部部长田中芳雄教授。接着在3月22日,因在第二届国际水槽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英国造船学会评议会决定给平贺授予金牌。过去末广恭二博士曾因发表《关于船舶动摇的研究》(『船舶ノ動揺二関スル研究』)而获赠台式晴雨计,但之一位金牌获得者是平贺。
新战列舰的设计进行得很顺利,对性能、武备、一般配置等的各种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这之间,光是详细的方案就有超过20种。
大和级设计经过表
平贺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一贯主张,强烈支持前后设置的双联装和三联装各2座的混装炮塔方案。诚然,这样两种炮塔的设计很好,但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射击指挥上*,都是难以解决的。根据火炮相关人员的回忆,认为从时间上考虑,无法完成两种炮塔的设计。军令部主张纳尔逊式的将主炮集中在前部的设计。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发现,存在火炮射界不足、重量分配不均等诸多不利因素**。
*实际上,对于有完善火控和成熟炮术的新战列舰来说,这种主炮配置对射击指挥的影响已经不大了。更何况,在早期火控和炮术尚未成熟时,舰队方面主要是担心奇数三联装9炮的布局不利于射击指挥,因此推崇双联装和多联装混装,可见混装炮塔在火控和炮术上并不大碍。
**如果属实是舰本人员提出的话,那“重量分配不均”应该是指的需要依靠各种手段来平衡,折腾下来需要花费比常规布局更多的功夫,并不代表现有的A140A/B等设计就真的存在不均的问题。当然,这也有很大概率是非专业人事的想法。实际上,动力和火炮都是要占重量的,应当不至于因为调整布局就导致平衡问题。
在即将面临取舍选择的1935年9月26日,发生了和一件与友鹤事件相关的不幸事件。当时发生了一场台风,导致前往大演习地点的作为红军一方的第四舰队舰船的船体接连出现破损的事故。曾经被誉为“水雷战队之花”的特型驱逐舰,也有两艘的舰艏被轻易地撕裂了。虽说遭遇的是难以预测的风浪,但这也暴露了藤本设计结构强度上的缺陷。对藤本本人来说,因猝逝而得以免于再遭屈辱,或许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1935年9月,在第四舰队事件中损伤,失去舰艏的初雪号驱逐舰。
估计藤本设计的所有舰艇都有强度缺陷,因此改善措施的决定也是要争分夺秒的。好在新战列舰的基本计划大纲已经确立,不至于出现明显的停滞。1935年10月19日,也就是在第四舰队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基本计划大体案被提交到了加藤宽治主持的海军高等技术会议上,审议决定了标准排水量58000长吨、3座三联装460mm炮(前部2座,后部1座)、航速27节等。这就是后来的超超无畏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最终标准排水量64000长吨*)。大约一个半月后,成为海军航空本部部长的山本五十六提出了航空优先的主张,但谁也没有接受。海军的主流始终是大舰巨炮的海上决战论**。
*指的是最终决定的方案,实际在完善设计后达到了65000长吨。
**不光是日本,当时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日本有以战列舰决战为核心的渐减邀击作战,美国也有以战列舰为中心进攻日本的橙色计划。而实际上,美日还算得上在航空运用上非常先进的海军了。欧洲海军单纯把航空母舰当成战列舰的辅助,而美日已经有了单独的航母部队。日本海军固然重视战列舰,但也知道失去航母之后,战列舰将会暴露在敌方航空的压制之下,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在发展战列舰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航母。
完成之后的大和号战列舰
审议决定的新战列舰,与过去平贺私下设计的金刚代舰极其相似,在防御方面的相似性尤其突出。英国条约战列舰纳尔逊号、罗德尼号启发了重视防御的平贺理念,经过金刚代舰,到此则集大成。虽然认为27节的航速不够用于机动作战,军令部对原案的航速要求为30节以上,但因为担心强行要求会“踩踏”到两大事件的对手,所以没有当成硬性规定。如果要求强烈的话,应该是有充分修改的余地的。这其中的责任应该在于动力负责部门的强硬保守方针。即便如此,在“八八舰队”计划中追求35节以上高速战列舰的平贺,为什么会收敛到仅仅27节呢?这一点让人无法理解。难道是过于敬佩英国的条约战列舰,过于偏重重点防御吗?
1939年前的纳尔逊号战列舰,其防御设计和主炮布局对日本战列舰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大和的早期设计方案之一:30节高速的A140A(出自@霧島代艦_kr *** Daikan)
*重视甲弹确实是大势所趋。进入条约时代后,因为条约对规模的限制,日本希望打破3:5的劣势,所以更加寄希望于甲弹优势。一是由于主队规模有限,仍然保留甲弹较弱的高速侧翼确实意义有限;二是条约限制35000长吨的排水量,在该要求下实现高速并不划算,不如全部集中在甲弹上。至于25~27节的航速,已经能够满足需求了。
在退出条约后,日本也曾设想让大和实现30节高速而加入第二舰队。但实际上,发现30节会导致船体尺寸过大,所以最后放弃了。当然如果愿意采用更先进的动力系统的话,就可以不采用四列锅炉并排的布局,省下了宽度,从而可以达到提速的目的。
在1935年10月31日,又召开了“临时舰艇性能改善调查委员会”,这仿佛是等待着新战列舰概案的审议决定。委员长是在金刚代舰问题上被藤本和平贺夹在中间的小林跻造。平贺也以海军舰政本部嘱托的身份参与了协议,他的修改提案与稳性修改时一样彻底,要求对除潜艇外的全体藤本设计舰艇进行临时的加固。对此,谁也没有反驳的余地。
虽然各舰还没出现船体断裂和破损的情况,但可以确认大量使用焊接会造成强度缺陷。很早之前,平贺就对藤本设计大量使用焊接来减重的手段感到担忧。而就在友鹤事件之前,他曾以地方造船官的身份警告过时任第四部部长的玉泽焕。平贺认为,不能滥用可靠性尚低的技术,于是抓住第四舰队事件这一绝佳机会,严格限制了焊接的使用范围。
平贺让的指示记录
焊接派的的造船官反对半强迫式的平贺提案。诚然,焊接不仅能减轻重量,还能给军舰带来理想的防水性能,并能减少工时、促进工事。平贺暂时压制了这些优点,因为如果一直追求这些优点的话,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无法保证军舰的安全性了。平贺的这个决定与提出修改稳性的提案一样,都是合乎时宜的。实际上对焊接的研究也没因平贺的提案而止步衰退,反而逆势而上。
随着1936年的到来,“海军假日”即将结束。在伦敦召开的第二次裁军正式会议上,日本全权代表(海军大将永野修身)按照既定方针宣布退出。军部主导的倾向进一步得到提高,以2月26日的“二二六事件”为界,军部,尤其是陆军的发言权大增。广田弘毅内阁取代了冈田启介内阁,并于5月18日恢复了海军大臣、次官现役制,铺好了军部控制内阁的道路。11月25日,在柏林签订了日德防共协定,追求接近德国,以摆脱国际孤立。
日德防共协定签订时的照片
无条约时代的舰船计划势头强劲,到了1937年3月,包括建造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在内的66艘在内的第三次海军补充计划(简称“丸三计划”)在第70届通常议会上得到支持,批准了从1937年开始,6年的8亿日元建造费。
丸三计划
7月7日,爆发了“七七事变”,日本陷入了泥沼,离对美开战又近了一步。
负责海军舰艇基本计划的福田基本计划主任,不求奇,也不自负,只是努力凝聚部员的力量。在废除条约对排水量的限制后,提高质量变得更加容易。平贺指导的《稳性摘要表》(『復原性摘要表』)和《构造强度设计要领》(『構造強度計画要領』),保证了军舰的安全性。对重量分配的计划也进行了周密的考虑。用兵方面也没有提出超越极限的要求。舰船设计步入正轨,因两大事件而失落的造船官也迅速恢复了权威。松了一口气的平贺收起锋芒,彻底成为了福田基本计划主任的顾问。看平贺的照片可以发现,从这时起,他脸上的凶恶已经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好爷爷的模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东京帝国大学,推进新设置上学部附属综合试验所、船舶工学系试验水槽、航空工学系实验风洞,以及工学部学生扩招计划等,积累了很多作为工学部部长的业绩。1938年3月31日,他以60岁年龄退官,而且在8月5日,打破了20年的传统内规,他还被破例授予了东京帝国大学名誉教授的称号。